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会带来的消费新契机:成都谋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再升级”

一场运动会撬动一座城市的消费,成都大运会成为一个典型案例。

2023-08-14 10: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果 0 15909

成都大运会.jpg


成都的消费魅力有了“国际化”的趋势。


刚刚闭幕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是中国今年首个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也是疫情后中国举办的参加国家最多和入境人数最多的大型活动之一,共有来自世界113个国家和地区的6500名青年运动员参加了本次大运会。


在赛场上,这6500名运动员展开激烈的角逐,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他们同时是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好奇宝宝”,比赛结束后,他们迅速化身为吃吃吃、逛逛逛和买买买的消费者。


这使得国际大体联夏季大运会主任赵晶也不得不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辟谣”——“有成都市民说这些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运动员,莫非不是来参加大运会的,而是来旅游的,”赵晶说,“事实上大运会的纪录一破再破,我们的赛会也是高水平的,但这些年轻人不仅来参加比赛,也是来感受成都的,我觉得这才是我们承办这届赛事的意义。”


一场运动会撬动一座城市的消费,成都大运会成为一个典型案例。


整个成都都变得国际化


在大运会召开的时间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无论是在火锅店、大熊猫基地或是各个商场中,总能碰见外国运动员。


他们将火锅店变成大型赛歌现场,也挑战了人生吃辣的极限。而在大熊猫基地,作为本次大运会吉祥物“蓉宝”原型的大熊猫“芝麻”,成为众多运动员拍照的焦点,比如在成都大运会艺术体操项目中连夺两金的匈牙利运动员凡妮,就表示“终于圆了自己的熊猫梦”,而更多运动员在离开大熊猫基地时都“含熊量”十足,大熊猫造型的发箍、挂饰、玩偶挂满了全身。


在成都街头巷尾的“金边银角”,是日常成都的“嬢嬢”们跳广场舞的地方,这也吸引了不少运动员参与。


甚至作为西部地区最知名的批发市场——荷花池市场也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运动员,他们拎着大包小包的商品,准备作为伴手礼送给家人。


初步统计显示,从7月22日成都大运村开村至8月8日赛事结束,成都税务部门已为来自55个国家(地区)的338名消费者开具414份离境退税申请单,商品销售额407万元,平均每单消费金额达到9800元,同期还办理离境退税24万余元。


事实上,对于成都而言,本届大运会的举办,不仅是一场高水平的竞技比赛,也是推动成都消费业发展的良机。


“我们研究过很多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已经远远超越体育本身,可以说对经济社会有着倍增器的乘数效应。”成都大运会执委会体育竞赛部(反兴奋剂部)专职副部长、成都市体育局副局长陈志对媒体表示。


事实上,自2019年起,成都就持续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工作,大运会给了这项工作一次很好的检验机会:成都是否从各方面做好了准备,以“广迎天下客”。


成都大运会人力资源部志愿者部专职副部长李明蔚则对媒体讲述了其中一个细节。“成都在各大商圈景点、场馆周边、公园绿道、交通枢纽布局了1000多个大运会城市服务小站,共计组织800余支城市志愿服务队伍,1.1万名城市志愿者参与其中,开展便民服务、城市宣传、赛事推广、语言翻译等志愿服务。”


便利的国际化支付结算是实现旅游外汇收入的一个关键。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的数据显示,成都首次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集中推广境外个人入境移动支付服务,仅截至8月4日的统计数据,大运会期间,交易笔数已达10.9万笔,且这一数据在持续增加中。此外,大运会期间,充分考虑到外籍人士的支付习惯,成都着力推进“刷卡无障碍”环境建设,全市共有外卡收单商户近7000家,较去年底增长了40%。


此外,成都的消费行业经营者也在自发接轨“国际化”。为满足众多外国运动员的就餐需求,成都的一些餐饮店增添了英文菜单。在小红书上,有网友发出了一张某火锅店的英文菜,如猪脑花被翻译成Brian flower,精品耗儿鱼被翻译为VIP mouse son fish。尽管漏洞颇多,但却很有“成都英语”特色。


国际大体联代理主席雷诺·艾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成都大运会让很多年轻人有机会来亲自了解中国。他表示,体育和文化、教育一样,都是非常重要,很多的学生在比赛之后都会去看成都的文化展览和艺术展览,这实际上是大运会的一部分。“在成都,运动员们不只是进行训练和比赛,他们走出了大运村去体会中国的文化,我们看到在社交媒体中我们很多运动员都发了非常有趣的照片和视频,他们在Tiktok、抖音等都发表了内容,他们有很好的文化体验。”


“后大运时代”的成都机遇


成都大运会已在8月8日闭幕,“后大运时代”随即到来。


大运会给成都留下的物质“资源”,最显眼的是用于比赛的49个场馆,包括新建的13个场馆,以及改造场馆36个。


如何加以利用推进城市的发展?成都提出的目标很明确,要利用大运会带来的各项机遇,继续推进“世界赛事名城”建设。


陈志表示,大运会场馆的创造过程本质上是赛事价值的提升过程,同时也是城市价值的放大过程。据此,成都借鉴了国内外体育先进城市的场馆运营经验,采取“短期+长期”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在短期,着重是围绕引进高等级赛事,分类实施惠民开放,持续提升场馆的服务品牌和场馆的显示度。在长期,将着重围绕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推动产业融合,做大体育集团,促进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化,推动大运遗产服务城市、惠及市民。


“根据《国际大体联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基本要求》和我们的工作安排,我们将在大运会结束后六个月内,向国际大体联提供一份详细、准确、全面和完整的大运会赛后报告。此外,在大运会结束后至少10年内,我们还将收集有关大运会遗产和影响的数据,每年向国际大体联至少提供1次书面报告。”陈志表示。


在大运会开幕前,有成都市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担忧大运会的关注度不高,因为从竞技水平或者明星运动员的参赛数量看,都低于亚运会或奥运会。但开赛后,大运会的各项赛事门票销售却异常火爆,如跳水、游泳、篮球等热门赛事,往往一票难求。


8月7日,在四川省体育馆的一场篮球比赛开赛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成都市民。一些共同的观点是,第一是带家里的小朋友来感受体育赛事的气氛,第二是要在成都看到国际级赛事,过去机会并不多。


这表明成都不缺乏体育消费的市场,而是缺乏实现的场景。而在大运会结束后,成都大运会的49个场馆,将继续服务于成都的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运动。一个细节是,在成都申办大运会之初,国际大体联曾对成都的体育场馆规划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预期提出质疑,而成都的回复则非常明确:无论是否举办大运会,成都都在新建体育场馆,因为这既符合成都的人口规模,也符合成都对于赛事产业的整体规划。


即,到2025年成都将建成赛事体系完备的世界赛事名城,每年举办国际级和国家级赛事50项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到2030年建成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世界体育名城,体育在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经济生产力、市民健康力、社会亲和力、文化传播力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大运会的比赛场馆,也会变身为演唱会的举办地。目前,先后已经有五月天、张学友等演唱会确定将选择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主体育场、凤凰山体育公园综合体育馆举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商务部关于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文件中,也明确提出要“促进大型体育场馆向休闲娱乐中心等新型发展载体转变”。


如今,成都已经将体育、消费、城市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2017年至今,成都先后承办了53项高水平国际体育赛事,并先后提出建设世界赛事名城,“谋赛、营城、兴业、惠民”“谋赛就是谋城”的规划或战略思路。


成都作为一座全国闻名的消费城市,在消费的结构上,体育消费也成为重要支撑。来自成都市体育局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全市累计签约重大体育产业项目115个,签约金额超过870亿元,2022年成都市体育消费的总规模提升至578.6亿元,较2018年增长了44.5%,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2年全市体育产业的总产值达到了1005亿元,增加值达到385亿元,相比2018年分别增长了59%和79%。


“我会再来成都。”8月11日上午,在最后一批参加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代表团离开之际,运动员们用不同的文字写下这句话。


而在中国,以体育促进城市发展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如在几个月后,又该杭州上场了。


本文转载自21世纪经济报道,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大运会带来的消费新契机:成都谋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再升级”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