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小学,为何得到亚足联命名

“万超”联赛不仅仅是球员的乐园。

2024-04-22 14:00 来源:新华社 记者/乐文婉 0 3875

万松.jpg


随着足球在草坪上滚动,一群塞着隔汗巾的幼儿园小朋友追着跑动起来,摔倒后他们拍拍裤子,又跌跌撞撞继续抢球;身穿黑色裁判服的小学生口中含着哨子,手势比划得有模有样;球场边,替补队员一边颠着球,一边大声为伙伴鼓劲加油……春光明媚,走进武汉市江汉区万松园路小学,仿佛置身足球乐园。

2024年万松园路小学超级联赛近日揭幕,10轮、共计310场涵盖幼儿组、小学组、初中组的比赛将持续至本学期末。从第一届比赛仅有校内队伍参加,第二届比赛吸引到江汉区26支队伍,到如今第三届比赛,“万超”联赛已辐射全市7个区、62支队伍、640个“小伢”(武汉方言,意为“小朋友”)。

  

万松园路小学建校60多年,就有几乎等长的校园足球历史。该校被亚足联命名为“亚洲展望——男子、女子足球项目授权学校”,也是目前全国少见的男、女足球项目都得到亚足联授权的学校。一所小学缘何备受亚足联认可?它的足球联赛何以吸引全市学生?记者走进校园,从赛场间、课堂里探寻答案。

 

竞技、娱乐,缺一不可

 

“万超”联赛的快乐程度,闭着眼睛站在现场,都能感受到——清脆的加油声与爽朗的笑声,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传来。

  

幼儿组三人制四门比赛刚过20分钟,记分板就被翻到20:35。每进一个球,下场比赛才登场的江汉区尚秀幼儿园大班球员张沐阳都会大声欢呼,并拉着队伍领队、爸爸张宇的手,高喊“我等不及了!”“我现在就想踢!”

  

卫星村小学二年级女生曾瑾萱抢断对手的球后,过人、抬脚、射门。练球第一年、第一次参加校外比赛,就率先为球队拿下一球,曾瑾萱兴奋地和队友们一一击掌。

  

“万超”联赛不仅仅是球员的乐园。已从万松园路小学毕业近一年的缪金乐专程回到母校,以裁判身份亮相赛场。缪金乐胸前挂着哨子,手中捏有写着“AFC”(亚足联)的黑色卡包,里面放着执裁比赛会用到的黄牌与红牌。“前两届‘万超’我都参加了,这一次我也不想错过。裁判对比赛非常重要,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仔细观察球员每一球的动作,尽力保证比赛公平公正。”

受场地限制,家长无法进入校内观赛,但栏杆并没能阻隔亲友团的观赛热情。学校外,百余米长的栏杆被围了里三层外三层。尽管从校外看不到女儿的比赛场地,曾瑾萱的妈妈仍带着大儿子全程守在栏杆外。“她走出球场,看见我们一直在守候和支持她,会很开心的。”

  

举办三年来,“万超”联赛从校级比赛、区级比赛,升级为市级比赛,影响力逐年扩大。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它不单以竞技为目的,更让孩子享受到足球的乐趣,在比赛中增进友谊、提升技能。“看着孩子们在球场上快乐踢球,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万松园路小学校长熊丽萍说。


一所小学举办如此规模庞大的赛事,离不开人力、财力、场地和制度保障。工作人员不够,学校老师全员上阵,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筹备比赛;经费不足,市、区两级教育局划拨专项经费,两家企业主动提供医疗保障等方面的赞助;原有的3个球场难以应对高频率赛事,学校利用“水马”将场地分为8块,可供16支队伍同时进行三人制、五人制、八人制等不同赛制比赛,让尽可能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为规范赛事各项制度,学校老师多方联系、反复打磨,做出一本65页的联赛秩序册。

 

体育、教育,相得益彰

 

如何兼顾体育和教育?这个困扰许多家长和老师的问题,在万松园路小学的师生们看来,并非难题。

  

与传统的“差生才练体育”刻板印象不同,在这里,学生学习成绩必须足够好,才能成为足球生。为实现这个目标,学校老师和教练员达成共识,要充分保障教学和训练的质量。

  

为在有限时间里完成有效的训练,学校组建起扎实的教练阵容。由亚足联职业级教练员、讲师邓世俊领衔,学校共有9名足球教练,全部持有亚足联C级以上教练资格证。

  

参照国际足联草根足球节的教学模式,万松园路小学将足球课分为“技能区”“游戏区”“比赛区”“守球区”四个区域进行,统筹游戏、比赛、身体机能和技能训练。“每隔十分钟轮转一次,可以帮助孩子保持兴趣不衰减、注意力集中。”邓世俊说。为解决师资瓶颈,学校还引入“小先生制”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备课,作为小助教辅助教练上足球课。

  

依托联赛制度,层层选拔出的足球生每周集中练球三次,并在周末参加一场比赛。“这个训练量不算大。但每周末打完比赛,我们会将所有比赛资料拷贝回家分析,周一进行教练员集体分析会,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周的训练内容。”邓世俊说。

  

“学生为了享受踢球乐趣,会更加主动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更加专注、高效地学习。而踢球时,眼观六路、准确判断、及时反应的锻炼,也让不少孩子思维更加灵活,反过来促进了学习。”熊丽萍说。

 

过去、未来,代代相传

 

万松园路小学几乎从建校起就开展了校园足球。走进学校的足球俱乐部,金光闪闪的冠军奖杯摆成一面墙。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学校的“足球名宿”海报——涂胜桥、常卫魏、蒿俊闵、姚翰林等一批知名运动员和教练员都从这里走向更大的舞台。

  

如今,姜晨璟、杜健群等万松园路小学毕业的“00后”已接过前辈接力棒,进入国青队、国少队。而早已毕业数十年的“国脚”们也时常回到母校,为师弟师妹踢表演赛、指导训练、赞助服装与装备,让榜样的力量与温度触手可及。

  

六年级学生尧尧快毕业了,尧尧奶奶给邓世俊发来消息。“孩子的训练服和鞋子有很多,也都有‘万小’的印记,丢了可惜。我想把它们洗得干干净净的,留给将来的小队员。等尧尧以后工作了,再给小队员们送新的。”

  

在邓世俊看来,这是一种良性循环,让学校的足球文化生生不息。“一代代足球学子从‘万松园’走到中超联赛、走进国家队、走向世界,激励更多后来者参与足球运动。而前辈们持续不断反哺母校的行为,也在小朋友们心里种下感恩的种子,未来可能有更多力量加入我们,共同做好校园足球。”

  

走在校园足球发展前列的万松园路小学,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将“万松园模式”推广到更多学校。结合教学实践经验,邓世俊参与编写24册《校园足球》教材。近年来,万松园路小学还采取学区牵头制,与周边的航空路小学、卫星村小学组成学区,共享场地和师资。

  

“我们会尽自己微薄的力量,把基层青训工作做扎实,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足球运动员。”熊丽萍说。


本文转载自新华社,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这所小学,为何得到亚足联命名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