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赛事流量为消费增量

近年来,各地丰富赛事供给,消费场景不断拓展,影响力日益提升。

2025-08-12 14:00 来源:经济日报 文/邢尊明 0 1100

赛事流量.jpg


从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到杭州亚运会,从“村BA”“村超”到“苏超”,体育赛事正在成为全方位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这既是居民消费的客观诉求,也是国家促进消费等一系列政策的市场回应。


体育赛事在激活内需、促进消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体育赛事能直接带动相关体育产品和服务需求,并通过衍生的体育旅游等形式,促进餐饮、交通、住宿等行业协同发展。相关研究表明,体育赛事的消费带动效应明显,能通过“文化赋能+场景创新”激发关联消费。例如,2024年成都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共售出门票10.17万张,实现门票净收入4500万元,赛事期间带动住宿、餐饮等领域消费3.8亿元,外地观众占比约80%。第二,通过智慧体育场馆、赛事网络直播、线上线下互动、VR技术等改善消费者观赛体验,既丰富了消费场景,也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第三,随着体育赛事快速发展和相关产业政策有力推动,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参与体育赛事投资。第四,各地政府采用补助补贴、引导资金等方式鼓励体育赛事举办,持续拓展消费场景、延长消费链条,从而促进体育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第五,体育赛事举办需人力资源投入,催生大量临时就业机会,也带动诸多具备专业背景的人才投身体育赛事相关领域。第六,体育赛事的举办往往伴随着人员区域流动和媒体传播强化,这不仅提升了赛事举办地的知名度,更吸引了相关领域投资,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例如,四川省通过举办一系列国际和全国性赛事,成功实现体育赛事与文化旅游、休闲消费等融合发展,商旅文体综合消费大幅增长。


近年来,各地丰富赛事供给,消费场景不断拓展,影响力日益提升。以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即“苏超”为例,该赛事自开赛以来迅速走红,成为现象级足球赛事,带火了整个江苏省的文旅消费市场。其成功原因除了基于城市荣誉的组队机制、媒体传播推动外,消费场景的区域互动及相关产业的融合也是重要因素。通过采用“足球+文旅+商业”的多地互动、产业联动策略,融合景点文创产品与旅游打卡,推出赛事门票与餐饮、景区折扣套餐,形成“看一场球,逛一座城”的消费链条。赛事吸引了众多球迷以及外地游客关注,各城市巧妙融合地域文化与美食元素,将赛场对决升级为兼具竞技性与娱乐性的全民体育盛会。各个城市通过赛事引流、文旅接流的创新模式,以互惠政策推动游客流动,促进二次消费,为江苏省文旅市场注入新活力。今年端午期间,赛事带动文旅、美食、休闲等消费持续走高,“南京盐水鸭”“南通早茶”的搜索量大幅增长。美团旅行数据显示,6月3日至8日,江苏省内景区预订量比去年同期增长305%。与此同时,体育用品店的球衣、球鞋销量也显著提升。


在各地如火如荼的体育赛事背后,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赛事供需结构矛盾凸显、冷热两极分化显著,与出圈的“苏超”相比,有些赛事门庭冷落乏人问津;赛事选择规划不足,相互模仿、同质化情况较为严重;体育赛事与当地文旅产业融合不够,促进消费的功能释放有限;在赛事举办方面,相关经营主体参与不足;等等。为此,需从以下方面发力,以更好发挥体育赛事激活内需的作用。


一是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需求的赛事活动。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基础、资源禀赋等有所差异,需合理规划选择与区域发展契合度高的赛事活动。二是通过“赛事+景区+商圈+娱乐+媒体”等模式,有序有效嵌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体育赛事的多地区互动、多部门协同、多业态融合。三是多措并举支持经营主体参与赛事运营。政府可聚焦于赛事资源协调、部门协同、相关政策支持等公共领域层面,在赛事执行、运营等具体事务方面可多鼓励和支持相关经营主体参与。四是体育赛事的效益释放等需要市场培育,应精准定位持续发力,切勿急功近利。


本文转载自经济日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化赛事流量为消费增量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