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假换真、折上折,lululemon不再是中产们的心头好
作为“中产三宝”之一的品牌,lululemon怎么了?
这个被誉为“瑜伽服中爱马仕”的品牌,如今却在资本市场遭遇滑铁卢。
2025年以来,Lululemon股价已暴跌约53%,甚至一度下跌70%,成为标普500指数中表现最差的股票之一。
作为“中产三宝”之一的品牌,lululemon怎么了?
神坛裂缝
近日,创始人 Chip Wilson 亲自用一封题为《lululemon:急速俯冲》的公开信,将 lululemon 持续一整年的窘迫推向高潮。
“当我在1998年创立lululemon时,这个品牌建立在对创新、产品、文化和顾客体验的专注追求之上。我们开创了‘技术型产品’的商业模式,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服饰品牌,率先实践社区营销,并设计出连冰箱都能管理的简单高效的系统流程。
到品牌25周年时,lululemon本应成为一家市值千亿美元的公司。但现实是,它的增长曲线正在下滑,为什么?
lululemon的董事们系统地拆解了其商业模式,并流失了那些掌握着公司成功之本的专业知识的员工。如同空难很少源于单一故障,而是一连串的错误。”
Wilson 自费将这封措辞激烈的信件登上华尔街日报,开篇就是灵魂暴击,拷问lululemon作为一家明星公司已在失速,直言品牌面临设计停滞、生意至上、文化迷失等困境,警告品牌必须要破釜沉舟地进行“灵魂复兴”。
截至2025年10月,这家曾经明星股的市值已蒸发过半,跌去了约53%,更令人担忧的是,股价暴跌速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而资本市场对Lululemon的信心动摇显而易见。
Zacks投资研究甚至给予该公司“强力卖出”的评级,这反映了专业机构对其短期前景的悲观看法。
“神话”解构
按道理来说,股价经历了这么大的下跌,lululemon的业绩表现应该很差劲。
但实际上,它的业绩表现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崩盘,甚至还在增长,还有亮点。
在今年的二季度,lululemon的营收25.3亿美元,增长7%,略低于市场预期的25.4亿美元,毛利率略微下降了1.1%。(仍高达58.5%)
这样的数字好像并不算差,而且,Lululemon的国际业务收入增长了22%,同比销售额增长了15%,而贡献25%增速的中国大陆市场,已经成为 lululemon 眼下仅存的业绩亮点。
从数据上看,Lululemon绝不是卖不动了,它的业绩其实还在温和增长,甚至在中国市场保持了高增长。
从2022年初到2025年初,Lululemon在中国的门店从86家增加到了178家,二三线门店占比已超过30%。
Lululemon的消费者画像也从最初的“超级女孩”——居住在一线城市的24-35岁高收入女性——扩展到了“县城贵妇”,即低线城市中家庭条件优越、消费与一线城市接轨的女性群体。
为触达更多潜在消费者,Lululemon于2024年1月在抖音开设官方旗舰店,瞄准尚未开设线下门店的低线市场。
数据显示,在Lululemon抖音直播间的观众中,近60%来自二、三线及以下城市。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它的大本营美洲市场在二季度的收入仅仅增长了1%,同时,作为衡量零售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可比销售额(Comparable sales)下降了4%。
在电话会上,Lululemon的管理层也承认了这个困境。
CEO非常坦诚的说美国市场的表现令人失望,管理层把2025年的全年营收预期从112亿美元下调到了最高110亿美元,并且把每股收益指引从15.05美元大幅下调了14%。
其实,从财报中不难看出,目前品牌在外部面临的压力之一就是关税。
关税至少会在2025年给Lululemon的利润带来2.4亿美元的减值,而Lululemon2025年上半年的净利润总共才6.85亿美元,这也是为什么会下调每股收益指引的关键原因。
此外,库存问题也困扰着Lululemon。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Lululemon库存同比增长21%至17亿美元,增幅是营收增速的3倍,库存周转天数升至134天,远高于行业平均的90天水平。
这意味着产品“趴”在货架上的时间更长,迫使品牌动用“降价清库存”这一高端零售最忌讳的手段:2024年黑五期间,北美门店首次出现Align瑜伽裤“买一送一”,线上渠道更以6折抛售。
虽然短期回笼现金,但对于像Lululemon这样的潮流高端品牌来说,一旦出现了大规模打折,就会重伤品牌价值,损害产品带给顾客的独特性,并且拉低产品的毛利率。
Lululemon正在经历一场身份危机。
神坛之上,没有永恒的神话
起初,Lululemon以“专业运动性能”的定位开辟了“高端瑜伽服”这个全新的细分市场,通过强大的社群营销、品牌故事以及直面客户的DTC模式构建了深厚的护城河,培养了大量的忠实用户。
但如今,品牌在国内被“平替们”围攻,在国外也被新兴品牌所替代。
今年6月,lululemon将Costco旗下品牌Kirkland一纸状告上法院,指责其销售仿制品,给品牌造成了“重大损害”。
但提告后,无数美国网友开始涌入Costco,疯狂寻找平替款,热门款式被一抢而空,更有甚者扬言要为此“去办Costco会员卡”。
同样的“致敬事件”,放在以前,画风完全相反。
品牌爆火后,许多公司都在卖lululemon仿品,且寻找和炫耀仿品一度成为了风格和潮流。但lululemon并不在意,甚至在洛杉矶搞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快闪活动——以假换真。
高管自信称“我们产品是最好的,抄袭是难免的,不要斤斤计较。”可以用那些山寨的Lululemon去门店换取正品的Lululemon。
活动持续了两天,每天发放500条超火的align系列紧身裤。
反观现在,Lululemon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
根据Earnest Analytics的数据显示,在六年时间里,Alo Yoga在疯狂地挖角Lululemon的客户,猛攻瑜伽运动赛道。Alo Yoga的用户和Lululemon的用户重叠度高达63%,直接争夺其核心客群。
有网友称:“我早上习惯跑步,我也买了好几条Lululemon的裤子,但我发现它这几年对产品最大的改变就是换颜色,几乎成了公式化创新。”
反观其他同类型品牌,不仅在制造更好的瑜伽裤,更在开辟新的细分品类,新的应用场景,创造全新的公式来吸引用户。
所以,Lululemon最大的问题就是在瑜伽、跑步、健身占据了主导地位之后就不动了,没有把自己的能力进行延伸,继续开拓和占领一个个特定的细分市场,也没有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和使用场景制定差异化的产品策略,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可惜的地方。
Lululemon的暴跌并非“中产消费崩盘”的简单叙事,而是“高成长幻觉”与“成熟商业规律”正面碰撞的必然结果:库存高、创新乏力、竞争加剧、关税冲击,四大力量同时撕扯着它曾引以为傲的“稀缺”外衣。
跌落神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再次定义品类”的勇气。对于所有把“品牌溢价”建立在“创新稀缺”之上的公司而言,Lululemon的暴跌是一面镜子:当“换色游戏”走到尽头,唯有再次颠覆自己,才能避免被时代颠覆。
本文转载自NewSportsGo,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以假换真、折上折,Lululemon不再是中产们的心头好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