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活”起来 群众“动”起来

近年来,场馆不断完善硬件和软件设施,融入城市发展,为群众运动健身提供更多便利。

2023-07-16 14:00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李洋 0 8079


日前,国家体育总局公布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第一批典型案例名单,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的五台山体育中心入选。五台山体育中心如何优化场馆开放使用?在场馆运营方面有哪些经验?记者进行了探访。

  

走进五台山体育中心,历史气息和运动活力扑面而来。五台山体育中心自建成开放以来已有70年历史,先后承办过第三届全国城运会、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第二届青奥会等大型体育赛事活动。近年来,场馆不断完善硬件和软件设施,融入城市发展,为群众运动健身提供更多便利。

  

如何确保普惠服务?

  

记者来到游泳馆时,还没到开放时间,不少市民已经在门口排队等候,今年75岁的吴碗章便在其中。“我退休以后经常来这里游泳,场馆针对老年人有不少优惠政策,这是实实在在的福利!”

  

五台山体育中心是江苏省最早对外实行低收费或者免费开放的场馆之一。2022年,场馆免费接待健身群众35.33万人次,低价位服务18.78万人次,发放健身券5403张,举办公益赛事78场次。

  

在过去70年间,五台山体育中心从只有一个体育场发展为拥有“六馆一场”的场馆群。走进各场馆,针对特定时段、特殊人群的低收费或者免费开放服务体系引人注目。周末、法定节假日、学校寒暑假期间每天低免开放8小时以上;全民健身日当天全面免费开放;低收费开放时段,普通人群收费价格不高于门市价的70%,学生、年满60周岁的老人等人群的收费价格不超过门市价的50%。

  

“公共体育场馆首先要看重公益属性,经过积极探索,我们既做到了数量达标又实现了质量提升。”五台山体育中心主任张晃新介绍。

  

2021年,场馆结合群众实际需求,打造少儿运动成长中心,推动全民健身向全年龄延伸。此外,将户外区域规划为健康主题公园,建设广场舞、健身气功等8处晨晚练健身点,提供百姓驿站、健康小屋等便民设施,最大化盘活场馆资源。“为了满足大家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我们不断提高场地利用率,让‘健身去哪儿’有了更多答案。”张晃新说。

  

乒乓球桌前,爱好者挥拍对攻;健身点上,阿姨舞起太极剑,动作行云流水;儿童乐园里,家长带着孩子滑滑梯、荡秋千……“我经常约朋友来这里跑步、打球,赶上低免开放时段能省不少钱。”市民罗女士说。

  

如何推进市场化运营?

  

大型场馆的赛后利用是一道难题。如何找准市场化和公益性的平衡点,提升场馆综合使用效益和“造血”能力,成为破解运营难题的关键“钥匙”。

  

作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五台山体育中心每年可以获得300多万元的财政拨款,国家体育总局和江苏省体育局对场馆低免开放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增加。“近两年,场馆一半以上的收入来自健身休闲、体育培训、竞赛表演和场地服务等体育本体产业。其中,票卡收入2000万元左右,体育培训1600万元左右,场地租赁及赛事服务800万元左右。”张晃新介绍。

  

开展体育培训,可以提高场馆综合使用率,降低场馆运营维护的平均成本。场馆与南京市拉萨路小学、赤壁路小学等多所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在校本课程、阳光体育课堂、学校运动会、青少年体质监测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学生训练主要占用场馆相对空闲的时间段,能有效提高场馆利用率;场馆提供专业场地和教练,有利于解决学校体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在无形资产开发方面,场馆也花了不少心思,场馆和赛事冠名、品牌饮料售卖机入驻等都是收入。开源的同时,场馆也在积极节流——淋浴设施采取时控装置,达到合理控水的目的;户外区域推广使用太阳能灯具,并将室内场馆照明逐步更换为节能环保产品。

  

“接下来,我们将在延长产业链条上下足功夫,比如提供从赛事活动策划到宣传推广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这也对场馆的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张晃新表示。

  

如何打造场馆品牌?

  

如何提高场馆知名度?悉心培育赛事品牌成为重要选择,这也为全民健身注入了更多活力。“五台山@百姓大联赛”每年开展近20个运动项目,既有游泳、足球等传统体育项目,也有板网球、定向越野等新兴健身项目,面向市民群众免收报名费,赛事参与门槛低,吸引市民广泛参与。

  

为了培育城市体育文化,让运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体育中心连续多年举办五台山全民健身节、“8·8”五台山全民健身周,以及群众身边的“运动健将”“健康达人”评选等活动,将丰富多彩的赛事活动送到群众身边,进一步激发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场馆运营不是“一锤子买卖”,需要运营方因地制宜想办法、找出路。五台山体育中心体育场现有2万张座椅,体育馆也有1万张,偌大的空间很难充分利用。首都体育学院教授钟秉枢为此支招:“一方面可以通过声光电等技术的配合让场馆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可以把后排座位改为站席,举办多样化活动,以此提高场地利用率。”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体育场馆的运营已不拘泥于举办赛事,而成为体育文化、健身娱乐、文艺演出的载体。近年来,确立了“以体为本、多元发展”的发展思路,在有效盘活“六馆一场”场馆资源的基础上,探索体卫融合、体教结合、体旅融合的各种可能性,不断提升场馆综合使用效益和复合利用水平。


本文转载自人民日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场馆“活”起来 群众“动”起来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