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丝带+”让冬奥红利惠及更多人

“冰丝带”两年多来不断丰富业态,通过“体育+赛训” “体育+演出活动” “体育+文化传播”等方式,让场馆得到更充分利用。

2024-09-17 14:00 来源:新华社 记者/姬烨、李春宇 0 5249

冰丝带.jpg


演唱会、百姓冰场、机器人大赛、青少年研学、高水平冰上赛事、品牌展示发布……作为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冰上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在冬奥会后通过“体育+”多领域融合发展,不断探索赛后利用方案,把冬奥红利分享给更多人。


“冰丝带”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标志性建筑,与同样坐落于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的“鸟巢”和“水立方”共同成为北京“双奥之城”的象征。北京冬奥会期间,这块场地助力运动健儿13次刷新奥运纪录、1次打破世界纪录,被人们称为“最快的冰”。

  

走进“冰丝带”,记者看到场馆内保留了经典冬奥元素以及原汁原味的冬奥景观布置。开放冰面上,滑冰体验者伴随着动感的音乐,享受滑冰运动带来的乐趣。而在上个月,“冰丝带”还举办了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青少年教育机器人大赛——2024 Botball教育机器人国际大会中国分会,以及2024大张伟“大好时光”演唱会等活动。

 

在国家速滑馆公司董事长金延的办公室案头,总有一张场馆排期的日程表。“我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把场馆的各个活动时间安排好。”金延说,“在赛后运营阶段,我们希望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和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冰丝带’,让我们这块冰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力。”

  

正如金延所说,“冰丝带”两年多来不断丰富业态,通过“体育+赛训” “体育+演出活动” “体育+文化传播”等方式,让场馆得到更充分利用。

  

在“冰丝带”规划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如何向公众开放这个问题。“冰丝带”内场是1.2万平方米、类似于田径场大小的全冰面设计,大道速滑主要是用外圈赛道,场芯部分还设计有两块标准冰场,赛后可以同时容纳数千人上冰进行花滑、短道、冰球等冰上运动。

  

“‘最快的冰’依旧是‘冰丝带’的第一属性,我们几乎全年都维持着有冰的状态,同时我们也不拘泥于大道速滑,还承接了今年的全国短道锦标赛,并申办明年的全国花滑队列滑赛事。”金延说。

  

北京冬奥会之后,“冰丝带”成功举办了国际级、国家级、北京市级等全级别速度滑冰专业比赛,打造自主IP市民赛及冠军公益课,同时有效保障国家速度滑冰队、北京市和各区县短道速滑队训练近5万人次。今年11月29日-12月1日,这里还将举办2024/2025赛季国际滑联速度滑冰世界杯。

  

通过打造“大众的冰”,“冰丝带”希望推动冰雪运动真正融入大众生活。无论是盛夏还是寒冬,来“冰丝带”滑冰的人都络绎不绝。据金延介绍,每天几乎都会有百余名“铁杆”滑冰爱好者前来。“我们一方面是要打造精品赛事,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更多人来体验这块冰,让‘冰丝带’成为全民健身的场所。”

  

自从2002年7月9日首次向大众开放冰面以来,“冰丝带”已接待了140万余名游客。其中,“冰丝带”与科技和文化的结合,成为场馆开门迎客的新助推器。

  

“冰丝带”已陆续举办了VEX、乐高、Botball、IRO等多个亚洲最高级别青少年机器人比赛,促进科创教育落地,助力千余人登上国际大赛舞台。场馆还面向各年龄段开放实践课堂及研学活动,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场馆索网和幕墙等建筑结构,让学生们更加了解冬奥筹办背后的中国技术和方案。

  

“许多前来参加机器人比赛或研学活动的青少年来自我国南方,其中绝大多数是第一次看到冬奥会比赛的冰面,大家很兴奋。我们希望通过充分展示场馆“体育+科技”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知道这块冰。”金延说。

  

Botball亚洲区组委会主席毛勇也表示,“冰丝带”本身就是一座具有很多高科技元素的体育馆,“从场馆结构到制冰技术,‘冰丝带’聚集了各种高科技。让孩子们在这里比赛能提升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对科技和创新的热情”。

  

此外,“冰丝带”还积极拓展文化演出市场,从自主IP冰上演出“冰梦丝语”到演唱会,再到举办品牌展示发布、新能源汽车试驾体验、大型主题活动等,“冰丝带”创造了更多可能。

  

金延表示,“冰丝带”将在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等领域持续发力,创新“体育+”多领域融合发展,让更多人知道“冰丝带”,让“冰丝带+”发挥冬奥场馆的辐射引领效应。


本文转载自新华社,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冰丝带+”让冬奥红利惠及更多人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