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小器械行业观察:从畅销到“热用”,如何避免“吃灰”窘境?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热潮兴起,健身场景、方式更加多元,健身小器械市场迎来快速发展,相关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2023-06-19 10:00 来源:新华社 记者/刘扬涛、马晓媛、季嘉东 0 29097


6月以来,新一轮电商销售热潮掀起,健身小器械再度成为消费热点,飞力士棒、瑜伽垫、哑铃等商品受到不少消费者青睐。然而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器械被买回家后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被丢在角落里“吃灰”,这其中不乏消费者冲动消费等自身原因,也存在产品质量、售后指导等方面的问题。从畅销到“热用”,健身小器械还有哪些进步空间?

  

小器械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

  

夏天到来,家住山西太原的刘惠开始频繁出入健身房。“天气热了,得把身体练好,穿衣服也好看。”她说,没空去健身房的时候会在家里和办公室放一些像弹力带、哑铃之类的健身小器械,便于随时练起来。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热潮兴起,健身场景、方式更加多元,健身小器械市场迎来快速发展,相关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以跳绳为例,在京东和天猫两个网购平台上,在售跳绳品牌超过100个,销量高的跳绳产品月销量超过2万件,计数跳绳、无绳跳绳等新品类受到消费者欢迎。

  

作为行业风向标的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专门设置了小器械展区,并且规模持续扩大,参展企业由2018年的110家增加至2023年的263家,展览面积也连续五年保持增长。在今年5月举办的第40届中国体博会上,小器械展区首次突破1万平方米,参展品类囊括蹦床、哑铃、瑜伽和普拉提产品、拉力带、弹力绳等十余个品类。

  

“小器械产品在我国的普及速度是哪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杰说,近年来国内体育市场飞速发展,巨大的需求给健身器械产业创造了空间和动力,产品品类不断增加,企业研发能力、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逐渐在全球拥有话语权。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健身小器械的发展呈现出精细化、数智化、娱乐化等新趋势。随着需求升级和多元化,小器械产品分类甚至精细到一个器械只练一块肌肉;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赋能产业,越来越多体育器械引入智能语音、AI、虚拟现实等元素;注重趣味性与体验性,一些器械配套有在线社区、运动竞赛、健身游戏等功能。


买来的小器械为何沦为“摆设”?

  

记者调查发展,与热销形成对比的是,不少健身小器械在到达买家手里后使用率并不高。“瑜伽球已经几乎不用了,逐渐沦为家里的软装”“被弹力带崩到过不止一次,很疼,就弃用了”……在网络上和记者走访过程中,使用者的这类反馈不在少数。

  

专家指出,受到居家健身热潮和社交平台“种草”等影响,近几年健身小器械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但消费者冲动消费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导致一些器械买回家后被丢在角落里沦为“摆设”。此外,部分健身器械缺少运动指导、质量不过关、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也日益显现,加剧了这种闲置现象。

  

记者发现,近年来飞力士棒、凯尔格训练器、健身滑行垫等新型健身器械受到买家欢迎。这些器械或带来新的运动方式,或注重精细化、专业化锻炼,但网购平台上关于这些新产品的介绍往往比较简单,有的甚至只有几张图片说明,缺少具体细致的使用指导,不少消费者反映“不会用”,一些人表示“没有人指导或一起锻炼,一个人很难坚持下来”。

  

在电商平台上一些热销小器械的页面,不少消费者留言反映器械的质量问题。“哑铃到货,做工太粗糙了,好几道划痕,有一个橡胶还鼓泡了,把手还有锈……”“这弹力棒质量不行,没用几天就拉丝了,担心再过几天就要断了”。一位消费者告诉记者,由于小器械往往金额不大,很多人是随手一买,到手了觉得不好就随手一扔,不会花时间投诉维权。

  

记者了解到,部分小器械对使用的专业性要求相对较高,消费者因为使用不当而出现过度训练、甚至运动损伤的情况,而一些器械设计本身就存在一定风险。去年5月,浙江杭州一女童在使用引体向上杆过程中,杆子突然掉落砸在孩子头上导致其额骨凹陷性骨折,一度引发舆论热议。

  

此外有人反映,一些健身小器械广告存在夸大使用效果的问题,用了以后“有被忽悠的感觉”;部分健身器械如健腹轮、杠铃等,对锻炼者自身素质有一定要求,存在一定使用门槛。

  

让健身小器械真正成为“助动器”

  

专家及业内人士建议,让健身小器械用起来,一方面要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提高群众的健身意愿,培养群众的运动习惯,倡导科学、理性的健身风潮;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健身器械市场的监管与规范,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为群众健身提供更好的服务与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针对虚假广告、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等明显违法违规行为,相关监管部门应当加大对健身器械市场的监管力度,增加检查频次,设立举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将违法违规行为记录在案,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罗杰表示,目前国内健身器械领域标准较为缺失,仅有固定式健身器材一项强制国标,很多产品品类难以套用,快速发展的市场呼唤着行业标准。“近年来协会也在持续推进相关团体标准的出台,应当充分调动行业协会、企业、电商平台等各方力量,进一步加快推进行业标准的建立。”

  

多家受访企业表示,行业内已经关注到新器械缺乏使用指导的问题,为此不少企业开办了自媒体公号,并加大投入开发器械相关教程。但仅靠企业来开展社会体育指导还远远不够,还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政府购买、商业机构培训等多种渠道作用,丰富全社会健身指导方面的供给,推动形成更好的健身环境与文化。

  

此外专家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健身小器械时,应充分考虑自身情况和产品特性,坚持理性消费。购物过程中如遭遇产品质量等问题,要及时反馈、维权,保护自身权益的同时推动市场良性发展。在使用健身器械前,也应充分了解其正确用法、注意事项,确保锻炼科学、安全、有效。


本文转载自新华社,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从畅销到“热用”,如何避免“吃灰”窘境?——健身小器械行业观察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