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暖冬遇上滑雪热:“没有雪,一切无从谈起”

在南方地区,自然降雪只是锦上添花,雪场得以运营根本上靠的是造雪,“任何一家雪场都在担心气候。

2024-02-15 10:00 来源:南方周末 记者/黄思琪 0 8400

滑雪热.jpg


为避开滑雪高峰,有着三年滑雪经验的阿磊从杭州市区自驾两小时,住进雪场周边的民宿,计划第二天一早开滑,却在当晚九点收到雪场通知:中级雪道将在次日关停造雪。


滑雪是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产业之一。气温降低,雪量不足的雪道要抓住窗口期关停补雪;气温升高,雪道积雪量低于30cm的安全滑行厚度,雪场也会被迫停运。


2024年春节期间,雪场迎来的不仅有滑雪爱好者高涨的热情——根据携程数据,滑雪团队游产品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16倍,还有相比往年更显火热的天气。中国气象局2月7日发布信息显示,春运期间一轮雨雪冰冻天气过后,全国大部气温迎来回升,预计春节假日期间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


南方周末记者梳理全国50家雪场公告发现,2023年11月以来,有4家雪场延迟开板、11家雪场临时停运,其中10家雪场归因为“气温过高”。除了吉林和新疆的两家北方雪场,其余出现延迟开板或临时停运现象的雪场都分布在南方。


同样,雪场封板时间也或将提前。新疆天山天池国际滑雪场市场运营负责人王鹏海向南方周末记者估计,2023-2024雪季雪场的运营时间会比往年减少半个月到一个月。


不惟国内雪场深受气候变化困扰,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副教授、气候科学家Wim Thiery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全球雪场都因气候变暖面临雪荒危机,低海拔滑雪地区受到的打击最大,“世界各地的滑雪胜地都处于危险之中”。


过高的气温还会导致人工造雪和储雪条件不足。浙江桐庐生仙里国际滑雪场负责人向南方周末记者坦言,在南方地区,自然降雪只是锦上添花,雪场得以运营根本上靠的是造雪,“任何一家雪场都在担心气候。没有雪,其他一切无从谈起”。


气温过高,多地雪场延迟开板或临时停运


温度达到-2℃,湿度低于80%,北方雪场开板近一个月后,位于西南地区的贵州梅花山国际滑雪场终于等来了造雪的时机。


55台造雪机错落分布,在两条雪道上发出轰鸣,冰晶从蓝色“炮筒”射向空中,瞬间化为细碎的白雪。移动的压雪车把这些近乎天然雪的片状雪花碾轧进雪道,形成状如面条的细脊,等待滑雪者的光临。


然而,因气温升高,积雪融化,刚开板一个月的梅花山国际滑雪场宣布1月17日起暂停营业,经过近十天的维护、补雪才重新开放。


梅花山国际滑雪场负责人、六盘水市钟山区钟牌公司副总经理张茂棋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西南地区雪场的冬季气温多数高于0℃,甚至有时会达到16℃、17℃,“今年(雪季)低温天气较少,(本次关停)已经是第二轮造雪”。


经营室外雪场,最让张茂棋头疼的就是天气变化。高温、下雨、大风等天气对雪场影响最大,雪场开板后,张茂棋每天都要监测现场的实时温度,结合气象预报,关注运营期间有没有合适的低温天气为雪场补雪。


北方雪场同样感受到了升温压力。王鹏海表示,由于入冬较晚,2023-2024雪季天山天池国际滑雪场开板时间较往年推后10-15天。


一家位于吉林的雪场在开板三天后宣布暂停营业。该雪场员工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在东北地区,只要气温不高于0℃,雪场都可以正常开放,由于开业后气温高于0℃,积雪化开不利于滑行,只能临时关闭。


暂停营业期间,梅花山国际滑雪场教练小北已经流失了五六位客户,有不少滑雪爱好者向他反映,雪场的雪太硬、不好滑。小北解释,这是因为天气冷热变化,雪融化后结成了冰。


阿磊则为中级雪道突如其来的停运感到委屈,不得不转向初级道。和滑雪初学者挤在百米长的狭窄雪道里,阿磊觉得“体验感很差,待了半天就走了,钱和精力都被浪费了”。


到本世纪末,阿尔卑斯山滑雪将会结束?


滑雪越来越“热”,全世界的雪场都有相似的感受。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地理与环境管理学院教授Daniel Scott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过去5年,加拿大和美国的滑雪季节长度开始缩短,这是近40年来首次出现的趋势。2023年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让加拿大在12月迎来了创纪录的“暖冬”,“在加拿大,许多雪场为了赶在圣诞假期前开板付出努力”。


北纬41度至43度,这个区域被视为“冰雪黄金纬度带”,坐落于此的欧洲阿尔卑斯山是世界闻名的滑雪胜地。根据英国《卫报》报道,阿尔卑斯山的积雪在过去600年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减少,积雪持续时间缩短了36天。


Wim Thiery悲观地指出,“到本世纪末,我们所知的阿尔卑斯山滑雪将会结束”。由于气候变暖,对流层温度升高,降水越来越多地以雨而不是雪的形式出现。此外,由于近地表空气温度较高,已经落下的雪也更容易融化,“在阿尔卑斯山上空,我们已经观测到了这些变化”。


相比国外雪场,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冬季干燥寒冷少雨,多数雪场自然降雪不足。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讲师方琰研究发现,若仅依靠自然降雪,全国大部分滑雪场雪季长度将低于59天。“以国内外著名滑雪场举例,加拿大惠斯勒滑雪场的年降雪量可达11米,而哈尔滨亚布力滑雪场平均年降雪量约为2米。”


另一值得关注的变化是,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和厄尔尼诺带来的“暖冬”现象之下,世界各地阶段性的冷空气活动也较为频繁,冷暖起伏给雪场运营造成更多不确定性。


2024年2月3日,位于湖北宜昌市的屈原故里国际滑雪场发布公告称,“由于雨夹雪及冻雨天气的影响,芝茅路路面已经出现积雪和结冰现象,道路通行困难,为确保游客安全临时闭园。”


Daniel Scott表示,近期受极地涡旋(注:极区大气环流,常导致强寒潮)影响,加拿大迎来严寒和暴雪,“厄尔尼诺是否会让这个雪季提前结束,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


国内雪场人造雪比例已超90%


如何解决自然降雪不足?


阿尔卑斯山积雪的减少,让越来越多欧洲高山雪场被人造雪覆盖。自1978年开始采用造雪机后,瑞士雪场的造雪面积从2004年的14%大幅增加至2020年的53%。根据瑞士索道协会数据,2020-2021雪季,意大利雪场采用人造雪的比例已经达到90%。


方琰表示,我国滑雪产业自2015年北京获得冬奥会举办权以后开始快速发展,滑雪场数量、滑雪人次都位于世界前列,但符合国际标准,以及能满足竞技类滑雪赛事要求的高品质雪场只占大约10%。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滑雪需求——2022-2023雪季,国内共有697家实际运营的雪场,产生1983万次的滑雪人次,人造雪已成为国内雪场的共同选择。


七家国内滑雪场负责人向南方周末记者证实,不同雪场对人造雪依赖程度不同,但我国绝大多数雪场需要使用造雪机制备雪道,以延长雪季。


其中,华南地区最大的室内滑雪场广州热雪奇迹、浙江桐庐生仙里国际滑雪场100%使用人造雪,位于贵州的玉舍雪山滑雪场和梅花山国际滑雪场人造雪比例达到90%以上。


北大湖滑雪度假区市场总监闫帅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成立于1993年的吉林北大湖滑雪场,因为游客接待量不大,最初并不需要用到造雪机。2012年引入造雪机后,接待滑雪人次逐步上涨,抛开疫情影响,每年客流增长率约为35%。“每年11月正式开板前,我们会用300台进口造雪机为雪场铺雪,今年冬天吉林降雪量不少,但雪场运营期间仍需造雪机补雪。”


人造雪的形成和自然成雪的原理相同,将水和空气在造雪机喷嘴内混合后喷出形成微小雾化水滴, 水滴在低温的空气中冻结变为晶核,落地之前,聚集周围雾化水汽生长为雪花。经过压雪车的碾轧,人造雪制成的雪道往往密实坚硬,和松软的天然雪触感不同。


在“资深玩家”阿磊看来,雪质是影响滑雪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滑雪爱好者们推崇的“粉雪”,是一种含水量较少的天然积雪,雪板划开雪面,有飞翔的快感,这种粉雪多见于以“野雪”著称的新疆雪场。


但在2023-2024雪季,新疆部分雪场人造雪的比例也有所上升。王鹏海表示,往年天山天池国际滑雪场的天然雪和人造雪比例能达到对半,但受气温、湿度等条件影响,这个雪季接近八成的积雪都出自人工,人造雪量比往年增加近三成。


高能耗、高成本


人造雪技术为全球滑雪产业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武器,却也饱受耗水、耗电争议。


在梅花山国际滑雪场,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造出30公分积雪需要约20000吨的水,相当于5个水立方泳池的蓄水量。1台造雪机的功率平均22千瓦,55台造雪机运作20小时,在造出6000立方米雪的同时要消耗24200度的电,相当于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用电量的25倍。


方琰介绍,湿球温度(注:湿度和温度的组合度量,可用于标定空气相对湿度)是衡量人工造雪气候条件的重要依据。在合适湿球温度阈值之外造雪,则会产生更多的能耗。此外,风速对人工造雪也存在较大影响。“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如果造雪过程中起了大风,雪就无法准确落入雪道内,要造出相同厚度的积雪就需要消耗更多的水和电。”


传统的低温造雪机需要在0℃以下的温度环境才能造雪,为了应对冬季零上天气,梅花山国际滑雪场还配备了4台能在零上运作的高温造雪机,功率500千瓦,是低温造雪机的22倍。


高耗水和高耗电量意味着更高的运营成本。贵州玉舍雪山滑雪场负责人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25台造雪机为三万多平方米的雪场造雪,每月电费超过二十万元,水费超过十万元。


在北大湖滑雪场,240公顷的雪道面积中,有210公顷需要造雪。闫帅表示,制造一立方米的雪成本约为15-20元,每年造雪的耗水量在180万立方米左右,包括造雪和缆车在内的用电成本约为2000万元/年。


滑雪场如何绿色转型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滑雪场不得不考虑绿色转型之路。


2022年,以二氧化碳替代氟利昂制冷的零上人工造雪技术在北京冬奥会亮相,可以做到在0℃-15℃气温环境下实现高品质造雪,满足低能耗、全热回收与零碳排放的环保要求。方琰表示,该技术目前未在室外雪场普及,但采用环保制冷剂,实现高温环境下造雪,是未来人工造雪技术提升的重要方向。


南方周末记者从广州热雪奇迹滑雪场了解到,为节能减排,该室内雪场采用光伏设备为这个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的“大冰箱”保温隔热。不过,国内多数室外雪场仍未开展碳排放测算和低碳管理举措。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国际滑雪场主要采用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更新造雪技术等方式实现可持续运营。


滑雪旅游业最大的碳排放来源是游客往返滑雪场的交通。为实现净零排放目标,阿尔卑斯山脉附近雪场开始提倡“无车度假”,在雪场周边及内部提供免费的电动接驳车。


造雪系统会产生多少碳足迹,与能源供给形式相关。Daniel Scott强调,采用燃煤发电的雪场,碳排放量远高于采用水力、风力等清洁能源发电的雪场。“在加拿大和美国,一些滑雪场已经开始制定可持续发展计划,通过开发可再生能源,减少造雪产生的碳排放量。”


公开资料显示,世界上最大的滑雪胜地之一,奥地利的阿尔贝格滑雪场(Arlberg Ski Area)拥有独立的水力发电厂,100%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为其基础设施供电。


同样位于阿尔卑斯山脉的基茨比厄尔滑雪场(Kitzbühel Ski Area)对雪道的海拔、坡度等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了不同区域所需雪量,并采用GPS数据测量天然积雪深度,确保智能造雪机只生产必要的雪量,从而节省水和能源。

“把现有的造雪系统和可再生能源融合,以及实现全智能化造雪,也是减碳的可行路径。”方琰说。


(应受访者要求,阿磊、王鹏海、小北为化名)


本文转载自南方周末,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当暖冬遇上滑雪热:“没有雪,一切无从谈起”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