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倒闭背后的“跑路产业链”

这个脱胎于“行业需求”的“专业服务”,正在拖累整个行业的口碑。

2023-06-18 10:00 来源:财经十一人 记者/辛晓彤 0 20763


凌晨两点半,老张正在昆明的街头吃烧烤,无意间看到一个熟悉的人影正在组织搬家公司搬东西。老张再仔细一看,这不是自己常去的那家健身房的老板吗?!大半夜搬器材,不是“跑路”是什么?老张当即报了警。


这件事发生在5月下旬。老张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健身房先是通知闭馆装修,后又以停水为由紧锁大门。在会员们还没意识到有问题的时候,老板已经连夜安排组织搬家了。


另一位会员提到了一个细节,就在闭店两个月之前,健身房经历了一次转让,老板换人后,又办了一次大促,会员们还想着“生意越来越好了。”没想到,这一次转让很可能为两个月后的闭店埋下了伏笔。


常年从事健身房经营管理的王斌(化名)告诉《财经十一人》,这个刚接手两个月就跑路的“新东家”,很可能是上一任老板请来的“专业闭店”团队。


“有一群人,专门帮健身房老板做‘收尾工作’。”王斌介绍道:这群人会跟健身房老板达成协议,收取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的费用,把公司接过来,更换法人代表,之后由这群人负责闭店工作。这样,健身房破产之时,原老板早已全身而退。


这群人最常规的操作,就是找一个“替罪羊”做公司法人代表。这些法人代表通常是身份信息遭到泄露的人,很可能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企业负责人,或者更准确一点,是“负债人”。消费者找这样的替罪羊维权,自然是得不到结果。


河南某地级市的一位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减资、更换股东和法人代表是不良商家跑路前最常见的套路,消费者往往难以察觉。出事之后,由于举证困难,无法让原股东承担该有的责任。


《财经十一人》询问了多个健身房、体培教育等预付费商家,大部分人都表示听说过此事。这在行业内早已不是秘密。这类团队大多打着“安全闭店”的旗号,在从业者微信群里招揽生意。健萌体育的付赟虹甚至在朋友圈看到了线上课程。但这门课并不是教你如何“安全跑路”,而是为了给自身团队引流,吸引商家购买他们的“闭店服务”。


消费者遇到门店突然歇业、老板联系不上、卡钱无法退还等一系列问题的时候,往往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团队全程运作,使本就难以追回的“预付款”难上加难。这个脱胎于“行业需求”的“专业服务”,正在拖累整个行业的口碑。


“跑路”一条龙服务


健身教练罗明锐回忆,自己第一次看到此类“接盘服务”是2019年,在一个业内人士的交流群里。当年是预付费商业模式崩盘的高发期,此后的疫情更是让行业雪上加霜。罗明锐告诉《财经十一人》,这样的团队主要做三件事。


第一,公司转让。老板与接盘团队签订合同,将公司股份、债务全数转让给对方。对方往往会表示自己有专业的律师和管理团队,可以承担风险。


第二,变更法人代表。这是比较关键的一步,公司法人代表是承担债务的一方,接盘团队往往会提供那些居住在偏远地区的、身份信息遭到泄露的、即便是出事也很难找到其本人的对象作为“公司法人代表”,原老板即可全身而退。


第三,收尾跑路。接盘团队拿到新的营业执照,一边安抚职工和会员,一边准备跑路事宜。后续的戏码不少消费者都经历过——店铺以装修、维修等各种理由“暂停营业”,承诺两三天后就开业。两三天后消费者到场,发现已经人去楼空了。


团队这么做的主要目的一共有两个:


首先是把原公司的法人代表“择”干净。因为法人代表是债务的承担者,如果法人代表在经营过程中有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跟消费者对簿公堂,有可能被限制高消费,甚至涉嫌合同欺诈、虚假宣传等等。但是,如果公司法人代表变更,交割完善,那“原公司”的债务就与“原法人代表”无关了。


其次就是闭店的善后和收尾工作。例如转移账上资金,搬运设备等,如果房东、员工、消费者等债权人报警,或者到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该团队也要负责应对。即便是消费者将负责人堵在店里,负责人只要将欠债的人数和条目登记在册,再“声泪俱下地表达砸锅卖铁也会还债”,有些消费者就会被这种“真诚”所打动,有些甚至一时心软放弃追款。


上述动作或需要法律团队介入,或需要熟练团队支招,既涉及专业知识也涉及经验积累,对于那些没有或较少经历闭店的老板而言,可能难以应付得来。


至于费用,“听说10万到30万不等,视债务来定,肯定不会超过债务。”罗明锐表示。他提到这种套路在疫情的时候比较多,当时不少商家经营困难。


前后赚三次钱


王斌表示,接盘团队的套路在业界早已不是秘密,手段也并不高明。“每个城市都有,这批人不停换马甲,到处找健身房做收尾。”王斌认为他们的存在破坏了整个健身领域的生态,影响了口碑和顾客的信任,给正常运营的健身房同样蒙上阴影。


根据王斌的观察,接盘团队的套路正在逐渐加深,能够在一次跑路操作中赚到三次钱。


首先,这些接盘团队会用“托管”等名义,主动联系生存困难的健身房老板,承诺“提升业绩”,先收取一笔管理费用。


一段时间后,团队会告诉老板门店已“救无可救”,只能倒闭,但他们可以提供闭店服务。然后再收一笔公司转让和法人代表变更的费用。


盘下门店后,接盘团队会再做一波促销,以极低的价格吸引消费者办卡,王斌就见过只卖365元的年卡。团队会以“资金充裕”“重新运营”等话术骗取消费者信任,吸引心动的消费者充值,尤其是6月-8月的旺季,最后再撤店“跑路”。“两头挣钱,既挣了老板的钱,又挣了消费者的钱。”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就连“接盘团队”这条灰产中也出现了“诈骗团伙”——有些人以“托管”名义跟老板收钱后,逃之夭夭不见踪迹。


王斌向《财经十一人》提供了交流群里某接盘团队留下的联系方式,对方称自己是“职业化引流爆破团队”,承接区域以县城、县级市为主。记者以游泳健身会所老板的身份,联系上了对方。对方的回复证明,这样的服务确实是存在的。


接盘团队不断拓展“获客渠道”,网课就是其中一种。付赟虹在朋友圈看到网课微信直播的广告时,早已听说过类似服务,她对这些套路感到好奇,便花费39.9元报了名,并把心得发在了自己的公号上。


付赟虹表示,“课程”总共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师描述了健身房运营的困难,付赟虹还觉得挺靠谱的,确实说中了业内普遍情况。


第二部分就不一样了,讲师举了三个案例,这三个案例分别是由于合同欺诈、虚假广告而产生的刑责,和转让门店经营权后仍然受到处罚。讲师还作出了说明,解释为什么看似常规的操作手段,最终会构成犯罪事实。付赟虹认为对方挑选的案例都是从严从重的:“如果真的能够每个案例都被如此追责,这个行业不至于出现这么多经营乱象。”


第三部分,讲师表示自己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并不断强调流程“安全合法”。“你们如果自己操作很可能面临牢狱之灾,来找我,我有全套解决方案。想要进一步咨询的加我微信......”


付赟虹认为这个团队用了一套销售常见的套路:代入--恐吓--营销。先用共同的困难经历引起对方共情,产生信任;再以夸张的表述让对方感到惊吓,急于找寻破解之法;最后再提供解决方案。


付赟虹表示,并非每个个体事件都如课程案例讲述一般被如此追责,因为执法成本太高。湖北正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项鸣宇律师告诉《财经十一人》,实体店因经营不善而关业,很难涉及刑事犯罪,市场是允许部分商家破产清算的。


在接盘团队的不断变化的套路中,商家、员工、消费者被一层一层割了韭菜。


为什么消费者维权困难?


事实上,所谓的接盘团队其实是抓住“消费者维权沉没成本高”这一特点,钻法律和监察漏洞,同时也在割商家的韭菜。


项鸣宇表示,消费者难以追回预付款,主要原因是公司的公有账户没有资金还债。至于为什么没有资金,有些公司是源于经营不善,有些公司则动用了手段。


消费者发现问题后,第一反应往往是报警,如果不涉及刑事罪名,报警不能解决问题,警察会引导消费者找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市监局接到投诉后展开调查,这也需要时日,而最终的结果大概率是只能组织双方调解。前后可能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大部分消费者会失去耐心。


也有消费者选择到法院起诉。但如果没有对方违法犯罪的证据,法院往往就是判决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服务合同解除,商家需要向消费者退款。可此时商家账上没钱,仍然无法退款。


如果走到起诉阶段,一审大约4个月左右,如果有二审,考虑到交接时间,再加3个月,这还是一般情况。


时间是魔鬼,消磨一切热情。当消费者意识到付出的时间和卡里的金钱不成正比时,往往就不了了之了。


有的消费者认定其中有猫腻,涉嫌违法,愿意死磕到底。项鸣宇表示,消费者可以借助审计部门对其进行审查,这是一种司法鉴定。不过费用很高。


所谓财务审计,就是查每一笔资金的进出。如果细查,或许能查出一些公司违法犯罪的证据,例如虚开增值税发票、伪造一些合同、财务造假等。


项鸣宇表示,因为无罪推定原则,“主观恶意”很难证明的,除非有比较明显的诈骗行为。例如“关店之前再割一波韭菜”,从表面上看,无法证明公司是为了自救,还是卷款跑路。需要调查它的资金流向。


但财务审计并非万能,例如有人做着两千元的工作,拿着三万元的工资,又或者公司有几个人“吃空饷”,再或者公司买一个非常偏门的设备,显著高于市场价格,这些问题财务审计可能都发现不了。


多数预付费商家都是因为“资金链断裂”而退场,也就是说将消费者的预付款投资到了其他领域。但商家用账上的钱款进行投资,本质上就是一种市场行为,并非经济犯罪。也谈不上非法集资或者诈骗,因为没有承诺给消费者利息。


此外,让消费者感觉到自己受到欺骗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到老板仍然有钱出国、投资、住豪宅,却没钱给大家退款。


项鸣宇表示,除了依靠团队利用法律漏洞,市场规则本身也有保护创业者的部分,这就是“有限责任制”。


所谓有限责任,指股东对公司承担的债务责任是有限的,公司资不抵债的时候,就看股东认缴了多少出资额,这是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上限。比如说一家公司注册资本100万,一个股东认缴70万,那即便公司负债1000万,股东最多亏损70万。如果认缴的70万已经实缴50万,那股东最多再掏20万就行。


“从消费者角度看,有限责任制是对维权的一种障碍,但这也是对投资者的一种保护。”项鸣宇表示,“法律是一种平衡的艺术。”


如何识别出即将跑路的商家?


“记住最重要的一点:别贪便宜。”项鸣宇表示。


商家在引导消费的时候往往祭出各种套路,最常见的套路就是每多加一点钱,消费时间就成倍延长,例如3000元10节课,4000元20节课,4500元30节课等等,让消费者以为自己得到实惠,殊不知一旦出现问题,损失也是翻倍的。


上述市监局工作人员表示,自己经手过多起类似事件:商家的房屋租赁期只有半年或一年,主要器材和设备是租用的,但卖给消费者的都是五年甚至十年的会费。这类商家往往拖欠房租、员工工资,一旦跑路,一夜之间人去楼空。


罗明锐表示,之前上海有家健身房,一场预售下来,甚至店面都没装修好,会员都没看到器械,老板就跑路了。


但随着消费者警惕性越来越高,这种低端行骗方式,买账的人也越来越少。


罗明锐总结了商家跑路前的几个迹象:

一、小物件的更新频率降低,例如洗手液、纸巾、垃圾袋等。说明健身房的经营状况出现了问题,现金流可能吃紧。

二、教练或工作人员频繁离职。内部工作人员比消费者更容易洞察健身房的经营状况。

三、推出“离谱”的促销活动,例如五年卡、十年卡甚至终身卡。“这种大概率是准备要跑路了。”


市监局工作人员从合同签约等方面提醒消费者提高警惕,例如消费者转账时应注意,转到对公账户而不是个人账户。如果必须是通过个人付款,需要用“转账”而不是“发红包”,并注明金额用途,以防商家跑路不承认消费关系存在。


还有一种“隐形跑路”的方式——减店并店,多发生于连锁品牌。有些门店在合同签订时会告知消费者,如果自己的店面经营不善,可以将会员转至品牌下其他门店。很多消费者认为这是一种保障,事实上也是在侵害自己的权益,毕竟转入其他门店后,变相提高了交通成本、降低了消费体验。


史上最严格监管细则,能刹住“跑路”风吗?


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光靠消费者防范是不够的,关键还是从制度上规范预付费商业模式,从源头扼制商家“跑路”现象。所谓的源头,就是对商家预收资金进行管控,限制商家将一次性出售的年卡等长期卡金额在短期内“挥霍”,用未来的钱填今日的坑,保证商家资金细水长流,降低其欠债闭店风险。


早在2018年8月,国务院就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18〕80号),其中提到不得一次性收取、或通过拆分合同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


此后,各地纷纷出台了不同力度的整治政策和指导意见,涉及各个方面,从合同规范、到部门备案、再到预付卡限额等等,逐步加强对预付费商业模式的管理。其中2019年7月上海出台了管理办法,首次提到开设存管账户。


所谓“存管”,意思是经营者选择辖区内一家商业银行开通预收资金存管专用账户,消费者付费后,有一定比例的钱存在存管账户里,到期后经营者才可提取。


上海规定,如果企业预收资金余额超过一般风险警示标准,应当将全部存量预收资金余额的40%采取专用存管账户管理;如果企业采取同业企业互保的方式,缴纳的存管资金比例则在2%—10%之间。


但是,每一条政策或指导意见的落地都需要时间,2020年疫情来袭,个体经营面临困境,各地对新规的实施监管也有所放松。2023年疫情结束后,监管再次趋严,尤其是近期一些大型连锁机构纷纷出现负面新闻,例如一兆韦德部分被曝出泳池关闭和人员欠薪情况;在此之前,经营二十多年、瑜伽行业内最有影响力的梵音瑜伽被曝出全国性场馆停业;更不用提一些社区型中小机构。多方面都在提醒,对预付费商业模式的管理刻不容缓。


4月18日,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联合多部门印发了《北京市体育行业预付式消费领域资金监管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是业内公认的“最严格监管细则”。


此番《实施细则》的最特别之处在于明确了预收金存管制度。《实施细则》规定,销售3月及以内卡应将预收资金的40%作为存管资金,3月-1年预存80%,超过1年预存100%,期限内服务完成后,存管资金将于2-5个工作日打进经营者账户。


商家要在细则发布的90天内落实存管账户,也就是说,最晚到7月中旬,全市便开始对商家进行监管。


健身房资深管理者、极练体育的吴承翰告诉《财经十一人》,《实施细则》一旦落实,必然会有一部分传统年卡模式的商家面临经营困难。因为当下健身房多以消费者新缴纳的年卡费用充作当下的现金流,例如2000元的年卡可能需要投入到最近一个季度的房租水电中,然后赌消费者不来消费。因此,一旦大部分乃至全部资金被存管,不少健身房或将面临现金流被截断的风险。


因此吴承翰认为实施过程将会是“软着陆”,循序渐进,但头部品牌肯定会被第一时间监管。


事实上,《实施细则》也制定了奖惩机制。如果商家全年信用评级为A,投诉率低于一定值,那存管比例也会相应降低。反之,商家只得拿出更多的预付款存入存管账户。


《实施细则》出台后,吴承翰认为,大部分业界从业者的态度是逃避、有些恐惧,以至于很多人不相信该细则会完整执行,因此多数健身房还没有开始动作。但吴承翰注意到,朝阳区和海淀区的体育教培行业已经在落地存管账户,那健身行业无非是迟早的事。


“不要逃避了,行业内需要根据监管细则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吴承翰表示,他提出了四条解决方案:


第一,改变产品策略,“年卡,两年、三年卡基本是不能卖了,因为资金100%被存管,对当下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商家需要在月卡、季卡上下文章。

第二,当卡值变小,商家承担现金流压力,就需要投入更大的资源去赢得顾客,健身房要转变在街上发传单“健身游泳了解一下”的粗暴策略,而是建立品牌营销意识,做出自己的口碑。“从销售转型成为市场营销的年代已经到来了。”

第三,产品从“一次性销售”转变为“重复性销售”,商家应该调整KPI考核,以“留客”为目标,刺激消费者不断续费。

第四,由于“续费”成了目标,那商家必将围绕这个目标提升品牌和服务,做好员工培训,才能打动消费者。


消费者和商家都期待的一场大变革,或将来临。


本文转载自财经十一人,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跑路产业链”调查:“专业团队”提供闭店服务,圈三次钱,让你维权无门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