首家“国字号”体育上市公司中体产业遭弃,国内体育产业面临重组

8月22日晚间,中体产业公告公司大股东国体基金中心将在未来三年内转让所持中体产业公司全部股份。这意味着国家体育总局将彻底放弃旗下唯一的上市公司资源。

2014-08-25 11:59 来源:新京报 0 133513


【新闻背景】今日早盘,中体产业开盘跌停,报12.17元/股。据大智慧通讯社测算,中体产业股价跌停,至少19亿元资金被套,其中包括4.05亿元融资买入资金。


8月10日,中体产业公告称,公司收到证监会天津监管局给大股东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基金管理中心(下称“国体基金中心”)并抄送公司的决定书。要求就8年前股改时许下的注资承诺做出说明。这份决定书被认为是对大股东“打白条”的“变相谴责”。



大股东“打白条”在中国资本市场并不罕见,但监管机构将整治“承诺白条”第一箭射向有着国家体育总局背景的中体产业,还是被市场赋予了各种解读。


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首份“谴责函”之所以给了中体产业,是源于该公司内部有人向证监局反映情况,要求大股东履行注资承诺。“这很可能是一场‘苦肉计’,用来自证监局的公文,迫使大股东对公司给予扶持”。


令市场始料未及的是,8月22日晚间,中体产业公告,公司大股东国体基金中心将在未来三年内转让所持中体产业公司全部股份。这意味着国家体育总局将彻底放弃旗下唯一的上市公司资源。


“对大股东来说,中体产业已经是个负担。”原中体产业健身集团创始人之一嵇春对记者说。


记者调查发现,曾经被认为意义非凡的首家“国字号”体育产业上市公司,早在三四年前已经开始了它的“下滑之旅”:公司效益下滑,内部治理混乱、并涉嫌存在利益输送。


今年1月,证监会披露的《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4号》指引要求,凡涉承诺事项,须有明确的履约时限,不得使用“尽快”、“时机成熟时”等模糊性词汇。


在此背景下,7个月后,被认为是证监会整治大股东“承诺白条”的第一箭射向了中体产业。


8月10日,天津证监局给中体产业大股东发函,要求大股东就8年前股改时许下的注资承诺做出说明。这相当于一份“变相谴责函”。


8月22日下午4点,记者来到了国家体育总局基金管理中心,中心副主任葛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此时,基金中心对证监局的回复尚未出炉,而当天已经是规定答复的最后时限。葛峰告诉新京报记者,大股东的一切态度都在公告里,“今晚见分晓。”


“一部分人站在他的利益角度,认为我们大股东支持得不够,这个正常,我们也可以理解;另一部分人站在比较理智的角度能看到,我们支持了,但是它(中体产业)的能力可能也就这样了。”葛峰对新京报记者说,“我们(大股东),只能说把该做的工作做好。”


3个小时后,公告如约而至。大股东“转让所持全部中体股权”的决定出乎大多数股民的意料。公告宣告了国家体育总局基金管理中心对中体产业的全面放弃。此时此刻决绝的放弃背后是为了什么?


原高管透露近期被巡视组约谈

“一拨人都在那儿,挨个儿谈话。”8月21日,一位中体产业内部人士告诉记者,问询的内容涉及有关举报材料所反映的公司和相关领导的问题。


据国家体育总局网站消息,7月底,中央巡视组已进驻国家体育总局开展专项巡视工作。


21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朝阳门外大街的中体产业总部,正值上班时间,办公楼里看上去气氛如常。一名公司法务表示,负责人都不在,什么时候在“不好说”,来访需要预约。“这两天他们都特别忙。”记者问,是否是忙于应对有关部门的调查,他顿了一下回答说:“主要是忙半年报”。


原中体产业健身集团总裁万骊华向记者透露,8月22日下午,正准备去上海出差的他被中央巡视组叫去谈话,向其了解关于中体产业的情况。“从(中体产业)创立到筹备上市,我都在高管团队里面,可以说对它的一些历史情况了解得非常清楚。”对于这场谈话的具体内容,万骊华称,因为跟组织有了保密约定,所以不便向记者透露。


8月24日,记者试图就公司是否被巡视组调查一事采访中体产业董事长刘军,但其手机始终处于无人接听状态,中体产业董秘段越清的手机亦无法接通。对于记者短信中的相关问题,二人均未予回复。


据了解,来自天津证监局的一纸“谴责函”,就是在巡视组进驻国家体育总局后不久被送到公司大股东手中的。天津证监局要求大股东在规定时限内,对8年前股改时许下的资产注入承诺给出解释。这被外界解读证监会正式整顿大股东承诺履行的“第一枪”。


“如果真是要整顿大股东承诺履行,十几天过去了,为什么没有看到第二例?”某体育行业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据他了解到的情况,天津证监局对中体大股东下函,源于中体内部人向证监局反映情况。“公司用意很可能是用来自证监局的公文,迫使大股东对公司给予扶持。”他说,“正好目前巡视组正在体育总局巡视,这个情况也会给大股东形成一定压力。”


不过,这一推测并未获得来自公司的证实。大股东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葛峰告诉记者,对于这种说法,自己“没听说过,不能评论”。


谴责函难掩公司治理问题 前高管指现董事长“浪费”已有资产

“中体产业对大股东和体育总局来说已经是负担了。”中体产业健身集团“中体倍力”创始人之一嵇春告诉记者,据他了解,中体产业在体育总局的心目中早已“边缘化”,来自彩票、足球等中心的收入要远远超过中体产业。“中体产业的业绩越来越差,在总局的地位逐渐降低,话语权非常微弱。”


记者发现,在中体产业2006至2011年的6份年报中,都未将大股东“资产注入”的承诺列出;自2012年开始,大股东的资产注入承诺第一次出现在年报的“承诺事项履行情况”中。而这个时候,中体产业正在进入一条快速下滑的通道。财报显示,近三年来,中体产业营收接连下滑,2012年,公司营收10.5亿,比上年骤减30%;2013年,营收9.85亿,比2012年再降6%。


与此同时,公司开始通过变卖资产“美化”利润:2010年6月,中体产业将旗下上海康都置业有限公司100%股权出售,产生利润2.01亿元;2012年以来,中体产业陆续转让了惠州、天津、盐城的“奥林匹克花园”资产,所获收益近5000万。


这一细节很快提醒了中体产业的投资者,开始有人呼吁大股东通过履行承诺为公司注入新的活力。来自投资者的声音普遍认为,大股东如今的所作所为是出尔反尔以及逃避责任。“没有可供注入的优质资产,当初为什么要瞎承诺?”葛峰表示,大股东当年作出承诺的出发点是为了股改能够顺利进行。


记者先后采访到的几位中体产业原高管及业内人士,对来自投资者的意见持有相反态度。


很多人混淆了一个概念,认为中体产业的大股东是体育总局,事实上体育总局只是实际控制人,公司大股东是体育总局下面的基金管理中心。”万骊华告诉记者,“但即使这样,体育总局多年来给予中体的实惠也是公开可查的。”


“北京奥运会门票代理权、伦敦奥运会门票代理权都给了中体产业;环中国自行车赛、北京马拉松、职业高尔夫赛,这些赛事资源也给了中体,除此之外,从2006年开始,奥林匹克花园的冠名权一直授权中体产业使用,这些本身就是资产”。万骊华称,“可以说,能给的都给了”。


中体产业作为背靠体育总局这棵“大树”的上市公司,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并非没有得到“便利”,公司之所以后来走了下坡路,原因在于对已有资源的浪费。中体产业前总裁吴振绵告诉记者,自己在任时曾对高管们强调,要挖掘和利用好隐性资源。“因为显性的都被人占了”。吴振绵说,体育总局下面有很多中心,每个中心下面有协会,50多个协会,还有自己的公司,各自守着利益蛋糕。“足球有足球的,篮球有篮球的,凭什么给你中体?”


“奥林匹克是总局直接管,绕过了所有中心。这块儿资源中体可以好好利用。”但令吴振绵感到遗憾的是,他退休后,现任董事长刘军停止了对“奥林匹克花园”的品牌开发,自己欲重新打造“中体地产”品牌,当时,“奥林匹克花园”品牌在全国已渐成规模,拥有62个项目。


“对中体产业,我离开后一直有‘三不’,不听,不问,不评论。”4年前从中体产业总裁位置上退下来的吴振绵,现在是歌华中奥集团的总裁。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吴振绵2010年主动要求退休,源于和2009年4月份“空降”的董事长谢亚龙之间的龃龉。“谢亚龙上任后,对总裁吴振绵的工作表现得很不配合,二人在决策上多有冲突,吴振绵在工作中处处受阻。”


作为一手创立中体产业的元老,按吴振绵的话说,中体产业组建之初,“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当时,来自体育总局的资金只有9000多万,此外仅有来自股民的几亿人民币。到吴振绵2010年退休时,中体产业市值已近100亿。


“我自认我的工作是及格的。”吴振绵告诉新京报记者,2006年股改时,公司对投资者的承诺主要有三点,一是连续三年的净利润增长不低于30%;二是连续三年现金分红比例不低于可分配利润的50%;第三点就是大股东在未来适当时机将可提供的优质资产注入公司。


“前两点我都做到了。”吴振绵说,历史财报显示,2006年至2008年的三年间,中体产业净利润逐年增长,从1.24亿跃至4.07亿。2010年初,吴振绵退休;2010年9月,中体产业董事长谢亚龙在足坛反腐风波中被捕,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副主任刘军接任。


“刘军上来后,公司进行了一轮大换血,前任总裁吴振绵的团队逐步被清理,吴振绵在任时实施的战略全部止步,不做了。其中包括创造收益的奥林匹克花园项目和健身中心。”原中体产业竞赛管理集团常务副总裁、现中奥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奇告诉记者,在刘军治下,运营已成气候的奥林匹克花园被搁浅,部分股权遭到变卖。不仅如此,随着核心人才的流失,曾经是公司一张金字招牌的“中体倍力”健身中心也走向末路。嵇春告诉新京报记者,2011年,因中体倍力两家健身中心关门而遭受损失的上百名会员曾经到公司静坐,甚至一度闹到体育总局。


现董事长被质疑利益输送

巡视组因何种问题对中体产业展开调查目前尚不可知。不过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中体产业过往的几件旧事中隐藏着重重疑点,一是伦敦奥运门票代理旧事,另外则是一桩蹊跷的股权收购案。


有来自中体前任高管的爆料称,2011年,中国奥委会将2012年伦敦奥运会门票的大陆独家代理权授予中体产业。“(董事长)刘军转身就把这个代理权拱手送给了第三方公司凯撒国旅,并以双方合作的面目出现。”


记者就此事查阅了当时的新闻报道,报道显示,2011年1月,“中体产业联手凯撒国旅……在中国辖区内独家提供伦敦奥运会的门票销售及接待服务。”


“因为中体产业是体育总局的上市公司,奥委会才‘给面子’,把这个权利给了中体,否则旅行社那么多,又凭什么轮到凯撒国旅?这个代理权事实上是由中体产业的名义出面拿下,然后转给了凯撒国旅。说双方联手是瞎扯,因为中体从中没有赚到钱。”前述人士对记者说。


来自2012年8月的新闻报道称,“凯撒旅游副总裁赵欣介绍‘6月下旬伦敦奥运旅游产品就已基本完成销售,只有部分产品尚能接受预订。开幕式前夕,我们推出最后一批包含奥运门票和奥运纪念品的套餐产品……掀起了抢购高潮’”。


而作为“联合代理”方,中体产业却似乎在随后的销售环节中“隐退”了。


销售情况乐观的伦敦奥运会门票,在上市公司中体产业的年报中没有任何体现。记者查阅了伦敦奥运会当年即2012年的公司年报,在长达139页的报告中,未发现关于伦敦奥运会门票或相关产品销售情况的任何数据;考虑到可能存在的收入确认情形,记者又查看了2013年年报,但同样未发现关于伦敦奥运会门票代理销售情况的数据。


事实上,在伦敦奥运会结束后连续两年的年报中,中体产业只字未提关于“伦敦奥运会”的任何信息。而蹊跷的是,早在2011年的年报中,中体产业曾明确出现过“与合作方积极协作,做好伦敦奥运会全国体育系统及其他单位的门票销售代理工作”的表述。


利用中体产业的平台,要到的资源却没有给中体产业”。前述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公司相关决策者在这里面存在着利益输送嫌疑。对此质疑,截至截稿,中体产业董事长刘军尚未回应。


除了奥运门票代理旧事,该公司还曾涉及一场蹊跷的股权收购。


中体产业发生在2012年的一场收购,曾经引发过市场热议:通过收购一家主业为彩票终端机制造的企业,中体产业被认为“正式进军彩票市场”。


近日,有公司前高管向记者透露,这场收购实质上是在公司其他管理层竭力反对的情况下,由董事长刘军力主而成的。“几乎所有人都不赞成,但是意见无效。”


2012年7月,中体产业公告称,公司出资9000万元收购北京英特达系统技术有限公司45%的股份。资料显示,英特达公司注册资金仅6000万,总资产1.29亿元,总负债6647万元,归属于母公司的权益为6361万元。


“刘军找公司,给英特达评估了两个多亿,增值达到将近1.4亿。”前述人士称,而中体产业拿出9000万收购的只不过是45%的股份。


据了解,除了回报期漫长之外,这家被公司高溢价收购的英特达公司,既不具备核心的技术优势,也不拥有关于体育彩票的行政资源。中体产业花高价收购的公司并无“突出”之处,且国内有多家同类型公司。


有市场评论人士认为,在互联网彩票概念日渐风靡的当下,即开式彩票甚至已经被认为是将要走向没落的销售形式。这意味着,中体产业自掏腰包用9000万资金进入了一个前景堪忧的市场。


记者曾多次电话联系中体产业董事长刘军,对方未接受采访。8月24日晚,截至发稿时,刘军回短信回应新京报记者称,由于公司信息披露有专人负责,将安排专人对相关问题进行回应。


(声明:本文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禹唐立场)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