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品牌难顶,千亿户外市场“退烧”?

随着对户外运动、户外消费品的认同感、渗透率提升,中国的户外消费潜力仍然是极其强劲的。

2024-05-13 10:00 来源:新零售商业评论 文/钱洛滢 0 15404

户外.jpg


天气转暖,又恰逢清明、五一、端午等小长假,亲近自然的本能,让城里的人们开始纷纷霸占周边公园、绿地的每一片草坪,户外市场似乎再次火爆了起来。


在今年早些时候举办的一场业内闭门会中,户外行业的从业者和投资者们普遍认为,虽然2023年对户外行业来说是百花齐放的一年,但其实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行业就已经走向下坡路,今年或将成为洗牌的一年。


如今,“坏消息”已经开始在这个春天传来——4月29日,牧高笛公布2023年年报及2024年一季报,数据显示,牧高笛2023年营业收入14.56亿元,同比增长1.4%;归母净利润1.07亿元,同比减少24.05%。


同样,日本户外品牌“Snow Peak”的2023年度业绩销售额、利润也迎来大跌,销售额同比下降16%到257.3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2.3亿元),归母净利润更是暴跌99.9%,只有1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7.9万元)。今年2月,Snow Peak宣布将在美国私募基金贝恩资本的支持下完成私有化。


看来,至少对部分高端品牌来说,今年他们无法再“春风得意马蹄疾”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平价产品的持续大卖:在线下,迪卡侬变得人头攒动,山姆超市上新的迪士尼联名餐垫很快销售一空;在线上,以骆驼为代表的轻户外品牌,或是拼多多、1688等平台上的白牌产品,都卖得飞起……


两极分化的市场 


“中国的户外消费者数据其实是不全面的。”弘则研究分析师周毓在分享报告《户外行业深度:户外服饰加速破圈,行业风口渐行渐近》时表示。


如今,很多运动、休闲服饰品牌都在涉足户外场景,中国的户外消费人群是极其广泛的大众,而非专业人士。尽管如此,各大咨询公司给出的数据仍然显示,中国的户外消费者不足海外专业户外群体的十分之一。


这意味着,随着对户外运动、户外消费品的认同感、渗透率提升,中国的户外消费潜力仍然是极其强劲的。


周毓将中国的户外消费人群分为三类:消费3000元以上产品的高端商务人群、消费千元左右的白领阶层,以及消费千元以下的蓝领阶层。


但在新零售商业评论观察看来,中间的白领阶层其实是消费的“摇摆位”——上可买始祖鸟、迪桑特,中可穿北面、lululemon,下可到拼多多、1688买白牌。


这三个档位的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其实有着相似的共同点:需要一点功能性,如能遮阳挡雨、耐脏耐磨,以应对工作、生活中的需求。


相比之下,真正会走进深山老林之中风餐露宿的海外用户,对服饰、装备的功能性都要求极高,而他们在日常并不会穿户外服饰出行。但在早已将户外服饰融入日常生活的中国,服饰鞋包已经成为户外产品销量的“主角”。


周毓表示,在海外的户外品牌中,户外需要用到的其他装备同服饰鞋包产品的销售比例为2:3。


也因此,中国的户外行业其实呈现出极其分散的格局,运动休闲服饰品牌都想要来分一杯羹。


比如,安踏通过收购,将海外的高端、小众品牌亚玛芬体育和迪桑特引入中国,就是一种打法;三夫户外则是加强了自有品牌和代理品牌的运营,将自有品牌营收占比提升到了30%;波司登则是主力加码自有品牌,其户外类产品在23/24财年的营收占比达到了25%~30%。


不过,不那么硬核的中国消费者对户外产品赋予了更多附加需求,这也让消费价格走向两极分化——高端商务人群需要更贵价的产品来凸显身份、圈层,或是将其作为社交货币来维护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在上海陆家嘴地区,始祖鸟等高端户外品牌成为了出行“标配”的原因之一。


更为广泛的轻户外消费者,则会对“丑陋”的贵价品牌嗤之以鼻,他们要需要的是能够在户外“出片”的高颜值产品,价格则越低越好。


于是,中国户外的消费市场形成了一个奇妙的画面:


一边是投资者们侃侃而谈:“始祖鸟外套类似于口红,是入门级的产品……相比于动辄上万元的户外装备,几千块的始祖鸟一点不贵……”


这也是为什么在国外“平平无奇”的始祖鸟,在国内可以比肩爱马仕、Gucci——这是始祖鸟在国内独有的运营策略,这样抬高身价、增加社交话题度的行为,可以保障其一定的利润率。


另一边则是大量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由此推动大量上百元价位的白牌产品崛起。他们从做海外品牌代工厂起家,随后开始生产它们的“平替”,随着市场需求的大量增加以及上游供应链的不断完善,最终慢慢形成自有品牌。


而像牧高笛、Snow Peak这样被挤压在中间的品牌,地位变得越发尴尬。如此这般的现实境况,既魔幻又割裂。


除了产品力,还要服务力 


户外品牌“山之客”的主理人代金龙认为,户外行业本是个小众行业,需要用高溢价来支撑整个行业,但如今走向大众,势必要让出一部分利润给到消费者。去掉或是弱化对中国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没必要的功能,然后把价格打下来才是重中之重。这也是如今白牌卖得比品牌好的主要原因。


但投资者和分析师们都认为,白牌和新兴的平替品牌的崛起也只是一时的。


他们并不一定具备过硬的产品力,而这应当是户外品牌的基础,此外,户外品牌还有其隐形门槛——服务能力。


因为,真正硬核的户外用户,如徒步、登山、潜水、冲浪客们,对装备的功能性会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迎合并满足他们的需求。


水户外品牌“水趣”的品牌主理人周勇新告诉新零售商业评论,尽管水趣目前主要做的是B端生意,但也依然需要他们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快速响应——如旅游景区内的救生衣,在长期循环使用的情况下,如何能实现快速清洗且不会泛臭?他们会根据这样具体的需求和使用场景来寻找合适的面料、设计合适的款式。


其次,要运营高净值受众的社群,也需要更高的服务能力。


如不少户外品牌会定期组织登山、徒步、滑雪等活动,并邀请自己的用户参加,提高用户活跃度的同时,也相当于推动了自己产品的消费。


而在文化输出上,Patagonia在国内做了一档播客节目《巴塔客Patagoniac》,将户外、环保、创业等话题糅杂在深度的对谈内容中,体现出品牌的调性。要长期做这样一档硬核的播客节目,其投入并不小。


而上述这些能力,都是目前国内中小品牌还不具备的。它们如今正忙着在市场的浪潮中卷来又卷去,显然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即便像山之客这样已经在业内小有名气的新兴户外品牌,今年的战略仍是先把山头占稳——继续抢占传统户外品牌的供货渠道,同营地强绑定,同时抢夺新的线上销售渠道。


但是,正因为面对的是更广泛的轻户外消费者,而非专业户外爱好者,山之客们所面对的是来自波司登、安踏、蕉下等品牌的挑战,而非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户外品牌。


而在细分领域,水趣也希望进入C端市场,但周勇新直言“太难了”。在流量愈加珍贵的当下,如此小众的水户外产品,光是营销推广恐怕就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更别谈分出精力做私域运营,并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了。


亲近大自然是深埋在人类本性中的精神需求,而随着新能源车的不断普及,让消费者能够更方便地将家庭场景从家中、庭院、公园转移到越来越远的地方,这使得户外产品逐渐成为了一种刚需。


尽管现阶段消费者对户外产品的价格和颜值更加敏感,那么一旦当消费者开始需要更硬核的功能了,市场竞争局面又将是怎样的?


这可能是所有户外品牌在下一阶段来临之际,需要考虑的问题了——是开始重视被忽略的户外装备,还是着手建设多品牌的发展战略?亦或者,对多个细分的户外领域进行延展……


本文转载自新零售商业评论,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头部品牌难顶,千亿户外市场“退烧”?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