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赛事激发出的消费冲动

体育赛事的持续升温,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不容忽视。

2024-01-17 10:00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张燕 0 7481

体育赛事.jpg


2023年,中国体育产业迎来“春天”。随着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和本土特色赛事的走红,赛事经济激发消费新动能,体育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023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赛事“流量”变经济增量


体育赛事的持续升温,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不容忽视。


以杭州亚运会为例,据统计,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杭州共接待游客总量达4345.9万人次,日均271.6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12.4%,带动杭州住宿、餐饮、零售消费489.6亿元,比赛事前增长15.6%。


7月,伴随着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正式开幕,成都及周边旅游热度迅速攀升。美团、大众点评的数据显示,大运会开幕的首个周末,成都的旅游预订量(含酒店民宿、景点门票、交通等)同比增长超200%。飞猪数据显示,大运会期间成都进出港的国内机票量同比上年增长约1倍、火车票预订量同比上年更是劲增4倍,同时,大运会期间成都的酒店预订量同比上年增长超2.8倍。


火爆的不仅是亚运会、大运会这样的综合性赛事,专项体育比赛同样吸引了不少观众。5月在苏州举办的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持续8天的赛事仅门票收入就达3400万元,创造了苏迪曼杯票房历史。此外,赛事还带动了酒店、商场、旅游等消费业态,比赛场馆周边酒店及商业在赛事期间的客流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106%,销售额增长36%。


贵州台江的“村BA”、贵州榕江的“村超”、江苏连云港的“村界杯”、内蒙古鄂尔多斯昂素镇的排球赛,2023年,现象级的群众赛事点燃了全民体育热情。官方统计数据显示,贵州“村超”从5月举办以来,上百万人次到场观战、超5000万人次在线围观、全网流量突破300亿次。“村超”的举办带动了旅游业、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举办期间榕江县累计接待游客5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60亿元。


过去这一年,国内马拉松赛事的数量同样呈现井喷之势,中国马拉松官方网站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国举办了超400场马拉松赛事。以3月在无锡举行的马拉松比赛为例,共有3.3万名参赛选手,吸引了沿途27.3万人观赛,带动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等相关消费1.95亿元。


“体育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竞赛,无论是高规格的职业比赛、国际赛事、综合性运动会还是大众日常参与的活动,赛事始终是关键所在。抓住赛事这个牛鼻子,可以发挥其强大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链的形成,有效地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专家、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庆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道。


张庆表示,体育作为一种可以吸引关注度和流量的项目,具有多方面的价值。首先,举办赛事可以提升城市或区域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关注和投资。其次,赛事可以创造消费机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例如旅游、餐饮、住宿等产业的增长。此外,通过举办赛事,还可以增强城市的活力、凝聚力和文化氛围,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发展。


赛事拉出长尾效应


赛事“流量”不仅带来了消费增量,更在赛后转化成了经济和民生“留量”。


2022年举行的北京冬奥会让冰雪运动“火出了圈”。尽管冬奥会已经结束近两年,冰雪运动的热度反而愈发高涨。2023全国两会期间,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就曾提出,冰雪运动既要为国争光,也要为民增利。


这个冬天,冰雪运动正式迎来了“中国赛季”。据悉,2023—2024赛季,中国将举办国际冰雪赛事18项、国内冰雪赛事91项。与此同时,我国冰雪产业规模预计在2023年达到8900亿元,2025年将达到1万亿元。


2023年年尾,杭州迎来了亚运会后首个“赛事黄金周”。世界羽联世界巡回赛总决赛、世界女子排球俱乐部锦标赛、杭州马拉松在一周内轮番举办,充分体现出杭州利用“亚运遗产”打造国际赛事之城的实力和底气。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院长李启迪认为,一系列重大赛事频频举办的背后,是浙江充分利用亚运资源的红利与契机,持续增进与国际体育组织的联系与交往,着力引进国际重大赛事,积极培育赛事经济,全力打造“国际赛事名城”金名片的具体举措。


赛事不仅为城市带来了经济增长的动能,同样也为市民增加更多“运动基因”。杭州市体育局局长金承龙曾介绍称,杭州亚运会从成功申办到成功举办的8年间,杭州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从40.6%提升至46.01%。


成都大运会筹办期间,成都共新建和改扩建了49座体育场馆,大运会后,这些场馆陆续推出了惠民开放活动,“还馆于民”让更多人感受健身魅力。以大运会游泳比赛场地东安湖体育公园游泳馆为例,目前该游泳馆工作日日均接待200至300人次,周末可达700至800人次。


体育消费规模2025年预计增长至2.8万亿元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体育消费市场之一。《中国城市体育消费报告》显示,作为全球最大的体育休闲消费市场之一,当前我国体育消费规模约1.5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2.8万亿元。体育消费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2022年年底,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3.1175万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3.9%。在“十四五”期间,体育产业到2025年产业规模将达到5万亿元,2020—202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2.8%。


在这背后,政策的支持至关重要。


2023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恢复和扩大体育消费的工作方案》,提出16条举措进一步恢复和扩大体育消费。同年10月,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等五部门出台《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从6个方面提出28条措施,计划到2025年推动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达到3万亿元。此外,2023年还发布了11项冰雪运动国家标准和《帆船赛事活动办赛指南》等8项行业标准。


政策利好下,体育产业对塑造经济增长新动能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升。


普华永道此前发布的《全球体育行业调研(第七期)中国报告》预测,未来3至5年,中国体育市场将保持至少5.2%以上的年增长率。“体育产业成长空间巨大,未来预期有更多利好政策出台,在政策措施的带动下,体育健身和体育消费潜力将加快释放,体育产业规模有望迈上新台阶。”普华永道中国体育行业主管合伙人周星说。


2024年,又是一个值得期待的体育大年。除了万众瞩目的奥运会,国内举办的各类赛事同样精彩纷呈。包括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羽毛球汤尤杯团体赛、2024 F1中国站、利雅得胜利中国行等赛事活动为国内体育迷再次奉上一道道饕餮盛宴。


“预测到2024年,随着更多新注册的公司和原有公司的恢复,将有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体育产业的经营活动。”张庆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道。


张庆同时提到,预计2024年体育市场会出现更多的产品供给,包括传统赛事IP的持续化和新创赛事IP的打造。随着市场的恢复和更多创新的出现,体育产业有望在2024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现阶段,中国各个城市举办赛事的水平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赛事组织能力等多种因素有关。”张庆建议,为了更好地发挥赛事的带动作用,城市需要加强赛事策划和组织能力,提高赛事的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同时注重与本地文化和特色结合,打造具有特色的赛事品牌。此外,还需要加强与相关产业的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赛事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本文转载自中国经济周刊,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体育赛事激发出的消费冲动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