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彭维勇: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体育用品研发能力持续增强

目前要继续补齐体育场地设施短板,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其次是做大做强运动项目产业,构建完整运动项目产业链条。

2022-10-28 10: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周慧、尤方明 0 35468


2022年体育消费市场火热,露营、骑行、飞盘等体育休闲消费新业态层出不穷。


近年来,中国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从2012至2019年,体育产业总规模、增加值分别由9526亿元、3136亿元增加至29483亿元、11248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17.5%和20%,远高于同期GDP的平均增速,产业增加值占同期GDP比重从0.6%上升到1.14%,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


“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超过2.8万亿元,从业人员超过800万人。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国家体育总局专访了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彭维勇,据介绍,近年中国体育用品研发能力持续增强,在运动鞋服、体育器材等方面成效显著;另外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持续上升,已经由2012年的34.6%上升至2020年的68.7%。


在丰富体育消费供给方面,彭维勇介绍,目前要继续补齐体育场地设施短板,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其次是做大做强运动项目产业,构建完整运动项目产业链条。同时还要创新开发体育新产品和构建赛事体系。下一步,体育总局将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户外运动的消费需求,会同相关部门将印发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不断丰富户外运动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户外运动产业的发展。


体育产业结构优化


《21世纪》:过去十年,中国体育服务产业和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各自呈现何种增长特点?


彭维勇:具体来看,体育服务业发展呈现两个特点,一是融合发展趋势明显,总局积极实施“体育+”战略,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行业融合,满足日趋多元的体育服务需求,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场馆服务、体育教育与培训等体育服务业态快速发展。二是发展速度快,体育服务业增速高于体育产业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持续上升,已经由2012年的34.6%上升至2020年的68.7%。


体育用品业发展也呈现两个特点,一是体育用品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总局大力推动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体育用品研发能力持续增强,在运动鞋服、体育器材等方面成效显著,一些体育用品已经在奥运会赛场使用,特别在冰雪装备器材领域,国产雪车、量产型电动雪地摩托车、六自由度电动模拟体育训练系统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高端产品,取得重大突破并已投入使用。二是体育智能制造进程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致力于技术和流程的升级改造,提高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水平。


《21世纪》:近两年,体育产业在助力稳经济、促消费、激活力方面有哪些体现?你对于中国体育产业的增长空间有怎样的判断?


彭维勇:近两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体育产业造成一定影响,为发挥体育助力稳经济、促消费、激活力的作用,体育总局积极作为:


一是开展体育消费试点工作。研究确定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推动各试点城市开展体育消费政策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和产品创新。2020年40个试点城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支出的平均值达2153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30.4元);40个试点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5783亿元,占全国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1.8万亿元)的32.1%。前段时间我看到试点城市之一的深圳公布了一组数据,2021年深圳人均体育消费的支出平均值达到了3492元。


二是营造体育消费场景。2020年开展体育服务综合体典型案例的遴选,会同发改委确定了49个不同类型体育服务综合体典型案例。通过出版典型案例集、媒体宣传等方式,总结推广经验措施,广泛吸引社会资本,丰富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


三是研制相关工作方案。今年7月,总局印发《关于体育助力稳经济促消费激活力的工作方案》,从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和加大体育产品供给两个维度,提出15条42项具体举措。


体育装备研发能力提升


《21世纪》:在你看来,部分地区体育人均消费水平高的原因是什么,比如深圳有哪些经验可以参考?


彭维勇:第一个原因我觉得是首先要打造新场景,消费都要有场景,需要构造体育消费的综合体。


第二方面叫赛事引领,深圳的体育赛事竞赛表演是有龙头赛事引领的,群众身边的赛事活动比较活跃。


第三个就是体教融合,社会和学校要紧密结合,这都是很好的做法。


第四,一些体育大省也是经济大省,要增加体育消费,首先要有收入的提高,经济是(消费)执行基础。体育消费,第一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第二个满足人的身体健康需求,满足这些也都需要相应的支出。


以骑行为例,我们用共享单车也可以骑行,但这是一个交通工具,如果达到更好的健身需求,需要买更专业的装备。今年国内一度也出现过“一车难求”,逐步扩大的体育消费专业化装备的需求,带动体育消费的逐步提升。


《21世纪》:你刚才提到“一车难求”,据媒体报道,目前国产专业运动装备还存在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在你看来,未来在供给侧,专业运动装备领域会有哪些变化?


彭维勇:首先,这个“卡脖子”现象,不仅仅是在体育装备领域。我们这几十年来走的路径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造的过程。我们有些装备,特别是高端的专业化用品,可能还处在跟跑阶段,有些我们进行了技术研发突破,有些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第二方面,技术的创新也需要投入。过去我们的科研投入还不够,另外高层次的研发人员比较缺乏,(体育装备类的)研发人员需要复合型的人才。


未来几年,我觉得(体育装备)核心技术也会有突破,比如过去的奥运会装备器材几乎都是国外的品牌,现在我国一些跆拳道、体操的运动器材进入东京奥运会,这说明我国在一些体育装备的重大技术上是有突破的。


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即将出台


《21世纪》:2022年体育消费新气象不断,不断有新的项目(比如露营、骑行、飞盘)成为热门运动项目,如何看待这种体育消费业态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以及背后产生的原因?


彭维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体育消费的需求不断增长。露营、飞盘等新项目的快速发展,总体上看,原因有两点:一方面,在疫情影响下,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快速提升,体育越来越成为一种“刚需”,另一方面,凸显了我国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不足,疫情影响下,很多室内健身场所暂停运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只能参与一些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的户外项目。这也造成近两年在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中呈现一些新亮点。


一是户外运动产业增速明显。走向绿色、走向户外越来越受到群众青睐,带动了户外运动相关产业链发展。2021年底,与户外运动相关上市公司的总市值比2020年增长34.68%。今年以来,户外露营异常火爆,很多户外露营地“一帐难求”,各类露营类用品广受欢迎,这一现象级事件也极大吸引了社会资本,仅今年1-4月份,全国就新成立超过7200家露营相关企业。


二是家用健身器材高速增长。家用健身器材已成为体育消费的新增长点。


三是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直播健身、网络赛事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2021年,抖音健身视频数量同比增长134%。今年5月,总局举办的“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深受群众欢迎,已吸引数百万人参加,全网累计总曝光量超十几亿次。


《21世纪》:在深化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不断丰富体育产品和服务方面,体育总局从产业规划等顶层设计上,有哪些着力点?


彭维勇:为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从规划角度,总局在“十四五”期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着力点。


一是补齐体育场地设施短板。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支持建设一批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社会足球场、健身步道、户外运动营地等重点项目。结合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建设徒步骑行驿站、运动船艇码头、体育服务综合体等体育设施。推进社区配建足球场地,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足球场地,形成多层次足球场地设施供给体系。


二是做大做强运动项目产业。鼓励各级单项体育协会以运动项目产业规划为引领,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丰富竞赛表演、健身指导、技能培训、体育文化、器材装备等各类产品和服务,构建完整运动项目产业链条。


三是创新开发体育新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为导向,创新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培育“互联网+健身”、体育文化、虚拟运动、体育会展等新增长点。加快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开发更多满足群众居家健身、线上参赛观赛等新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推动建设体育新空间,创造体育消费新场景,打造一批地域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完善、经济效益良好的体育服务综合体。


四是构建赛事体系。作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的核心和龙头,我国竞赛表演业还处于发展初期,产业规模较小,2020年体育竞赛表演活动的增加值占体育产业的比重仅有1%,赛事体系不健全,职业联赛数量少,知名度和影响力不高,市场也不成熟。体育竞赛表演产业面临企业融资困难、品牌赛事IP较少等掣肘。下阶段,体育总局将深化“放管服”改革,释放体育资源,进一步完善赛事体系、搭建赛事平台,统筹推动职业赛事、业余赛事发展,举办全国社区运动会、青少年足球联赛等,鼓励培育更多“村BA”品牌赛事。  


本文转载自21世纪经济报道,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专访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彭维勇: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体育用品研发能力持续增强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