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如何让全民健身更“燃”

如今,越来越多环境舒适、设施齐全的健身场地成为百姓健身的好去处。

2023-09-13 10:00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白雪蕾 0 10618

全民健身.jpg


杭州亚运会在即,全民健身热潮涌动。从陆续向公众开放的大型体育场馆,到滨水绿地建起的园林健身步道系统,再到城市边角地改造的口袋体育公园……如今,越来越多环境舒适、设施齐全的健身场地成为百姓健身的好去处。


“健身去哪儿”,打通全民健身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我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在战略政策支持、场地设施开发以及体育活动开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建设迈出崭新步伐。


政策支持力度显著增强


公共体育设施是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托。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推进城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2019年国务院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工程”列为重大工程。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进一步着眼于破解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米靖表示:“相关公共体育设施政策的陆续出台与实施,不仅体现了为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干实事作贡献,也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繁荣体育文化,拓展体育发展空间,开展体育强国建设夯实了基础。”


全民健身体系日渐完善


在社区街巷中“挤出”公共球场,让废弃矿坑“变身”体育公园,在农村公共活动场地配备健身器材、篮球场、乒乓球台……当前,我国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大幅增加。《2022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体育场地共有422.68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7.02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2平方米。


此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也已日趋完善。全国县级以上地区体育总会覆盖率接近100%,形成省、市、区(县)、街(镇)、社区(行政村)五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基于当地特色的非正式体育健身组织蓬勃发展,赛事举办更加自主、多元。如最近火爆网络的由群众主创、参赛者以村民为主的贵州“村超”“村BA”、海南文昌“村排”等赛事活动。


在群众健身热情高涨的基础上,全民健身指导与社会志愿服务队伍也不断壮大。据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全国已建立29个省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240余个地市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近1100个县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经过培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超过270万人。


共建共享举措更加有效


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科学健身、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愈加浓厚,体育健身已成为人民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作为公共体育设施的主要供给方,各地政府在公共体育设施方面的经费投入、场地类型、智慧管理、共享利用等方面下足了功夫。


“‘15分钟运动圈’为我们长跑爱好者提供了科学的跑步指导服务与运动技能培训,而且都是免费的。”经常参加马拉松运动的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徐同学告诉调研组,在北京有许多公益健身指导服务和运动社群,这极大调动了市民跑步运动的积极性。在经费投入方面,据北京市公开数据显示,2016-2020年北京市全民健身经费投入稳步增长,全市总投入金额54.53亿元,每年人均全民健身经费投入50.6元。


“场地不错,离家又近,我几乎天天都来锻炼”,家住上海市闵行区凌云街道的贾阿姨是长者运动健康之家“粉丝”。这个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运动康养服务的社区健身场所,已在闵行区实现街镇全覆盖。上海市长宁区则以“金角银边做文章,向上向下要空间”为基本思路,在区新虹桥中心花园延安西路与娄山关路交叉口的高架桥下改造了约2万平方米的公共空间,在3000平方米的空间里打造了4个篮球场、2个足球场。


“现在健身设施越来越智能,我常去的天河体育中心里的体质测试区、体能训练区、拉伸放松区都带有智能引导,让我们健身更加科学。”广州市天河区王先生告诉调研组,当前科学健身已成为广大健身爱好者的“刚需”。广州市积极开拓科技赋能体育,早于2013年便在全国率先推出的“群体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开设全民健身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功能。近年来,广州市进一步通过开发健身电子地图,推进场地流量在线查看、场馆使用在线预订、体育用品在线购买、健身教练在线预约等多功能整合。


运动达人在球场上火热比拼,小朋友们在萌童乐园里欢快玩耍,老人们则骑健身单车、跳广场舞……位于成都市府青路三段的立交桥下的府青运动空间已成为市民们必去的运动打卡点,实现了从“灰色高架桥”到“绿色运动场”的转变,也为国内其他城市打通“健身最后一公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西安市借举办全运会契机,全面完善了包括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在内的各类体育设施,更掀起了市民朋友积极参与体育健身的热潮。在筹办全运会期间,西安市公共体育设施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实施社区全民健身路径677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36个,实现了全市社区、行政村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全覆盖。新建多功能运动场63个、健身房20个、社区全民健身中心2个,建设大型全民健身园区11个,为开展群众体育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


短板尚存,协同共建、全民共享有待提升


尽管在体育强国与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支持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底子薄、基础设施欠账多,仍存在部分问题待破解:


供需不匹配,人群分布与设施布局存在空间失衡


一是体现在区域之间公共体育设施分布不均。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客观存在,各地经济实力不一,而公共体育设施又离不开必要的财政投入。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数据显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场地分布也呈现出“东部多、西部少”“南部多,北部少”“城市多,乡镇少”的特点。


二是体现在城区之间公共体育设施差异较大。据研究,深圳市同一市辖区不同街道的公共体育设施供需较为平衡,但市辖区之间的平等性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如靠近中心城区的市辖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分配公平性普遍好于远郊区。调研组认为这可能与长期以来公共体育设施的布局与城市规划缺乏协调有关。城市的发展规划往往集中在工商业、居住和交通等方面,忽视了公共体育设施的总体规划。进而导致新建城区分布多而老城区少,导致有的场地设施人满为患、有的长时间闲置。


三是体现在城乡之间公共体育设施差距明显。由于城乡二元模式的发展惯性,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水平城乡差距明显,城镇多而乡村少。加之广大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受政策倾斜与资金投入等因素制约,公共体育设施在乡村地区往往室外较多,室内场地较少。


利用不合理,面向全民的健身场地设施功能单一


尽管近年来,体育场地面积急剧增加,但占比最大的主要是层次较低的室外篮球场和全民健身路径,面向全龄供给的体育设施种类单一、功能简单,整体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公共体育设施的需求。


一方面体现在老旧小区与乡村地区公共体育设施功能较为单一。其主要依附于公共健身广场或社区活动中心,以简单的机械健身设施为主(如单双杠、扭腰机、肋木等基本器械),大多数健身设施陈年老旧,利用率低,缺乏青少年儿童活动场地,室内活动场地与多功能室外球类场地配置较少。仅初步解决了公共体育设施“有没有”的基本问题,没能充分考虑到其在实际利用过程中“好不好、优不优、利用率高不高”的现实问题,而这恰是关乎民众健身体验的重要方面。


另一方面体现在公共体育设施类型结构不合理。针对青少年、儿童需求建设的场地设施偏少,且基本未关注到老年人、残疾人群体的健身需求。我国体育场地数量前3位分别是篮球场、全民健身路径、乒乓球场地,相较群众参与度较高的游泳、足球、羽毛球等场地设施,数量明显偏少,且适老化与无障碍化建设尚需补齐短板。


共享不充分,部分场地设施对外开放机制不健全


《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公共体育设施分布也呈现出“教育系统和政府事业单位多,居民区少”的特点。2022年,事业单位、机关、企业的体育场地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而教育系统和企事业单位内的篮球场、足球场、游泳池等,基本上只对本单位的人员开放,或在空闲时间租赁给专业运动员进行训练,普通群众难以进入这些场地开展体育活动,使得这些设施无法发挥其公共体育服务性质。


在维护管理方面,调研组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小区存在体育设施老旧、损坏的问题,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维护的状态,存在“重投入、轻管理、缺维护”的问题。特别是以老旧小区为代表,体育设施功能不全,社区内体育锻炼氛围较差,导致群众参与感与满意度较低。此外,社区内体育设施类型过于单调,主要为走步器、单双杠以及健腿器等器材,使用人群主要为老年群体,与当前全龄友好型社区发展理念不相匹配。


在开放管理方面,当前国家鼓励学校、机关、企事业等单位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但实施效果不佳。如2017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文《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学生和社会开放。然而,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现实当中却遇到诸多困难。调研组访谈过程中,北京市某中学负责人表示:“当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缺少全天候开放或夜间开放条件,尤其是对外开放区域与教学区域无法隔离,对校园秩序带来困扰,导致校园安全保卫、公共卫生、财产管理难度加大。”


多措并举,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


当前,我国社区体育场地与行政村体育场地设施覆盖率已接近100%,基本解决了“健身去哪儿”的问题。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健身需求时,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应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规划先行,推进健身场地设施标准化建设


城市化进入后半程,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需同时考虑健身场地设施的规划工作,充分利用城市“金角银边”,在有限的空间里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健身要求。随着亚运会临近,杭州合理利用城市空置场所、废弃厂房、建筑屋顶、地下空间、公路高架桥梁下的闲置土地等“金角银边”区域,加大力度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场地。位于杭州建德新安江特大桥下占地16亩的洋安健身中心,目前已开发成为当地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的免费户外运动场所。在杭州上城区艮山路和明月桥路交叉口,一处原大型超市仓储空间也被打造成一个超7000平方米的公益性体育设施场馆,面向全体市民开放。


应及时出台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或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中。专项规划能够有效避免随意性和混乱性的建设,确保健身场地的合理布局和均衡分布。北京市已制定《北京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8年—2035年)》,明确了全市体育设施的布局原则、规划策略、体育用地规划方案、不同类型体育设施布局策略等内容,为全市推进公共体育设施标准化供给提供了基本遵循。


按需定供,促进健身场地设施精准化供给


公共体育设施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其布局规划不同于一般商业设施的市场利润最大化原则,而是包含了“面向全体公民、创造公共价值、实现公共利益”的特殊性。不同年龄、性别、兴趣爱好和身体状况的人群对于健身设施的需求存在差异,需要根据这些差异性进行精准供给。实现精准化供给需在前期公共体育设施分布摸底与居民调研访谈的基础上,对社区内的人群特征、体育设施属性和居民需求进行综合评估,只有明晰“缺什么”,才能做到“补什么”,明确供给端的缺陷以及需求端的迫切程度,除普适性的体育设施之外,尽快建立清晰、明确、规划可行的供给清单。


在乡村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和供给上,需以村民的日常出行习性和实际的体育建设需求来确定各级乡村体育圈的规模与类型,细化乡村公共体育设施供给,考虑到不同群体的兴趣和需要。在布局方面,应将体育设施布局在乡村地区易达、人口密集的地方,并与其他公共设施(如社区中心、学校、图书馆)相邻或相互衔接,以提高设施的利用率,方便村民就近就便参与体育锻炼。此外,应注重整合当地文化资源,支持村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晚”、“村舞”、球类赛事等体现乡村地区风土人情的文化体育活动。


赛事引导,促进公共体育设施高效化利用


应以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为基础载体,不断提升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公共体育设施利用效率。上海在开展群众身边的活动赛事中,充分利用了建设在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以社区为赛事主要阵地,开创了多项周期性的社区层面的单项和综合赛事。如社区广场舞大赛(始于2015年,每年举办一次);社区联盟赛(始于2014年,除市民运动会举办年停一次外,每年举办一次);以及在市民运动会中设置“社区运动汇”专项,共有“66+X”个比赛项目、10大主题活动,其中社区举办各类赛事共计6942个,主题活动2个,参与人次达450多万,竞赛参赛人数超100万,最大限度促进了群众身边体育设施的高效化利用。


“羊城运动汇”已成为广州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标志性综合赛事活动,项目设置以市民群众为中心,设置各类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运动,如球类竞技、技巧对抗、户外项目、智力运动、技能展示、水上活动等多种赛事。而相应赛事的举办必然以体育设施为载体,同样,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全民体育赛事,能够吸引大量观众和参与者,提高公共体育设施利用效率。此外,赛事举办可以推动体育设施更新与改进,从而使公共体育设施更加适应现代化群众体育赛事的新需求。在社区举办群众性赛事,还可以促进居民参与和互动,增加社区的凝聚力和活力,提升居民对公共体育设施的认同感和使用积极性。


本文转载自光明日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如何让全民健身更“燃”——我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调研与思考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