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培养策略

本文通过解读体教融合的概念内涵,思考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路径,为构建新时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2022-11-01 14:00 来源:中国体育报 文/余小燕 0 13013


2020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立足于面向全体青少年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通过加强学校体育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发挥社会体育组织、体校等资源,撬动普通中小学和大学创办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层级化体育赛事、多样化体育活动和高水平运动队等资源的整合力量,夯实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本文通过解读体教融合的概念内涵,思考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路径,为构建新时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多元参与的体教融合促进机制

  

新时代体教融合对青少年体育和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其全面发展。相关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起各有侧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既相对独立、不可替代,又相互依存、优势互补的工作格局。在理念目的、体制机制、资源措施等方面实施全方位融合。

  

(一)教体部门深度融合。教育和体育部门要打破系统行政与观念壁垒并实施合理、有效分工协作,共同研究出台相关具体政策措施,做到职责明确、协作有力。教育部门发挥好教学的主阵地优势,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学校体育相关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体育部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为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及学生的科学锻炼提供更多技术指导和专业服务。


(二)政策保障举措。政府主导、体育和教育部门协同联合研究制订体育特长生竞赛、评价、升学、灵活学籍等制度,将有潜质的体育人才资源与倾向性的体育政策资源相匹配。如《优秀运动员招聘工作实施细则》《青少年(儿童)体育竞赛暂行办法》《青少年竞技体育奖励办法》《青少年竞赛体育输送奖励办法》等。政府督促体育、教育等相关部门,构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创新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机制,解决体育苗子、体育特长生等因就读、升学困难带来的业余训练中断、终止等问题。

  

(三)协同组织机制。体教融合使各要素优质资源合理配置,打通青少年健康发展和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通道。推行场地设施共享政策,尤其是将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等纳入大型体育场馆综合评价体系,体育场地设施向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解决场馆保障问题。同时,基于运动项目的选材规律、训练条件、普及程度等存在差异,发现、培养和输送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机构组织呈多元化趋势。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如职业俱乐部、专业运动队、社会培训机构等,明确其在体教融合工作格局中的位置、作用、职责,激发其参与体教融合的动力。

  

二、构建多层次的青少年教学、训练、竞赛体系

  

在“体教融合”的视域下实现学校教育与竞技体育的融合,弥补竞技体育基础教育不足和学校体育竞技性不强的缺憾。教育和体育部门应依照学生发展的自有规律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利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举办各类青少年体育比赛活动等形式,注重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体育特长,让青少年在“原生态”的教育环境下接受系统的体育培训与训练,稳步提高其竞技水平。

  

(一)改革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确保全员参与比赛。扭转学校体育课“重体能、轻技能”的趋势,完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与模式。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有健康教育;基本运动技能,如跑、跳、投等技能以及力量、速度、灵敏、平衡、柔韧等身体素质训练;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阶段保持选择项目的连续性,也可根据兴趣重新选择项目,目的是确保每名学生能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运动技能、参与体育竞赛。

  

(二)活跃学校竞技体育运动,建设后备人才梯队。加强学校竞技体育工作,制定《学校竞技体育工作条例》,充实高水平体育教师、教练员力量,将特色竞技体育项目引入校园,激发学生参与竞技体育项目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使体育在教育事业中发挥教育价值,从而发现和选拔体育尖子生。大中小学校成立特色项目校队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拓宽竞技人才选拔渠道,吸引更多具有运动天赋的优秀学生在校接受正常文化课学习,课余时间加强日常训练。建立教育系统内竞技体育人才信息网,随时关注并监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学习与训练状况,确保后备人才不断层。

  

(三)依托体育赛事活动的影响力,抓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以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推进的模式,建立规范化的学校体育竞赛申报和审批制度,构建多层次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每年举办青少年儿童不同层级、不同项目体育比赛,驱动家长让学生参加各类体育锻炼和展示。

  

三、推进体校精准改革,树立体校的标杆作用

  

体校仍是当前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中坚,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要强化体校教育的育人本色,深化与教育部门的合作。

  

(一)完善体校文化教育模式。鼓励体校与普通学校、社会组织形成灵活办学机制。采取改革体校文化教学工作、依托一所普通学校联办体校、依托多所普通学校办体校等模式,逐步将体校改革为教育和体育部门共同负责、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新型体校,提高体校的文化教育水平。

  

(二)提高体校人才培养质量。鼓励并推动体校精准办学,以突出特色项目、传统优势项目、集约优质资源为策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建立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配备复合型教练员、优秀教师、科研人员、队医等保障团队及科学选材、个性化训练等,以“提质增效”的理念更好地彰显体校在培育精英型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中的核心作用。

  

(三)盘活体校场馆人才资源。以创办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开门办教育”等模式盘活体校场馆设施。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有效调动教练员在节假日、寒暑假参赛和训练等工作的积极性提供政策支撑。

  

(四)改革体育竞赛和教育机制。在重视体育比赛成绩的同时重视文化成绩,把学校体育课与文化课提升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以保障业余运动员全面发展,使体校及其培养的学生运动员成为体育事业的标杆。

  

四、整合各方力量,推行“一校一品”模式

  

结合各中小学甚至大学的传统体育优势项目,引导体校、俱乐部、协会开展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在学校建立训练点或体育训练基地,并且可以选择在部分优质学校大力推行“一校一品”,形成“名校办名队”的社会效应。把同项目、同类型、有潜质的学生集中到一所学校,在课余时间加强日常训练。这样不仅能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还可以促进该项目体育文化融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引导俱乐部、协会等走进校园。引导重点协会、俱乐部派驻专业教练进校园,开展足球、篮球、羽毛球、攀岩、围棋等项目,逐渐形成政府、学校、俱乐部和家长多方投入机制,既让协会和俱乐部获得盈利,更好引进高水平教练员,提升自身竞争力,进一步推进协会、俱乐部实体化、社会化,又解决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专业化训练问题。

  

(二)体育和教育行业“放管服”改革。鼓励和支持体育热心人士、专业教练员个人及体育协会、俱乐部等社会力量开办各类训练项目培训班,重点扶持龙头体育培训机构。通过加快体育活动普及和市场开发打造新的特色品牌,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举办青少年体育公益培训。鼓励社会体育训练机构建设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精英基地,体育部门强化对各精英基地青少年体育训练的指导,突出精英运动员与教练员双精英队伍建设,提高精英运动员培养效率。

  

(三)联合办学完善教练员队伍建设。突破学校教育只引进普通体育教师的状况,利用协会、俱乐部与学校联合办学的形式,学校每年可引进专业教练员,实现“引进一个人,带动一个项目”,实现普通体育教师与专业教练员的合作教育,既保证学生能接受专业的体育指导,又保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专业训练。同时鼓励和支持热心体育人士、专业教练员、优秀退役运动员个人开办各类项目培训与训练,并纳入业余训练体系。

  

“体教融合”是一种共赢的制度设计,把教育和体育两个部门的核心竞争力融合起来,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力量集聚,使多方力量共同推进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促进体育人才素质全面提升。要正确把握体教融合的新形势、新机遇,统筹处理好体教融合过程中普及与提高、锻炼与训练、特长与专业的关系,寻求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更宽的视野,发现更多更好的体育苗子,建立起完备的体育后备人才梯队。


本文转载自中国体育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体教融合背景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培养策略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