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健身行业的9个关键变化

漫长的考验之下,有的坠入谷底,但有的也会浴火重生。

2023-01-03 10:00 来源:精练GymSquare 文/晟杰 0 22638


对于中国健身行业来说,2022年必定是披荆斩棘的一年。


从年初全国多地封控下,行业所面临的停业危机,再到年末全面放开后,感染骤增导致的线下客流骤减。而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是全行业在这一整年中时刻面临的挑战。


漫长的考验之下,有的坠入谷底,但有的也会浴火重生。


比如能安稳过冬的,都必定拥有比过去更长线的财务规划;很多用户导向的经营模式转变,在今年初显成效;产品和服务的全面迭代,才能应对愈发理性和谨慎的消费趋势。


在这当中,精练GymSquare总结了9个关键变化,涵盖商业健身房、健身教练、户外运动、健身消费、线上健身等不同领域,以为不平凡的2022年画下注脚。


「生存」成为健身行业核心要义


在全国健身渗透率最高的地区中,上海健身房是今年封控时间最久的。上海健身房的闭店时间,可以从今年3月算起,如果以6月逐步恢复开放作为节点,停业时间最久的健身房已闭店超3个月。


另外,北京、广州从今年5月开始陆续有健身房开始停业,两座城市在今年下半年同样面临一段较长的封控期。


而到了年末,虽然迎来了全面开放,但随之而来的奥密克戎病毒传播加速,再次对全国健身房经营造成巨大冲击,具体体现在更多的教练感染,以及会员不敢前往场馆。


从业者们也对2023年行业的恢复做了预计,平均而言仍然需要等待至少一个季度的时间。


而「生存」便成为健身行业核心要义,降本增效、力保现金流,是经营者在2022的共识:


挤压了大量负债的健身房,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坍塌;


健身行业的创业热潮可能趋于降温,比起无序开店扩张,投资者会更理性思考投入产出比。


面对生存危机的另一面,一些新的机遇已经来临:


生活成本、房屋成本更低的新一线城市,会迎来更大的健身行业发展潜力;


在一线城市,当大店的选址压力愈发增大后,也有可能是高品质精品工作室的发展机会。


传统商业健身转型提速


传统俱乐部的转型速度在2022年有所加快。首先是头部公司的高管变动格外密集。


作为大本营在上海的三大俱乐部品牌,威尔仕、一兆韦德、PURE核心高管都发生了调整——原威尔仕健身副总裁David戴千焯、一兆韦德公司总裁Rocky周锦豪纷纷离职;PURE中国区负责人Sam Aqua离职,由莱美中国原CEO姜楠Jane接任。


同步发生的,还有团队人才结构的变化。


传统健身房管理模式背景的职业经理人,已不再被大型健身俱乐部作为首选,互联网、内容管理、市场营销等背景的跨行业人才正在入场。


和团队变化相对应的是业务上的革新迭代。


更多俱乐部开始重视产品服务的优化和品牌文化的输出,以扩大影响力、维系忠实会员。


比如通过社群活动,结合当下火热的飞盘、橄榄球吸引年轻化群体;密集开启直播、录播课程,提供品牌化服务;包括已经开始测试月付制跑通的可能性。


健身消费加速步入理性


放开已成既定事实,但放开后大众在服务业上的消费能力、消费信心恢复仍然是个未知数。


至少从过去一年来看,更多人是趋于理性消费的。


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国内越来越多的低价月卡、次卡兴起,甚至包月私教的热卖都在预示着:消费者的钱包越来越薄了,另一方面,普通场馆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恢复更早的美国健身市场在这方面表现尤其明显。


老牌俱乐部队列中,唯独只有走廉价佛系路线的Planet Fitness在大举扩张。


截止2022年,Planet Fitness在全世界的门店总数已超2300家。在官方发布的Q3财报中,这家连锁俱乐部的会员总数达到1660万人,不仅恢复到疫情前,更创下了历史新高。


背后反映了一个广泛用户的需求变化——用最少的钱获得最丰富的健身体验。


当然,对于一部分中高端健身品牌来说,会员转化空间依旧存在,只不过这些潜在会员们也必将在意场馆价格和服务品质的对等,同时也会更主动比对各家同价位产品的差异性。


健身教练亟需增强抗风险力


2022的种种艰难,也让原本的教练职业化问题显得越发严峻。


问题当中首先包含了收入单一化,无论是风控期还是当下的感染高发期,对于重度依赖课时费,且无底薪组成的教练员来说,都要面对收入清零的风险。


其次是受限的职业成长空间,对于大部分一线教练员而言,专业的提升已经很难带来课价的提高,因此3到5年的教练往往拥有最高的转行意愿。


提高自身职业抗风险力,是为数不多的方法。


比如能看到越来越多健身教练正在另谋出路,在本职工作之外找到了发光发热的机会。另外,也有在职业路径上尝试晋升管理,只不过这条路与比拼「硬实力」不同,是一个更考验认知与综合能力的挑战。


户外运动元年已至


2022年可谓户外运动发展元年,不光是露营、飞盘橄榄球、陆冲桨板等项目的爆火,国家政策层面也捷报频传。


在尚未完全开放时,更多人选择在城市里开拓「户外运动」。冲向户外、拥抱自然,也正在成为更多健身者的新选择。


以飞盘来说,这项运动对于场地和上手程度的限制,都比健身房来的更为包容。「强社交、弱对抗、低门槛」,是飞盘运动吸引入门者的主要标签。一些火爆的现象是,伴随飞盘社群极速扩张,优秀的飞盘教练正在成为稀缺品。


结合年末放开后旅游业的迅速回暖,可以预见的是,伴随明年线下服务业的回归,户外运动相关热度或将进一步增长,而相关的产品项目也将从都市轻户外,跨向更广袤的山河湖海。


比如旅修(Fitness Retreat)作为一种新潮健康生活方式将有机会在国内迎来更多发展;而「山系」相关的户外运动产品/品牌,依然会保持不小的消费热度。


运动品牌觉醒的社群意识


如果说健身是一个更为社群化和细分化的运动方式,那么有更多基于IP社群的运动健身品牌,和基于细分健身方式的品牌,正在大健身消费中崭露头角。


类似的趋势已经在更多品牌当中能够看到。


On昂跑的「On Run Club」运动社群选择通过直营门店和城市跑团等渠道触达跑者;NOBULL基于CrossFit宗教般社群性质,和这项运动实现了相互成就;以及不同于崛起于瑜伽的lululemon,Alo Yoga基于正念生活方式,吸引能产生共鸣的消费者。


包括在诸多海外品牌之外,和中国运动爱好者更近的国内运动健身新品牌,有望在中国运动健身大市场中崭露头角。


只是社群的方法论并不简单,嵌入运动品牌特性和战略的社群,并且形成专业、长期稳定及可持续的社群生态,才能在面对鱼龙混杂的市场时形成品牌甚至行业的强标签。


运动品牌巨头面临大考


耐克、阿迪达斯两大运动品牌巨头,都在2022年面临前所未有的大考。


尤其是对于中国市场而言,当用户不再是这些运动品牌单纯的追捧者,而摇身一变为审阅者,如何击中用户的心,成为品牌当下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更不用说在lululemon之后,已经出现越来越多优秀的小众品牌进军中国市场。


比如开设好香港办公室的Gymshark,下一步便是开拓大中华区市场;以及在国内开始运营社交媒体矩阵SweatyBetty等;在鞋类领域。费德勒投资的上市跑鞋品牌On昂跑;苹果库克青睐的Allbirds,都已在国内有了第一批的线下社群用户。


甚至相比以往对国际品牌的崇拜,中国市场的用户如已拥有了无法忽视的文化自觉与审美。他们不再一味追随外来品,正将目光投向不断崛起的安踏、李宁等国产品牌。


健身博主流量当道


在2022年,线上健身房总是要比线下热闹很多。作为现象级的健身博主,刘畊宏几乎在一年时间内于抖音开辟了一个「健身帝国」。


但流量驱动的故事很难长久,比如刘畊宏直播退烧潮已经来临。而在商业变现道路上,健身直播出现了看的人不买,买的人不看的怪象。


当新鲜感和热情消退,线上健身市场需要更具创新、深度的健身内容,完成对健身消费者的继续教育和向资深爱好者的转化。


核心用户的转化和积累,始终为线上健身的难题。因为,线上健身不仅需要启蒙,更是需要对用户的市场教育。


线上健身亟待突围力量


大洋彼岸Peloton跌下神坛的同时,国内家庭健身公司的动向已不如过去两年那样激烈。


在这一年里,「健身镜」这个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家庭健身新秀却沉寂了下来。除了出海之外,一部分健身镜品牌在国内的策略在变化——成为大众消费品,更像是具备健身功能的家庭娱乐中心。


但与此同时,也有新的科技公司/产品正在发起冲锋号角,比如家庭智能力量训练设备,以及具备沉浸式功能的VR设备等。


当中也包含了Keep这家冲击上市的运动科技公司代表。如果冲击港股成功,这将是这家中国最大科技健身公司的里程碑,也回是中国运动健身行业的里程碑。


本文转载自精练GymSquare,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2022中国健身行业的9个关键变化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