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提升体育场馆服务品质
我国体育场馆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无论是场馆数量、场地面积还是设施类型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体育场馆是建立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支撑体育产业和市场发展的核心载体,高质量建设体育场馆能够对体育消费产生促进作用。
首先,作为体育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升级的重要内容,体育场馆建设能够切实改善居民观赏体育赛事、参与体育活动的硬件条件,直接带动体育消费增长。以北京冬奥会场馆为例,2024至2025雪季,河北张家口崇礼区借助冬奥场馆集聚优势,重点布局群众性冰雪赛事并提振相关消费,赛事举办期间观众人均停留时间较平时多1.7天,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提升65%。
其次,体育场馆建设能有效助推健身休闲业等行业快速发展,培育和壮大从环境设施到装备器材再到体育服务的完整消费链条。浙江通过场馆建设优化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释放消费潜力,截至2024年底,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增至3.17平方米,2024年全省人均体育消费同比增加5.32个百分点。贵州依托省内公共体育场馆资源,于今年年初发放总额1000万元的体育健身消费券,涵盖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多种场地运动,在带动健身休闲直接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体育用品零售、体育培训等消费。
最后,体育场馆的硬件优势能够发挥空间外溢效应,在更加广泛的意义上实现演出、会展等综合文化消费增长。国家体育场2025年计划举办50余场演唱会,预计到场观众约280万人次。演出门票销售通常能够带动同期周边消费增长4.5倍至5倍。
我国体育场馆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无论是场馆数量、场地面积还是设施类型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484.2万个,体育场地总面积达42.3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0平方米。体育场馆建设涵盖室内外不同类型和多元化运动项目,全国共有球类运动场地303.62万个、田径场地20.93万个、健身步道17.18万个、游泳场地3.97万个、冰雪运动场地2678个。
整体而言,我国体育场馆建设基本能够满足体育消费规模增长和服务需求升级,但也存在一些不相适应之处。一方面,部分大型体育场馆的赛后运营模式仍相对单一。为举办大型赛事而建设的体育场馆往往具有高标准、高投入、侧重竞技体育等特征,难以完全适应大众健身和多元化文体消费需求,导致场馆资源赛后未能充分实现从竞技平台向消费空间的转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难以完全发挥。另一方面,在消费者日益关注场馆环境、服务、科技含量以及综合功能的背景下,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缺乏专业服务、周边商业配套不足的体育场馆难以提供高品质消费体验。为有效提升体育场馆运营,需从创新模式、深化机制、升级服务以及加强城市发展互动等多个维度入手,全面提升运营效能和服务品质。
一是深耕内容服务,创新经营业态。体育场馆要进一步发挥消费空间载体作用,就需要开发多元化组合业态,更好满足消费者在运动健身、赛事观赏、技能培训、健康管理、休闲娱乐等方面的综合需求。
二是坚持效率原则,突出专业运营。提升场馆运营专业化水平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为盘活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绩效,可通过公开招标、委托经营等方式,引入具有专业市场能力和丰富运营经验的体育产业公司、俱乐部或管理团队,精准把握市场需求,通过专业化运营和服务升级确保优质场馆资源能够得到高效利用。
三是适应市场变革,加速智慧转型。智能化服务是数字时代提升体育消费体验的重要手段。体育场馆需积极拥抱智能技术,在票务预订、功能导览、安保管理等方面为消费者提供高效和个性化服务。目前,天津已推出智慧体育平台,通过“平台+应用”模式实现智能场馆管理,消费者可实时查询周边体育场馆信息和全市场馆预约情况,通过智慧化建设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消费体验。
四是拓展功能布局,融入城市发展。体育场馆作为重要的城市功能性建筑群,应在与其他功能模块的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中彰显消费吸引力。同时,加强体育场馆与周边区域的联动发展,完善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配套设施,形成集运动、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元化消费功能区。将体育场馆深度融入并服务于城市生活,使其成为居民和游客乐于前往的消费新空间。
本文转载自经济日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多维度提升体育场馆服务品质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