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为“雪季”买单?

滑雪消费热,也带动了滑雪领域的创业热、投资热。

2023-12-30 10:00 来源:价值星球Planet 文/程佳 0 6257

滑雪.jpg


12月10日夜,北京迎来今冬第一场大雪。


打工人盼雪的心情,似乎比过年还兴奋。截至12月11日16时,市属公园接待雪中赏景游客超过10万人 。


比北京大雪来得更早一步的,是2023年的滑雪季。


11月以来,国内各旅游目的地室外滑雪场已经集中开板。第一批滑雪玩家早已争先恐后地挤满了各个雪场,他们身着鲜艳的滑雪服,手持雪杖,脚踏雪板,从雪道上飞驰而过,尽情享受着冰雪带来的速度与激情。


数据能更直观的体现大家的热情。飞猪和去哪儿等平台数据均显示,进入11月,平台上“滑雪”相关搜索热度环比前一个月再上台阶,增长100%以上。其中,长白山滑雪、崇礼滑雪、亚布力滑雪、万龙滑雪、安吉滑雪、新疆滑雪、松花湖滑雪、神农架滑雪的热度全部翻倍增长。11月全国滑雪场门票预订量同比2019年也增长147%。


进入12月,玩家们对于滑雪的热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携程平台数据显示,截至12月6日,今年雪季平台上“滑雪+”相关产品搜索热度同比增长一倍以上。同时,今年滑雪出游决策也大幅提前。据携程订单数据,目前预订元旦、春节期间滑雪团队游产品订单量同比去年分别增长6倍、16倍。


滑雪消费热,也带动了滑雪领域的创业热、投资热。根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预测,2023年中国冰雪产业规模将达到8900亿元,2025年将达到1万亿元,占中国体育产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


资料显示,多家上市公司已开始积极布局,他们涉及的领域包括旅游、体育、文创、房地产销售与租赁等。究竟谁在诸神混战的冰雪市场中,赚到钱呢?


一个月前,滑雪已经热了


大部分雪场开板还不足一个月时间,而已经有很多滑雪爱好者,完成了首滑“打卡”。


“早段时间刷短视频看到有预售票,就随手买了。”在北京工作的西格玛向价值星球表示,长春雪莲山滑雪场是11月初刚开板,恰好那时他在长春出差,在周末就顺道去滑了一次雪,“当初买的时候98元一张门票,反正挺便宜的。”


另一边,当全网都在吐槽北大湖雪场票价疯涨,千元一晚起住之时,享受完早鸟价的沐晴,早已返程。


滑雪结束回公司上班的第一天,沐晴身边多位年轻同事,便挨个前来询问其有关滑雪的相关事项,从装备到票价,再到饮食住宿,问了个遍,“毕竟南方只有室内雪场,大家都想着趁这个雪季去东北户外滑雪,所以有出行想法的都来找我要攻略了。”


沐晴这次为期一周的“住滑行”,由于提前预订、非旺季等因素叠加,和当下同期出行相比,少花了不少钱,“往返机票还有中转地搭车所花去的交通费用,差不多3000元,是这次出行的最大开销。提前几个月订的山湖居5日早鸟住滑套餐,一晚才499元。”


相较于“跨省赴雪季”的沐晴而言,家住吉林的阿田,则享受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吉林本来户外雪场就多,我最早接触滑雪是在2017年,那时候滑雪都还没火起来。特别是前年年底,我家附近盖了个大型雪场后,我开始了‘特种兵式’滑雪,雪季只要是有时间,我都会去雪场。”


今年,阿田家附近的雪场11月18日开板,阿田在11月20日便前往雪场开滑,“就当一项兴趣爱好玩,毕竟往返通勤也方便。离得近,往返油费200元+,过路费50元+,交通成本也不高。”


而与过去被称为“中产游戏”不同,“大众化”和“年轻化”是滑雪这项运动,近年来给人留下的新印象。


“年轻化”容易理解,毕竟滑雪归根结底也是一项极限运动。而滑雪运动从“中产游戏”向“大众化”发生转变,背后则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在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看来,除了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大环境背景有关外,也因冬奥会的举办和冰雪运动的推广,使得滑雪运动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以及,近年来,滑雪运动的设施得到了不断完善,也使更多人可以更方便地接触这项运动。”


浙大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则直接点明,滑雪运动正在向大众化和年轻化转变,既是趋势也是必然,“一方面,冰雪运动本身的刺激性和挑战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另一方面,政府对冰雪运动的推广和普及也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冰雪运动。因此,可以说滑雪运动正在朝着更适合年轻人,或者说是年轻人更愿意尝试的方向发展。”


想要滑好雪,装备先花1万元


然而,虽然滑雪运动正趋向“大众化”,但滑雪的开销却一点也不“大众”。


如上文提及买了“早鸟票”的沐晴,即便此番滑雪之旅的“性价比”拉满,但依旧花去了沐晴大半个月的工资,“加上保险、吃饭等其他支出,总开支接近6000元。这还是我没添置雪具,雪服也是闲鱼买的二手前提下的开支,如果要配置整套装备,没一两万元,根本兜不住。”


家附近便有大型雪场的阿田,省下了往年去松花湖和北大湖这类大型雪场的开支,“以前会攒个周末去松花湖和北大湖,现在近处有了就不去那边了。但现在涨价也是真厉害,几年前松花湖门票才100多元,住的万科公寓也才100多元一晚,现在这个价格想都甭想。”


在路费上花费较少的阿田,在“滑雪”项目上花的却不少。“门票淡旺季均摊一下算350元,往返油费和过路费,折合150元,这就是500元。”自嘲“人菜瘾大”的阿田,去雪场滑雪的频率并不低,近乎一周一次,这便意味着,每月门票与交通成本支出便要2000元。


而这远不是阿田在滑雪这项运动上的大头支出,自备的滑雪装备才是开销最大的地方。


阿田拿出了一张去年滑雪的照片向价值星球介绍,“雪服是国产的nobaday,比较便宜,但外套和马甲也得3000元+,然后雪镜是欧克利的,要1500元,头盔和手套加起来2000元。里边穿的速干衣是国产的,1200元,其余护甲、护臀、护膝,加起来2500元+。”


阿田解释,强调国产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便宜”,“我买的这些装备都只能算是中下水平的,如果全都替换成国外高端品牌的,价格还得翻几倍。”


对于滑雪必备的雪具“三大件”,阿田则出于安全需求,尽可能选择更好的,“买的固定器、雪鞋和雪板,具体多少钱我忘了,但一万元肯定不够。”今年阿田还花了近万元,把头盔、雪镜和护甲都换了,“反正装备都是消耗品,更新速度纯看个人余额情况。”


滑雪的确不是一项经济实惠的运动,但贵有贵的体验,便宜也有便宜的玩法。像沐晴一样租装备、买二手,又或者像西格玛一样去就近雪场,丰俭全由人。


如自称“业余选手”的西格玛便直言,“我只买了滑雪服、手套、护具之类的,拢共花了一千元左右。其余头盔、雪镜和雪具都是租的。”


但要从业余选手进阶到职业玩家,还是得花钱。“我自己还是对滑雪挺感兴趣的,想花点钱培养下,等项目结束从长春回北京后,会计划配齐装备。”西格玛说道。


最热滑雪季?


随着滑雪大军的日益壮大,想从中分一杯羹的从业者不计其数。


业内普遍认为,2023-2024年雪季,是后冬奥时代的第一个完整雪季,国内滑雪市场在新雪季将迎来强劲复苏,更有甚者,将今冬称为“最热滑雪季”。


对此,林先平表示,今冬是否是“最热滑雪季”,还需要看具体的市场情况和消费者需求,“不过,随着冬奥会的宣传和冰雪运动的普及,滑雪市场的前景确实非常乐观。”


上海证券也分析表示,冬季奥运会的召开以及国家对冰雪旅游经济发展的支持,使得冰雪旅游成为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国内各个省市冰雪旅游目的地、服务接待设施持续建设、升级,多样化产品持续推出,消费者冰雪游出游热情持续升温,预计2023-2024年冰雪季出游人次及旅游消费将迎来高速增长。


而随着冰雪旅游的人次和消费的大幅增长,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其中,拥有70多家不同规模滑雪场的吉林,发布了《2023-2024新雪季吉林省冰雪政策》,面向游客、旅行商、俱乐部、投资企业等经营主体,从消费券、直通车、航线、项目投资、贷款贴息等方面制定出台了3方面11条优惠政策。其中,面向省内外游客发放3000万元消费券,同时还专门设立了1000万元的冰雪交通补贴。


新疆阿勒泰地区也推出了景区免门票、一票通政策等惠民政策,据统计,该地区开板以来累计滑雪人数已达86000多人次,营业额达到2359万元。


此外,在携程、同程、美团、抖音等互联网平台,以及各大航空公司和旅行社的网站上,随处可见与各地合作推出的新文旅产品和一站式服务。而与冰雪相结合的消费场景也越来越多,典型的如冰雪节、冰雕节、音乐节等,更有结合不同地域特色推出的冰雪教学、冰雪竞技、冰雪研学等。


除此之外,民宿、教练、旅拍等服务也吸引了一波从业者拥抱“滑雪季”。


上市公司也瞄准这个机会,纷纷入局其中。价值星球梳理各大上市公司最新公开信息以及交易时发现,长白山、豫园股份、莱茵体育、天桥起重等公司都在“滑雪运动”方面有业务布局。


其中,长白山围绕“赏雪必看、滑雪必玩、戏雪必选、雪季必游”,来打造冰雪旅游季产品;豫园股份在年初抄底了“日本滑雪度假村”,最新财报数据显示,旗下日本北海道滑雪度假村“星野TOMAMU”获益于旅游消费复苏迎来收入增长;莱茵体育则通过资产重组,新增冰雪山地旅游运动等旅游相关业务;天桥起重旗下子公司天桥奥悦,目前已经为重庆金佛山北坡滑雪场等多个大型滑雪场提供设备,并正在探索冰雪嘉年华旅游项目。


“目前看来,滑雪市场的发展趋势是持续的,不会是一时的热潮。随着时间的推移,滑雪市场可能会更加成熟和完善,提供更好的服务、设施和体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和喜爱冰雪运动。”林先平认为,滑雪市场的发展会一直热。


但另一方面,滑雪市场也面临着明显的季节属性,如何在“旺季抓销售、淡季抓管理”,如何增加复购、留住顾客都是摆在冰雪从业者面前的问题。同时,滑雪热驱动了众多国内相关设备(装备)制造商加入其中,但受限于技术和核心工艺等问题,行业已经迎来一波洗牌。资料显示,近两年国内创立的滑雪品牌已经超过200个,但是目前仍健康经营的不足三分之一。


可见虽然大众对冰雪项目的热情高涨,相关企业和从业者积极进入,冰雪“文体旅”融合消费也呈现火热态势。但对于冰雪行业本身而言,仍存在“精耕细作”的提升空间。


*沐晴、西格玛、阿田为化名


本文转载自价值星球Planet,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谁在为“雪季”买单?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