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遗产如何融入民众生活?

作为奥运物质遗产,奥运场馆如何再次开发利用,是每届奥运会结束后主办国的必答题。

2023-03-13 10: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记者/邢翀 0 13891


奥运遗产被称为“实现奥运会愿景的结果”,应如何做好“后冬奥文章”,让北京冬奥会遗产更好融入民众生活?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名代表委员就此建言献策。


让民众成为冬奥赛场的“主角”

  

作为奥运物质遗产,奥运场馆如何再次开发利用,是每届奥运会结束后主办国的必答题。

  

“冬奥会的结束并没有削弱人们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反而这些冬奥场馆给了他们更多机会和诱惑,尤其吸引年轻人为冬季运动着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冬奥首金获得者杨扬说,将原本小众的冰雪运动普及给了大众,也许这是北京冬奥会“最重要的遗产”。

  

杨扬举例称,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体验感非常棒。自去年7月对公众开放以来,“冰丝带”累计接待游客近21万人次,前不久这里还举行了首场市民速度滑冰系列赛,参与者将名字写在纪录墙上,获得与北京冬奥会破纪录选手相同礼遇,也让“冰丝带”从“最快的冰”变为“大众的冰”。

  

为冬奥场馆注入更多“体育+”功能,才能更好地向公众提供多元文体服务。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总规划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吴晨表示,创造和经营奥运遗产是一项长期的社会性活动,后冬奥时代还要不断完善“体育+”功能,创造更多消费场景,让首钢园等冬奥场馆设施更具活力,成为民众身边的城市微度假场所。

  

让“冷资源”持续转型“热产业”

  

北京冬奥会开幕前,中国就已经兑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承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赛后)》显示,到2025年,中国冰雪产业规模预计将达到万亿元人民币,巨大的市场为冰雪运动及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

  

“用好冬奥遗产关键还是把冰雪的底色、奥运的特色转化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生就业的实实在在的事。”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体育政策研究院院长鲍明晓认为,把资源变产品,把产品变市场,推动冰雪产业发展,这是“最实在的冬奥遗产利用”。

  

在北京冬奥会后的首个雪季,已有136.7万人次到河北崇礼滑雪,外地游客占九成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张家口市市长李克良说,做好后奥运经济发展这篇大文章,需要找准成功办奥独特优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今年将承办体育赛事、文化旅游、会议会展共计203项活动,丰富多种业态,加快打造国际冰雪运动和体育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

  

随着冰雪运动的南展东扩,用好冰雪“冷资源”并不仅是北方的“专利”。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党委副书记、区长刘启俊说,冰雪旅游是破解神农架旅游“季节不平衡”的关键一招。过去神农架冬季旅游产品供给较少,随着近几年冰雪资源优势加快转化,郑渝高铁、保神高速的建成通车,越来越多人选择冬季到神农架探秘猎奇、滑雪赏雪。“通过‘冰雪+温泉+民宿+美食’等方式,可以让‘冷资源’持续变为强区富民的‘热产业’,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更有力支撑。”

  

让北京冬奥精神不断滋润人心

  

在北京冬奥会申办、筹办、举办过程中,形成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鲍明晓认为,北京冬奥精神是宝贵的冬奥遗产。“当前我们正在面临风高浪急的外部环境和艰巨复杂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发扬好北京冬奥精神对科学应对当前挑战、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都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前不久,在纪念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一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视频致辞时谈及冬奥遗产表示,中国奥运人不断生动诠释着奥林匹克新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是北京冬奥会的重要财富。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教练纪冬说,作为一线教练员,将不断加强学习,以实际行动弘扬北京冬奥精神,提高执教能力,培养出更多的优秀运动员。

  

“这是我运动生涯的辉煌,也是人生路上的财富。”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冠军任子威表示,在冬奥赛场上为国争光的瞬间至今难忘,他将以北京冬奥精神为指引,继续认真训练,做全民健身的引领者、青少年的体育榜样。


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网,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冬奥遗产如何融入民众生活?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