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消费”热出新高度,赛事流量激活消费新场景

办一场赛,兴一座城。

2025-06-27 10:00 来源:现代商业银行杂志 文/旭墨 0 1072

体育消费.jpg


近日,各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赛事,精彩纷呈。杭州,2026年世预赛第三阶段中澳之战精彩上演,超半数外地球迷因为这场比赛来到杭州、感受杭州;上海,2025F1中国大奖赛圆满举办,赛事以超22万人次现场观众刷新观赛纪录;武汉,四万名马拉松爱好者穿越汉口、长江大桥等赛道,有力拉动了当地消费;江苏,近500名骑行爱好者参加了2025年大运河自行车系列赛,成功探索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体育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办一场赛,兴一座城。这些赛事不仅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视觉盛宴,更在门票销售、餐饮住宿、交通出行等多个领域创造了巨大的消费需求。借助出圈赛事,多地正将体育流量转变为消费增量。在国家政策和全民健身热潮的双重驱动下,体育赛事活动的热浪将激活更多消费新场景,为经济发展持续注入强劲活力。


体育赛事激活消费新生态

  

体育场内活力四射,体育场外也同样精彩。为进一步抢抓2025F1中国大奖赛流量、提升文旅消费热情,上海市嘉定区结合城市特色及优势,以传统项目“观赛事·游嘉定”为抓手,推出了“1+4”文旅特色线路,深度融合区内乡村风情、园林景致、历史文化及特色建筑,给游客和各界朋友带来了一场难忘的汽车文化体验。携程数据显示,赛事期间上海市酒店预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13%,较比赛前三天增长216%。近日发布的《上海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显示,2024年上海举办178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创造直接经济影响113.78亿元、拉动效应309.90亿元,带动消费92.88亿元,对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拉动效应达116.45亿元。围绕体育赛事,2024年上海共举办文旅商体展联动活动近200项,日均消费总额超1000万元的赛事达48项,占全部赛事的27%。上海已基本形成“消费撬动—企业带动—产业拉动”的多层次赛事经济发展体系,上海体育赛事正深度融入城市经济发展大局。


2025武汉马拉松吸引超七万人次来到武汉,因赛事举办恰逢樱花盛放期,马拉松赛道串联起了武汉20多个著名景点,赛道沿线樱花打卡点位超27处。携程数据显示,赛期前后武汉赏花景区门票预订量环比增长超五倍,赏樱景区周边酒店预订率突破90%,赛道附近酒店预订量环比上涨364%,相比去年增长约五成。据第三方评估机构测算,非武汉市籍外地跑者因参赛产生的直接消费总额达1.17亿元,同比增长40.6%;拉动消费总效应接近三亿元,同比增长40.2%。

  

2025无锡马拉松圆满落幕,无锡市数据局、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出具的报告显示,本届赛事直接带动餐饮、住宿、旅游等周边产业效益5.05亿元,同比增长78.2%,创历史新高。马拉松赛事,不仅是撬动“赛、食、赏、购、游”等服务消费的城市流量密码,还逐渐成为打造城市名片、塑造城市形象的载体。


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体育产业被视为“幸福产业”,体育赛事也自带流量。体育赛事的观赏性、参与性与旅游体验深度融合,不仅能满足人们对竞技体育的热情,还能通过旅游、餐饮、住宿等直接消费及赞助、装备等产业链延伸,拉动城市经济发展。

  

赛事与旅游共同生长,体育与文化双向奔赴。多地立足当地山水资源禀赋和历史人文优势,以体促旅、以旅兴体、以赛兴游,不断加强体育与文化、旅游等多行业、多领域的协同合作,充分发挥体育赛事活动的辐射、引流和带动效应。比如在优化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满足游客衣食住行“体验舒适度”、提高“旅游重游率”的基础上,推动“打卡式旅游”转向“深度体验游”,让游客不仅是观众,更能通过参赛、观赛以及参与赛后的配套活动获得“记忆点更强”的沉浸式旅程,真正让赛事经济“燃”起来、让景区经济“活”起来、让商圈经济“热”起来。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达到五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超过2.8万亿元,从业人员超过800万人。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同时,也实实在在增强了相关企业的获得感。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体育赛事相关企业超72万家。其中,2025年以来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3.2万余家。企业想要获得长足发展,就要不断创新消费场景,以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为核心,持续丰富沉浸式、体验式消费供给,将旅客“流量”转变为消费“增量”,在赛事经济的跑道上跑出“加速度”,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产业融合催生消费流量密码

  

参赛服装、赛事承办、配套服务、智能科技、专业设备、教育培训、运动康复、品牌IP及周边商品……体育经济已从传统竞技走向全民参与的全产业链,赛事举办及产业的革新拓展带动新消费,消费需求的再升级又反向驱动市场新需求。

  

以马拉松为例,产业链包含多个环节。赛事运营代理方获得赛事IP运营权后,可向赛事IP开发平台和赛事衍生品平台出售商业内容开发权,向媒体出售马拉松赛事转播权,同时向参赛者收取报名参赛的费用,实现马拉松体育赛事IP变现。同时,路跑赛事呈现标准化、专业化、数智化的趋势,促成多个行业的“跨界”产品创新。体育消费,正随着体育赛事的增长,并通过跨界强强联合、强化消费联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扩大文体旅游消费”“支持各地增加优质运动项目和特色体育赛事供给”等政策红利,更是为赛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政策最亮眼之处,在于推动体育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未来的城市,或将是“赛事旅游目的地”的集合体:在滨江步道跑完马拉松晨跑,可以直接拐进旁边的老字号餐馆享用早餐;在体育场观看完比赛,步行即达特色商业街。这种“无缝衔接”的消费场景,让体育爱好者变身旅游消费者、让游客成为赛事参与者,形成消费闭环。

  

当下,体育经济正朝着规模扩大、结构优化、科技创新和新兴领域崛起的方向发展。未来,期待更多城市能够因地制宜,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消费场景,将赛场热度延伸至市井、商街、景区,把红红火火的赛事流量转化为民众满满的获得感,为经济发展提供澎湃动能。


本文转载自现代商业银行杂志,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体育+消费”热出新高度, 赛事流量激活消费新场景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