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空间助“赛事经济”健康发展
以赛助旅,以旅兴文,推动“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正当时。
暑期即将来临,“体育+旅游”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青睐。一场场精彩的体育比赛,不仅激发了人们“跟着赛事去旅行”的热情,而且给赛事举办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伴随《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发布,体育赛事肩负了新的时代使命。以赛助旅,以旅兴文,推动“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正当时。
如何让体育赛事发挥更大作用?这就需要各地因地、因时、因需制宜,把体育赛事从传统体育场馆拓展到更多场景中。2021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首次提出了“体育新空间”的概念,提出要“推动建设体育新空间,创造体育消费新场景”。在新发展阶段,体育新空间的表现形式越发多样化,既包括地域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完善、经济效益良好的体育服务综合体,又包括城乡“金角银边”区域转化而成的体育新空间,还有科技赋能催生出的体育新空间,以及以城市绿道为载体的体育新空间等。
探讨体育新空间对赛事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国外不乏典型案例。比如,拥有5000多条攀岩路线以及众多攀冰、登山路线的法国霞慕尼小镇,每年通过举办著名越野赛事——环勃朗峰超级越野赛,获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收益。此外,久负盛名的美国洛杉矶L.A.LIVE是集体育、赛事、娱乐、酒店、餐饮、购物为一体的体育娱乐综合体,拥有丰富的冰球与篮球赛事资源,形成了“职业体育+商业”的运营模式。
体育新空间赋能赛事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是扩容体育新空间,夯实赛事经济物质基础。面对人口规模巨大与赛事场馆资源有限的现实矛盾,《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加强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建设”。具体而言,就是要盘活空闲土地,打造体育公园,扩大城乡居民健身空间。同时,积极推进以马拉松、山地户外为代表的户外运动场地建设,以期为赛事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体育新空间。
二是利用科技赋能体育新空间建设,助推赛事绿色低碳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育赛事绿色低碳发展是体育领域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然结果。科技赋能体育新空间是促进赛事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一环,亦是培育体育赛事新消费增长点的有力抓手。要充分利用云计算、5G、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加快建设智慧化场地设施,打造绿色环保的运动赛事。此外,还要引入环境、社会、治理(ESG)责任体系,满足体育新空间服务赛事经济发展和活动环境生态评价需求。
三是培育新业态,促进赛事消费提质升级。打造服务赛事经济发展的体育新空间需要以创新为引领,打破传统观念;以改革为先导,依靠培育新业态驱动赛事消费提质升级。首先,以体育服务综合体为代表的体育新空间要不断调整运营策略,积极拥抱户外运动参与者的消费新需求,关注户外运动人群“圈层化”“专业化”与“休闲化”并存现象。其次,重视女性消费、家庭体育消费和青少年体育消费。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23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显示,女性健身消费者占比达55.41%,她们已经成为健身消费市场的主要力量之一。同时,随着体教融合的不断深入,青少年在体育消费上的投入越来越多。体育旅游、体育培训等成为体育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最后,推动“体育新空间+”融合发展,加速体育服务、休闲、娱乐、文化、餐饮、健康、商务等元素的交叉融合。
四是科学布局体育新空间,优化体育赛事资源配置。面对赛事场馆地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资源供需错配等难题,必须加强山地户外运动新空间的科学规划与布局,为优化体育赛事资源配置提供前提条件。
五是依托体育新空间搭建赛事国际交流平台。坚持“大体育”发展观,将体育新空间服务赛事经济的理念与实践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体育新空间与体育赛事既是国际语言,也是展现文化自信的窗口。我们应充分借助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等一系列大型体育赛事场馆遗产开发利用的契机,搭建体育新空间服务赛事经济的国际化平台,为体育外交贡献中国智慧。
本文转载自光明日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体育新空间助“赛事经济”健康发展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