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东北小城的冰雪情结

短道速滑项目相对小众,如何能在七台河扎下根?

2023-04-24 10:00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李洋、郑轶 0 12213


“杨扬、王濛、范可新都是七台河人!北京冬奥会范可新和队友夺冠那场比赛,我紧张得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

  

乘坐G3605次列车一路向北,得知记者是前往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后,坐在旁边的尚先生打开了话匣子。历数从七台河走出的冠军,他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每当世界大赛短道速滑项目发令枪打响,七台河总会走到聚光灯下。培养12位冬奥冠军和世界冠军,16次打破世界纪录,获得7枚冬奥会金牌、177枚世界级金牌、541枚国家级金牌……这座人口不足70万的东北小城被誉为“中国短道速滑之乡”,被中国奥委会颁授“奥运冠军之城”奖杯。

  

短道速滑项目相对小众,如何能在七台河扎下根?40多年间培养几代短道速滑名将,七台河有何秘籍?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坐标系,短道速滑给这座城市带来哪些改变?

  

带着这些问号,记者走进七台河。

  

一枚枚金牌

从杨扬、王濛到范可新,几代短道名将由此滑向世界赛场

  

时至今日,范可新依然记得王濛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前对自己的嘱托:“要为国争光,珍惜每一个站上赛场的机会。”

  

2022年2月5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后首个比赛日,范可新和队友顶住巨大压力,勇夺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冠军,为中国代表团赢得开门红。

  

“这枚金牌我等得太久了!”一向坚强的范可新赛后泪流满面。三届冬奥,一朝梦圆。荣耀背后,连缀起七台河短道速滑人几十载接续奋斗的身影。

  

七台河,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倭肯河和挠力河蜿蜒而过,每年有4个月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开展冰雪运动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002年2月,盐湖城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七台河籍运动员杨扬第一个冲过终点。中国实现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这振奋人心的一幕,深深印在范可新的童年记忆里。

  

一年之后,9岁的范可新开始练习短道速滑。严寒中,她在户外冰场一圈圈滑行,“身上冻得发抖,但心里热情高涨。”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定格下中国短道速滑项目的高光时刻:来自七台河的王濛一人包揽3枚金牌。“我要快到让别人追不上我。”从电视转播中听到王濛霸气的话语,16岁的范可新热血沸腾。


那一年,范可新正式入选国家短道速滑队。别人滑50圈,她要滑100圈,弯道速度提不上来,她就细抠每一个转弯动作。无数次跌倒爬起,从替补到主力,直至5次加冕世锦赛冠军,范可新愈加绽放光彩。但遗憾的是,她的荣誉柜里唯独缺少一块冬奥会金牌。

  

经历了2018年平昌冬奥会“颗粒无收”,范可新一度陷入低谷期。那些难挨的日子,她总能想起在七台河挑灯加练的时光。

  

“短道速滑比拼的,不仅是技术,还有意志力。”当范可新终于在北京冬奥会站上最高领奖台,有个声音在心底回荡,“这一棒,我接上了。”

  

接棒,仿佛是七台河运动员刻在血脉里的责任感。这种无形的力量,激励着一茬茬队员踏上冰场,在日复一日的滑行中书写传承与超越的故事。

  

早些年,七台河的孩子都是在露天冰场蹒跚起步。2013年后,七台河体育中心室内冰场投入使用。记者到访时,05后运动员刘福霖正和队友们练得热火朝天,“濛姐和可新姐每次回来都给我们指导动作、传授经验。”

  

刘福霖小时候是出了名的“捣蛋鬼”,自从穿上冰刀,他就像换了个人。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摘铜后,范可新俯身亲吻冰面的场景,深深触动了刘福霖,“我多希望有一天,自己胸前也能挂上冬奥奖牌。”


《少年的心藏下星辰大海》,这首七台河发布的迎冬奥主题歌曲唱出刘福霖的憧憬:“月光洒落在冰上,点亮几代人心中的梦想……一个小城人的愿望,要让冠军长廊装点北方……”

  

一代代传承

许多基层教练几十年初心不改,扎根冰场选材育才

  

七台河是一座因煤而生、缘煤而兴的工业城。当地人常说,七台河有两件宝,一是优质煤炭,二是滑冰高手。

  

煤炭之城缘何走上冰雪运动之路?转变,要从一位基层教练说起。

  

“我们都是孟庆余教练的学生。”七台河市少儿短道速滑业余体校重点班主教练张利增唠起往事。

  

孟庆余出生在哈尔滨,18岁来到七台河,在煤矿当采煤工人。1972年,酷爱滑冰的他参加合江地区冰上运动会,一举夺得速度滑冰3项冠军。

  

市体工队邀请他去任教,设定目标:3到5年带出一支叫得响的队伍。但孟庆余心里有更高的追求。

  

七台河体育中心的荣誉墙上,两张黑白照片引人注目:一张是破旧的体育场,一张是拖着爬犁浇冰的孟庆余。“这就是七台河短道速滑的起点。”张利增回忆。

  

那时候,训练条件很差。孟庆余每天凌晨两三点起床,冒着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低温,拖着自制冰车一圈圈浇冰。他还自制器材,研究训练方法,不断琢磨怎么能滑得更快一点。

  

老式冰刀鞋子柔软,脚踝晃荡,不好蹬冰,孟庆余用一层层胶布把鞋子粘得梆硬;原本用来打家具的红松,被他改装成训练用的滑板。就这样“白手起家”,孟庆余把滑冰从七台河人的闲暇爱好推向竞技体育道路。

  

上世纪80年代,短道速滑运动在国际上刚刚兴起,尚未进入冬奥会。孟庆余眼光独到,力主将七台河重点项目从速度滑冰转为短道速滑,并且主攻女子项目。

  

“当时不少人提反对意见,但孟老师认为中国人的身体条件、出色的弯道技术在短道速滑中更具优势。”在张利增看来,这个决定是七台河走上冠军之路的金钥匙。

  

1991年,多年耕耘迎来收获,师从孟庆余的张杰和队友在世界大冬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比赛中夺冠。自那以后,更多运动员从七台河滑向世界赛场,短道速滑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

  

如今的张杰是七台河职业学院短道速滑训练中心主教练。她的队伍中,不仅有七台河本地队员,很多外地孩子也慕名而来。

  

北京冬奥会前,张利增被选调到国家集训队任助理教练。“老一辈教练讲究经验传承,现在更注重科学,运动员练体能、补短板都有数据支撑。教练也不再是单枪匹马,需要体能师、器材保障师、运动康复师在内的整个团队协同合作。”张利增把这些先进经验带回七台河。

  

七台河之所以被称为“手握秒表的城市”,正是许多甘为人梯的基层教练搭起金牌之路。从当年1位教练、1支队伍,到16名专业教练、20支短道速滑队;从训练“摸着石头过河”,到打造“特色校—基础班—重点班—省队—国家队”的人才培养输送体系……孟庆余曾经的梦想已变成现实。一年又一年,一批批由他亲手选拔和培养的优秀教练员,接过他手中的秒表,继续扎根冰场选材育才。

  

一副副冰刀

基本实现“校校有冰场,人人会滑冰”,打开更多人生可能

  

爱上短道速滑需要多久?“上一次冰!”13岁的王佳卉和11岁的王佳越异口同声。5年前,母亲胡冰第一次把姐妹俩带到冰场,结果孩子们穿上冰刀就不愿脱下。

  

在其他地方,一套积木玩具、一张游乐园门票,足以令小朋友手舞足蹈。而在七台河,很多孩子最期待的礼物是一副冰刀。

  

范可新说自己的第一副冰刀只有150元,还是二手的。但她对这副冰刀视若珍宝,每次训练完都磨得锃光瓦亮。

  

胡冰家里的鞋柜,摆放着十几双冰刀和鞋。“在七台河学滑冰,吃饭、住宿、训练都不花钱,上下学的班车也是免费的。”她表示,只要孩子愿意练,家里肯定全力支持。

  

在七台河,短道速滑通向的不只是领奖台,也让孩子们看到人生的更多可能。

  

摔倒、爬起、追赶、超越……张利增说,短道速滑教会青少年坚持、竞争与合作,“他们未来不一定成为专业运动员,但能增强体质、健全人格,从而促进全面发展。”

  

走进七台河市第十五小学,训练房设施齐全,学生们整齐划一做着陆地滑行动作。学校短道速滑教练赵旭穿梭其间,耐心讲授要领。

  

作为“奥运冠军之城”,七台河的底气不仅来自“金字塔尖”,更植根于坚实的“塔基”。像十五小这样“从娃娃抓起”的短道速滑特色校,七台河有16所。全市拥有在训运动员622名,是中国短道速滑项目后备人才储备最充裕的城市之一。

  

2014年,七台河开始推进“体教融合”。学校丰富体育课供给,运动队拓宽选材渠道,孩子学习和训练双出彩,家长也更为支持。

  

七台河还是黑龙江省最早将滑冰纳入体育中考的地区。到2021年,全市中考选择参加滑冰项目的学生占比高达97%,基本实现“校校有冰场,人人会滑冰”。

  

运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完善的顶层设计。在七台河,相关部门打破藩篱、整合资源,化“平行线”为培育高水平短道速滑后备人才的“同心圆”。

  

所有特色校统一训练计划、统一训练内容、统一免费上冰、统一免费接送、统一免费发放训练装备和补贴,免去学校和家长的后顾之忧。市里在人才编制周转池中专门拿出10个事业编制,让曾经带来困扰的体育教练编制问题迎刃而解。当地政府给予财政支持,每浇一块冰场给学校补助3万元。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将同年龄段中肌肉线条、协调性、爆发力等素质较为突出的学生选拔进校队,启蒙短道速滑知识,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夯实基本功。”赵旭介绍,校队队员每周上冰两三次,成绩出众者可以参加业余体校重点班的选拔。

  

从学校到专业队,好苗子从起步开始,就能得到正规化指导和培训。2021年,黑龙江省首个“省队市办”基地落户七台河,相当于开通直接向国家队推送短道速滑优秀运动员的通道。

  

40多年探索与实践,立足城市特点、选准运动项目、发挥自身优势,七台河短道速滑人才培养经验成为标杆,不少地市前来取经、积极借鉴。

  

一次次前行

以短道速滑为轴,探索一条冰雪经济特色发展之路

  

七台河桃山区山湖路起点,短道速滑冠军馆高耸挺拔。推门而入,几代运动员用过的700多双冰刀挂满墙壁。

  

从2019年开馆,冠军馆成了七台河的新地标。一件件实物、一尊尊雕塑、一张张图片,诉说着七台河冰雪体育的蝶变历程。每逢开学季,当地中小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前来参观。

  

2021年,杨扬回到冠军馆,捐赠了自己运动生涯的10枚世界大赛奖牌。望着冰刀墙,她感慨万千:“七台河人骨子里有一股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也有一种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拼搏态度。”

  

短道速滑给这座城市打下的印记不止于此。漫步街头,形似冰刀的高铁站、承载荣誉的冠军桥、随处可见的滑冰雕像令人惊叹,连路灯上都刻着滑冰图案。

  

当地人对滑冰的热爱,早已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冬天到倭肯河上瞅瞅,就知道七台河为啥出冠军了,全是滑冰的。”一名游客这样说。

  

曾有人担心,随着时代发展,老牌冰雪强市的传统优势会不会弱化?

  

为了让大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更持久,这些年,七台河出台一系列政策,从鼓励因地制宜建设户外冰场,到每年组织冰雪嘉年华、大众冰雪季等活动。一到冬天,七台河市民朋友圈“晒冰雪运动”蔚然成风。

  

当体育融入城市血脉,会变成一种全新的生产力。与很多资源型城市一样,煤炭之城七台河也面临转型困境。挖掘冰雪资源,开拓冰雪市场,为城市发展拓宽了出路。

  

黑龙江省短道速滑锦标赛、全国短道速滑联赛等赛事相继举办,促进了七台河冰雪经济发展。围绕滑冰,聚人气、促消费、攒商机,餐饮、住宿、旅游等产业协同发展。

  

北京冬奥会举办的东风也吹到了七台河。“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在这里得到生动实践。一条条冰雪旅游线路陆续开发,“奥运冠军之城”招牌擦得更亮。

  

“为国家培养更多短道速滑人才是我们的重要目标,未来将继续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队伍集训转训,做强体育培训产业,打造品牌赛事,探索出一条冰雪经济特色发展之路。”七台河市体育局局长韩冬梅信心满满。

  

在七台河体育中心一侧,以第三块短道速滑冰场为重点的全民健身中心拔地而起,将于今年10月投入使用。在那里,新的冬梦正在萌芽。

  

离开七台河时,华灯初上。一群孩子拎着冰鞋,欢笑着走过身边。这座东北小城的冰雪之路,仍在向前滑行。


本文转载自人民日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一座东北小城的冰雪情结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