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乒赛之后,成都又多了一个新标签

正如“乒世界,品成都”所传达的口号一样,当全世界目光聚集到这里,成都也展现出了其另一面。

2022-10-09 10:00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记者/谨言 0 8695


进入10月8日,2022年第56届国际乒联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决赛)·成都(简称成都世乒赛团体赛)也将进入倒计时。除了牵动人心的火热比赛,作为赛事东道主的成都,在社交平台又刷屏了。


一直以来,美食、美景、巴适的生活都是成都“出圈”的标志。如今通过一场场赛事,人们又打开了一扇了解成都的窗口,也感受到这座城市因赛事而带来的速度与激情。


曾经多次来成都进行备战的“小胖”樊振东说,成都对运动员的保障以及球迷的热情让他感触很深。国际乒联第一副主席、WTT世界乒联董事会主席、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也表示,疫情期间,成都组委会、中国乒协、国际乒联一直紧密沟通,保障赛事有条不紊。“相信随着世界顶尖运动员们的到来,乒乓球将成为成都这座古老城市的新名片。”


办赛事,就是办城市。正如“乒世界,品成都”所传达的口号一样,当全世界目光聚集到这里,成都也展现出了其另一面。


“赛事大户”


顶尖赛事往往考验着一个城市的接待能力、组织能力、运营能力。作为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中的里程碑赛事之一,世乒赛团体赛如期举行,对成都而言既是一次实战,也是一次全方位测试。


时间回到2017年,成都首次提出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目标,就不断在提升办赛能力上持续发力。数据显示,2018~2020年,3年之间举办的国际体育赛事达67个。


而除了正在进行的世乒赛团体赛,近年来,成都还接连拿下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2024年汤尤杯、2025年世运会等赛事申办权。


2021年下半年,《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纲要》《成都市“十四五”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规划》重磅文件接连发布,以五年为一个阶段,不仅明确提出“三步走”发展目标,即2025年建成世界赛事名城、2030年建成世界体育名城,2035年建成世界生活名城。同时也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对未来一段时期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进行了战略布局和系统谋划。至此,打造世界赛事名城,成都的路径更清晰了。


体育赋能,以赛营城。这样的路径选择,成都既有国家政策背景的支持引导,也有基于自身发展需要的实际考量。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部署推动体育强国建设。


而放眼全国,各大城市都在发力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纷纷做大体育经济蛋糕,让赛事经济成为城市新的增长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都作为省会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响应国家体育强国的战略是成都的使命,同时,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选择赛事营城这一路径,也是成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通过赛事不仅可以撬动场馆建设、提升城市影响力,也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引导市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很好途径。”成都市体育局体育产业处(行政审批处、赛事名城建设处)处长杨双江表示。


运动,成都的新生活方式


自筹备大运会以来,成都在基础设施上不断发力。近年来,成都新建、改造了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香城体育中心等49处体育场馆,场馆数量位于全国领先水平,大型体育场馆达到31个,位居全国第五。


当便捷的健身载体越来越多,城市的运动基因也被激活了,各项活动迎来井喷,跑步、骑行、滑雪、滑板、飞盘、桨板等项目越来越多融入成都人的生活场景。


“成都人的生活方式在改变,不只是吃个火锅、喝个茶才叫安逸,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就是去流汗,通过运动看看成都这么多年发展的变化。”马拉松爱好者刘文隽说。


早上四点半,刘文隽走出家门,蓉城的大街小巷已经在不少人的奔跑中苏醒。“秋天或夏天越早跑步越好,湿度不大,太阳不晒。”


大多数时候,刘文隽会沿着家门口的金沙遗址博物馆或三环熊猫绿道晨跑,一个半小时的晨跑结束,再回家洗漱收拾上班。


70后的刘文隽是一名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成都市人大代表。繁重的工作之余,跑步已成为她雷打不动的生活方式。


在成都,像刘文隽这样热爱跑步的人不在少数。咕咚App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成都地区的跑友累计已有近千万,占比达App全国总用户的百分之5%左右。成都目前有6496个跑团,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4,排名仅次于北京、深圳和上海。


相比“北马”、“上马”等拥有悠久的历史,成都马拉松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却堪称“后起之秀”。在刘文隽看来,四十多公里的赛道串联起这座城市的精华,而城市本身对赛事各方面的热情与支持,也让跑者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诚意。


提起近年来打卡过的绿道,刘文隽如数家珍:最推荐的是青龙湖湿地公园,经过几年的涵养,生态价值明显提升,不仅是成都人的观鸟天堂,对于跑步爱好者来说,有弯道、有坡,极其适合训练;最火爆的是环城绿道,今年1月,环城生态公园全环贯通,串联起了成都的很多区县,沿线不仅有各色的鲜花,还有大片大片的农田,有油菜花、麦苗、玉米、水稻……不同季节去,将看到不一样的农事活动。


位于天府新区“城市绿心”的兴隆湖,则给人“高大上”的感觉。近年来周围各类科研实验室纷纷落户,绿道分“跑步道”和“游步道”,绕兴隆湖一周,一路前行,一路风景。


数据显示,2021年成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超900万。杨双江认为,成都本身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通过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以及近几年来利用城市的“金角银边”,如对桥下空间、废旧厂房等进行场地改造, 让市民拥有了更多“举步可就”的健身空间,越来越多成都人运动细胞被唤醒,愿意走到户外去。


以赛营城,成都聚势惠民


在成都生活四十多年的刘文隽并非土生土长的成都人,而在她的很多跑友中,也有不少人是落户这里的“新成都人”。在他们看来,宜居宜业是这座城市的吸引力所在。


目前成都有常住人口2100多万,近10年城市净增人口582万、居全国第3。近年来,推进“建圈强链”的成都,也在将体育产业的蛋糕做大做活。


在成都深耕乒乓球产业十余年,和嘉天健董事长胡师雄表示,正是看中这座城市厚实的乒球基础和浓厚的体育氛围,才有了在这里扎根的信心。


这家成立于2009年的企业,于2015年成功挂牌新三板。如今,从体育场馆运营到赛事服务,从体育培训到体育工程,从体育用品销售到体育互联网数据服务……已实现体育多领域涉猎和战略布局。


和嘉天健也只是成都体育产业生态中的一个缩影。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成都体育产业总规模已达925亿元。预计2025年达到15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全市体育消费总规模突破800亿元。


顶尖赛事的巨大流量下,不仅为城市带来更高的国际知名度,也为城市背后,很多像和嘉天健这样的体育企业提供了更多商机和发展空间。


杨双江表示,在赛事举办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团队得到培养,赛事相关的企业得到成长,而随着企业、社会组织、人才的壮大,他们也为满足成都更好办赛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


根据世界知名体育情报服务商Sportcal公布的全球赛事影响力城市榜单,成都在全球城市排名中已经从第89名跃居至第28名。在我国,从产业实力和办赛能力看,成都已有不俗表现,不过,对标“双奥之城”北京以及有多个全球顶级单项赛事办赛经验的上海,成都仍正努力追赶。


眼下,距离成都“2025年建成世界赛事名城”的第一个小目标还有三年时间。作为一个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在巨大的人口基数压力之下,留给成都准备的时间不多了。杨双江表示,接下来,成都一方面将通过加快完善“家门口体育设施”建设进行场地设施补短板。另一方面,还将通过借力智慧化的手段,实现对场地设施“低成本、可持续”的日常运营管理与维护。


“通过家门口运动空间建设、公园城市‘镶嵌式’体育设施建设、‘三级三类’体育设施建设等,增加城市健身场地数量,丰富健身场地类型。此外,我们也期望通过体育智能制造业的发展,实现成都在制造业领域的弯道超车。”


成都从来不只一面。巴适的成都,也是运动的成都。通过建设赛事名城,最终让城市更好的发展,这里的人们更好的生活,或许这才是成都的终极目标。


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周刊,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世乒赛之后,成都又多了一个新标签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