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马拉松行业减负

不知何时开始,国内马拉松进入快餐式办赛的时代。

2024-11-10 14:00 来源:经济观察报 文/丁丁runner 0 1266

马拉松.jpg


近日,国内一些大型马拉松赛事又现事故:北京马拉松完赛奖牌印错、杭州马拉松由于终点前“指挥”失误导致争冠选手跑错方向。中国田协刚刚在其官网重新发布《路跑赛事起终点管理规范》及解读。真是怕什么偏偏来什么。


在国内马拉松比赛中,类似这样的事故不是孤例。人们不禁追问,马拉松赛陷入墨菲定律,谁之过?


不知何时开始,国内马拉松进入快餐式办赛的时代。这些年,大型马拉松赛事运营公司扩张势头较猛,颇有前些年房地产公司到处拿地的味道。跨省异地办赛、同时筹办多个赛事已成为常态,办赛进入快餐式作业的模式。随之而来的是办赛周期大幅缩短。有的大赛从报名到开赛,仅有一个月。以前,半年或一年办一场大赛几乎是行业惯例,而现在每个月办一场大赛,甚至一个月办两场大赛也司空见惯。如果审批等前后某个环节稍有差池,留给运营公司转圜的余地往往所剩无几。这很容易导致出错率升高。


而快餐式办赛的背后,是降本增效的绩效考核压力。目前,马拉松行业整体活得很辛苦,即便是大型赛事运营公司也得抱团取暖,不得不四处“拿地”,走规模化办赛之路,以降本增效。钱越来越难赚,只能走薄利多销的路子。甲方投入资金越来越少,但提的要求却只多不少。加上办赛周期越来越短,有限的人力还要被一再稀释。各环节上工作人员负荷趋于紧张甚至处于超饱和状态。不出事纯属侥幸,出事实属必然。


偏偏各行各业都处于一个舆情焦虑的时代。在聚光灯凝视、放大镜审视下,马拉松行业每个瑕疵都可能被无限放大,酿成灾难级别的舆情事故。为此中国田协一再念起“紧箍咒”,作为甲方的各地方政府同样对舆情零容忍。对赛事保驾护航的各方政策都在收紧。办赛各个环节存在怕担责、不敢担当的现象。甲方配合度原本就很低,马拉松运动也不是人人都能躬身其中的,理解它亦很难。特别是对于甲方的执行层面而言,举办马拉松更多是被动的交差。如果遇到彼此掣肘、不专业的任性指挥,留给赛事运营公司的时间、空间就越来越小。


何况马拉松还背负着被工具化后的巨大包袱。在文旅大热的背景下,马拉松赛成了各地拉动消费的工具,指望它能引来泼天富贵。这就是各地财政明明很吃紧却依然坚持办赛的原因。在经济下行周期,各地都普遍过紧日子的情况下,各大赛事组委会里,运营公司的话语权越来越小,但赛事承载的各种指标呈几何倍数增长。比如各类数据统计要漂亮,城市形象宣传要到位,文旅消费热度要拉上去,全民健身的任务要落实,舆论必须零差评等。总之,有限投出的每分钱必须见到大响动。


但是,城市马拉松牵一发而动全身,背后是庞大的公共资源投入。表面上是运营公司在办赛,实则考验一座城市的综合治理能力和综合素养,涉及统筹协调、服务保障、交通疏导、安保医疗等二三十个部门。经验再丰富、再专业的运营公司,如果被盲目和急躁的氛围裹挟,也很难办好一场比赛。


综上而言,马拉松行业频频出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在于一项马拉松赛事背负的包袱越来越重,被投射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多,被寄予的厚望越来越高。一旦稍有闪失,则与各方畸高的预期形成巨大的落差,从而引发海啸般的负面舆情。与其说是马拉松行业深陷墨菲定律,倒不如说整个行业陷入严重的舆情焦虑。


客观地讲,国内马拉松赛事整体上越来越成熟,运营水平并不逊于国际同类赛事,某些方面还处于领先地位。暴露出的问题,也属于成长的正常代价。我们在呼吁各大赛事坚守初心、秉持匠心、精益求精的同时,也呼吁社会各方给予马拉松行业更多的宽容与理解,而首当其冲者,是给马拉松行业特别是给马拉松赛事减负,让它回归到体育层面,回归到健康中国的层面,回归到理性、客观、包容的氛围之中。


本文转载自经济观察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给马拉松行业减负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