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设施从“有”向“优”转变
近20年来,我国体育场地的发展可以用飞速来形容。
近日,2025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在江阴召开。根据会议公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体育场地484.17万个,体育场地面积42.3亿平方米,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0平方米。这一数据也标志着我国体育场地设施在普及和均等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2024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在基础大项场地方面,全国田径场地达20.93万个,共有3.97万个游泳场地, 全国球类运动场地达到303.62万个,构成了体育场地的主体。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冰雪运动场地增加迅速。2024年,全国冰雪运动场地达到2678个,这一数字比2019年增加了76.2%。
相较于2023年,2024年全国体育场地数量增加了24.9万个,场地总面积增长1.59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加了0.11平方米,首次进入“3.0”时代。
近20年来,我国体育场地的发展可以用飞速来形容。2003年,全国体育场地数量约为85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1.03平方米。那时,体育场馆大多分布在大城市,主要用于举办专业赛事或大型活动,普通民众日常健身的体育场地较少。2019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首次突破2平方米,达到2.08平方米。此后仅用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再增加了1平方米。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破3”,堪称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首都体育学院教授冯国有认为,我国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呈现出从城市到农村、从传统到多样化、从量扩大到质提升的发展规律。“目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硬件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困扰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难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同时也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创造了良好基础。”
除了体育场地数量的迅速增加,我国居民健身半径也不断缩小。这突出反映在体育场地在居委会、村委会分布的面积分别为5.81亿平方米和9.24亿平方米,两者相加占全国体育场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对此,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任弘表示,建立“15分钟健身圈”,就是要缩短人们健身花费的时间成本。“居委会和村委会的体育场地面积占有相当比例,让城乡居民参与健身更加便利。从体育场地分布在村委会的面积超过居委会也可以看出,近年来城乡在体育场地建设方面基本做到了均衡发展。”
不过,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与体育发达国家相比,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平方米仍处于较低水平。共享不充分、部分场地设施对外开放不足,也是当前体育场地资源的一大短板。
此次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公共体育设施分布仍呈现出“教育系统和政府事业单位居多,其他偏少”的特点。事业单位、机关、企业的体育场地面积约占总量的60%,但这些场所的体育设施对社会的开放程度,与群众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陈忠云表示,不少高校体育场地设施丰富,但在学校的非教学时段以及寒暑假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他建议高校和一些体育场地资源丰富的事业单位应酌情引入社会机构运营,在保障秩序和安全的同时逐步向公众开放体育场地。
冯国有认为,现在人们对健身场地有了更加专业化的需求,“今后相关部门要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在提升体育场地使用效率和健身服务水平等方面持续发力。”
本文转载自工人日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全民健身设施从“有”向“优”转变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