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改变一座城:上海“文体”如何突围?

当机遇到来,上海又将如何借由大型赛事的发展空间,抓住新的消费红利?

2024-10-21 10: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陶力 0 4357

上海.jpg


王励勤为比赛挑边,费德勒搭档陈奕迅,张之臻联手樊振东……他们在旗忠网球中心的中央球场里,举行了一场神奇的双打网球比赛。在线上观众弹幕发问“樊振东不打乒乓球了?”时,上海ATP1000劳力士大师赛(以下简称“上海大师赛”)现场的一万四千名球迷,也全场持续沸腾。


画面是不是有点神奇?这是几天前结束的上海大师赛举办的“费德勒超级挚友之夜”。“我提前把今年的网球比赛票都买好了,后面才知道半决赛后有这么多大佬会来。我今天早餐在酒店跟德约科维奇合影,下午看他比赛,晚上居然还能看到费德勒,简直不敢相信会这么幸运!”10月15日,在回忆自己的上海之旅时,来自澳大利亚的一名球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国庆节来上海的这个假期大大超出了预期,令人不可思议。


打飞的去看比赛或是乘高铁追演出,已经不是新鲜事。文化、体育正在成为拉动城市旅游经济的重要引擎。


上海旅游大数据监测到,国庆节期间上海市共接待游客1862.25万人次;吃、住、行、游、购、娱等全要素旅游消费交易总金额为269.19亿元,同比增长4.6%;上海市宾馆旅馆平均客房出租率为59%,同比增长7%。上海市税务部门最新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上海消费市场尤其在国庆假期实现较好增长,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3.1%。


在此背后,今年上海大师赛的观众人数和票房也创下历史新高。截至赛事落幕,观赛观众人数达到创纪录的22万人次,其中近七成观众来自上海以外地区。


“赛事并不是办得数量越多越好。如何为一场赛事创造更充分的价值,能够打造成广受喜爱的品牌赛事更重要。”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教授李治国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任何比赛,专业性都是第一位的。想要更好与城市其他产业相结合,关键是打造属于自己特色的核心赛事IP,例如从比赛装备、广告、转播、周边产品乃至对城市地理、人文、历史进行研究,才能带来更多机会。


当机遇到来,上海又将如何借由大型赛事的发展空间,抓住新的消费红利?


“郑钦文效应”


“请问这是到旗忠网球中心的班车吗?”在10月初,这句话几乎成了上海地铁一号线莘庄站南枢纽区域中的日常用语,网球大师赛,也已经成为上海的新名片。


主办方在赛事期间,开通了从地铁站到闵行区旗忠网球中心的班车。在以往,这并不多见。巴黎奥运会带来的“郑钦文效应”,下半年还在席卷体育圈。


2024中国网球公开赛也让北京的文旅消费产生了明显的溢出效应。赛事组委会介绍,2024中网开票当日销售额即为去年同期两倍。截至10月1日11时,所有门票已经售罄,票房总收入超8000万元,创下中网门票销售历史新高。


紧随其后的上海大师赛,场馆内同样座无虚席。对于今年的网球赛事热度,上海久事体育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亦斌已有预判,“从世界范围看,中国运动员在今年取得的成绩都是前所未有,不仅仅是郑钦文一个人,其他的男子网球运动员像张之臻、商俊程都有很好的突破。这对于职业网球在中国的普及,还有赛事、文化的推广都具有积极意义。”


由于上海大师赛全程覆盖了黄金周,上座率和观看人数也不断创出新高。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眼下的观众已经不像若干年前仅仅来看一场比赛,结束就走。他们更希望能够近距离感受这种文化,场地布置、纪念品、训练赛等都有拓展空间。


赛事方久事体育提供的数据显示,国庆期间,每天进入旗忠网球中心的观众超2万人次,官方纪念品商店每天的销售额超百万元,文体旅联动的效果十分明显。


“今年的展厅面积增加了几倍,有些品类还出现了爆款。实际上早在1998年第一届喜力公开赛时,纪念品就是组委会十分看重的部分,可因为种种原因,申城网球赛事的纪念品,一直销路不佳。”杨亦斌无奈直言,往往准备了一屋子的纪念品,结果都变成赠品。


而现在,他摸索出一个规律,特许商品还是要和网球氛围相结合,推出针对女性、年轻用户的产品,去适应市场的变化,“赛事周边的经营收入眼下占比还很小,未来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但这个方向需要持续经营扩大影响力。”


而对于赛事主办方来说,在一场比赛进行的过程中,依然面临不小的挑战。国庆假期的最后几天,上海市遭遇雨水侵袭,旗忠网球中心的几片室外球场无法使用,赛事日程也不得不进行调整。在此背后,处理观众的退票和要求也迫在眉睫。


杨亦斌回忆起10月4日的一场混乱依然十分感慨,当阿尔卡拉斯与德约科维奇先后在4号场训练时,整个场地被围得水泄不通。“其实当现场人数超过2万人,我们能提供的活动内容和容纳球迷的空间是不够的。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从硬件首先升级。”


在他看来,这些都很考验各方的应变能力。一定要时刻洞察市场的变化,迅速做出调整。


对于赛事的背后“金主”赞助方们来说,运动员、专业性、观众数、票房等因素都是他们最为看重的因素。本届上海劳力士大师赛,辛纳、阿尔卡拉斯、兹维列夫和德约科维奇等选手悉数来沪参赛,“上海一直是我最喜欢的比赛地之一,每次来这里比赛,除了有优良的服务,球迷的热情也总是让人惊讶,我爱这里。”见惯大场面的德约科维奇在比赛之余,还参加了一场额外的中式文化活动,对上海这座城市也是赞不绝口。


借助赛事推广城市形象,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久事体育数据显示,2024年F1联想中国大奖赛的购票观众中,10%来自于境外,70%来自于上海之外的全国各地,差不多20%观众来自上海本地。


“国际的顶尖体育赛事就是有非常强的带动效应,结合比赛的一些旅游、消费都有很多机会。我们这次大师赛的话,7%观众来自境外,62%来自全国各地,30%多的观众是本地的。”杨亦斌特别提到,国家实施的144小时免签政策,也为外国人入境上海带来了很大便利,一些裁判和工作人员来参赛也更方便。


小众赛事扩容


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举办体育赛事,将赛事“流量”变为城市“留量”。比如,今年上半年在上海举办的2024年F1联想中国大奖赛以及奥运会资格系列赛,都吸引了诸多国内外观众。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将目光投向这一赛道。据了解,上海大师赛此次的赞助商囊括了劳力士、梅赛德斯-奔驰、喜力啤酒、摩根大通、万豪旅享家等国际知名品牌。


除了最受关注的网球项目,10月还有诸多体育赛事扎堆落地。上海赛艇公开赛、2024上海超级杯、2024年世界F1H2O摩托艇锦标赛、FISE极限运动世界巡回赛·上海站等多项体育赛事也在上海亮相。与此同时,小轮车、霹雳舞等小众体育项目也借机走进大众视野。


据了解,本次“FISE上海站”共举办6项国际顶级赛事,包括自由式小轮车公园赛、自由式小轮车平地花式赛、滑板街式赛、霹雳舞、极限轮滑公园赛和极限滑板车街式赛。这场落地徐汇西岸的赛事更像是年轻人的“集会”。除了比赛,西岸集团还策划推出了露营、潮玩、美食、展演、二次元等各种项目。


2023年10月,西岸集团与法国飓风集团签订合作,正式引入这项国际顶尖体育赛事落地,后续将与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拓展该赛事在国内的发展。在文化、艺术、时尚、科技等领域外,“体育”也已成为上海西岸的一个新标签。


梳理该项赛事的赞助商也发现,新型赛事无疑已经成为吸睛的重要手段。除了线下嘉年华,B站、游族网络、网易云音乐均出现在合作伙伴名单里。


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安达透露,在产业布局与拓展方面,西岸集团计划通过FISE赛事的影响力,逐步打开体育产业布局,涉及赛事组织、直转播、影视综艺、kol经济、游戏开发等多个领域。未来,将在赛事组织、体育经济等多个领域进行产业布局,涵盖线上线下的衍生产品开发以及各类版权ip的挖掘与利用。


不过,整体上来看,FISE赛事的受众并不大,依然属于小众范畴,这也是行业整体面临的短板。2024年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竞赛表演业还处于发展初期,2022年竞赛表演活动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仅有1%左右,发展中还面临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教授李治国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小众赛事目前参与者不多,但接下来可能会有更多参与者。尤其是在上海市整体进行推广,还是可以从小众开始到流行。“本身来讲,这些小众赛事只要有成长性,自然而然会带来更大的市场或潜力。体育赛事有两个点非常重要,第一个是人类健康,第二是要挑战自我和人类的极限,从这个逻辑看极限运动赛事也会越来越受欢迎。”


“文体商”一体化


当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为“情感”“情绪”买单时,文化、体育的消费热潮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


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5.4%,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0.60%提升至1.08%。2022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33008亿元,实现增加值13092亿元,比2021年分别增长5.9%、6.9%。


另外,文化演出行业也成为政府促消费的重要抓手。摩天轮平台数据透露,今年“十一”期间,演唱会的举办场次相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60%,演唱会的异地观演效应非常显著。


整个国庆节日期间,在上海举行演唱会的有约翰·传奇John Legend、周蕙、黄丽玲、Love Live团体组合等艺人,吸引了大量外地观众赴上海观演旅行。这些演出本地观众占比65%,非本地观众占比35%。其中Love Live团体的非本地用户占比最高,达到75%。


而体育赛事的热度增长最为显著。上海市今年举办的体育赛事场次同比去年“十一”增长超过1.3倍。其中,2024上海国际马文化周——《舞马上海》马术表演、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等体育赛事,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前来观演,非本地观众是本地观众的1.3倍。


从演出项目数量来看,上海牢牢占据榜首。在李治国看来,文化、体育与商业是一种很自然的组合,赛事对于餐饮、住宿、旅游等方面的拉动很直接,要大力去发展影响力强大的高水平服务业,体育就是其中一个。


他尤其强调城市活力,“就像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城市的赛事包括马拉松、网球都是一票难求,上海最具代表性的F1也是很受欢迎。这说明优质的赛事,确确实实可以给城市经济带来增量空间,还可以带来城市的活力。未来,可以多倡导年轻人热爱的赛事活动,还要考虑如何更好与国际接轨。”


从实物类消费向服务型消费进化,也是消费行业升级的重要表现。据了解,明年的上海劳力士大师赛还将对票务政策、安保管理、训练场安排、观众流线以及场外活动等多个体现“软实力”的方面展开更新升级,人工司线也将被准确率更高的电子司线取代。


这些不仅仅是指运营比赛本身,还包括围绕赛事展开的全方位研究。今年以来,已有北京、上海、河北、广东等多地发放了体育消费券,以进一步激发大众运动热情。当体育消费站上风口,城市体育产业需思考,如何抓住产业融合带来的机遇。


本文转载自21世纪经济报道,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大赛改变一座城:上海“文体”如何突围?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