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又上头,小众运动里的“大生意”

与往年相比,今年以来的这波运动潮流社交属性更强、装备门槛更高,由此带动了各类运动俱乐部、运动装备,以及周边运动产品的大批量生产和销售。

2022-08-28 10:00 来源:霞光社 文/郭照川 0 37517


后疫情时代,城际旅行、聚会和出行受阻,却让许多小众运动迎来“大众化”发展。


一大批网红运动中,飞盘、骑行和陆地冲浪(简称“陆冲”),成为当下三大最受欢迎的新兴运动。


其中,飞盘已经成为一、二线城市中产和年轻人在社交场合的“必玩项目”。根据小红书发布的《2022年度十大生活趋势》,2022年有6.37万人发布了关于飞盘的笔记,同比增长了六倍。


骑行、陆冲项目也在迅速扩大影响力。一到周末傍晚,北京城中经常可见浩浩荡荡的骑行队伍,穿过一连串网红打卡地,而聚集在北京鸟巢附近奥体广场上的“陆冲爱好者”,有时甚至能达到上千人。


近期,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关于体育助力稳经济促销费激活力的工作方案》,提到要“打造体育消费新场景”。今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在西安举办了“首届飞盘联赛”,小众运动越来越被主流体育界接纳,也逐渐规范化。


与往年相比,今年以来的这波运动潮流社交属性更强、装备门槛更高,由此带动了各类运动俱乐部、运动装备,以及周边运动产品的大批量生产和销售。


组织飞盘、骑行和陆冲活动真的赚钱吗?这些典型的体育消费新场景,会带来怎样的新兴运动商业模式?


年轻人想要追赶潮流,培养飞盘、骑行、陆冲,甚至尾波冲浪、腰旗橄榄球等新运动爱好,又要消耗多少钱呢?



“大热门”飞盘,越社交、越高端?


“我们举办的飞盘社交活动已经累计服务了几百人,每周办个两三场比赛都很正常。”北京PLAYCREW飞盘俱乐部的创始人阿张告诉霞光社。


飞盘热度居高不下,专业的飞盘俱乐部也开了一家又一家。阿张的飞盘俱乐部,就是今年3月飞盘运动在社交媒体大火之后开始组建的。


今年2月以来,通过社交媒体传播,飞盘运动逐渐为大众所知。到今年5月,飞盘运动已经成为城市青年运动选择中的“大热门”,关注度达到顶峰。


最初,飞盘俱乐部都是以教学为主,主要包括握盘方法、比赛规则等基础内容。然而在飞盘运动“出圈”之后,飞盘俱乐部的组织性质也开始出现明显“分化”。


“现在主流俱乐部的教学课程已经越来越少了。”阿张告诉我们。


一部分俱乐部转化为面向上班族的“娱乐俱乐部”,主要为周六日休假中的城市中产人群组织“5v5”或“6v6”的飞盘社交比赛;而另一部分俱乐部则愈加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职业水准的联赛选手。


“来我们俱乐部的都是上班族,没必要把大家训练成准赛季选手,主要是为了让大家享受快乐和交朋友。”阿张说。


像PLAYCREW这样面向大众的飞盘俱乐部,基本都有稳定的人流和客群。在周末的飞盘比赛之后,他们甚至还组织参与运动的顾客集体聚餐和拍照。


事实上,“飞盘经济”的兴起,很大程度来源于其突出的社交属性。


对于都市年轻人来说,飞盘运动有三大特质:其一,飞盘运动“强度刚好”,玩起来不会太过劳累;其二,飞盘是一项团体运动,在胜负和配合之中,更容易实现“交朋友”的社交目的;其三,飞盘是一项少有的、全程把摄影师当做“标配”的运动,拍照记录后上传社交媒体,已成为当下年轻人的“刚需”。


天然的高消费禀赋,使得许多品牌与商家也早就盯上了“飞盘热”带来的经济效益。


瑜伽运动服装品牌Lululemon,推出了印有品牌logo的特制盘,并大量赞助头部飞盘俱乐部,还和许多网红达成合作,以求在飞盘赛场上带动品牌宣传。


而奢侈品品牌如香奈儿,户外运动品牌如萨洛蒙等,都推出了“天价飞盘”。香奈儿在今年推出的一款碳纤维飞盘,售价甚至达到11000美元(约合74000余元人民币)。


一些社会团体和交友、相亲俱乐部,甚至会把飞盘运动当做一种“高端社交场景”,“参加运动需要验资”等相关话题,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


但对于大多数飞盘俱乐部来说,飞盘本身并不是一项“高盈利”的项目。


单人参加一场飞盘运动的费用,大约在100元至170元不等。许多收费较低的俱乐部,多为集训型而非提供娱乐服务型。


而服务型的飞盘俱乐部,组织者往往会在提升顾客体验上花更多心思。它们不仅会为顾客提供夏天解渴的柠檬水、全程跟拍的摄影师,还会提供飞盘运动结束后玩的水枪等。此外,考虑到男女运动和体力的差异、女生刚开始很容易接不到飞盘的问题,俱乐部还增加了“飞盘必须过女生的手,且发盘不算过手”的规则,让女性选手更多地参与其中,增强她们的体验感。


在业内人士看来,一家飞盘俱乐部能不能实现盈利,或是长期存活下去,关键在于服务水平怎么样,能不能吸引新玩家不断加入。


两万的自行车,改装后还要继续“烧钱”


“买辆折叠车就像养了个‘主子’,总是想改装让它变得更帅、更酷。”骑行爱好者阿洁笑称,原本家里只有一只需要花钱的“猫主子”,现在又多了一位“车主子”。


“骑行热”在今年5月后彻底爆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骑行爱好者群体。


从鼓楼到簋街,穿过朝阳门,沿笔直的长安街中线骑行,这是当前北京最网红的一条骑行线路。因为道路宽敞好骑,沿路建筑又颇具老北京风情,骑友们纷纷相约在空闲的夜晚,打卡这项健康的“新兴”运动。


“加入后才知道骑行爱好者原来这么多,各年龄段都有。”阿洁告诉霞光社,“另一件让人非常震惊的事,是自行车居然这么贵,车价被炒到如此之高。”


2022年京东618的销售数据中,骑行品类订单同比增长了240%。


在骑行爱好者群体中,3000元至7000元的自行车都属于低档车型,而高档自行车甚至能卖到十几万元的价格。8月11日,爱马仕中国官网商城还上架了一款售价16.5万元的机械单车“Odyssee Terre”,且不久后即在上海线下门店宣告售罄。


除了购买高价原装车,对于不少车友来说,最“烧钱”的地方还在于新车改装。


将新入手的折叠车拆箱后,一些车友会根据需要在网上购买更高档的配件,包括轮毂、车架、车座、脚踏、车把手等,再到实体店进行改装,整体改装费用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北京骑行俱乐部赛克旅馆sakemotel的合伙人刘叡驰,向霞光社讲述了当下年轻人的改装需求和背后动因:“选择改装过的车,主要是出于实用性、个性化和适用性三方面的考虑。比如说,许多人骑行时间长了,会想要自己的车更轻量化,所以做一些碳纤车架的改造,或是刹车的升级等等。”


巨大的装备价位跨度,也在骑行爱好者群体中形成了一条装备“鄙视链”。


比如英国折叠车品牌Brompton,被发烧友们爱称为“小布”,处于“鄙视链”的顶端位置,下一梯队是“大行(DAHON)”等品牌,而骑共享单车的骑友,则很难融入骑行爱好者的队伍。


“好的折叠车变速功能强大,而且骑行舒适度强。”骑友小鱼向霞光社解释了为什么要“花大价钱”改装自行车,“我也曾经试图和骑共享单车的朋友一起参加运动,但两种车型速度不同,前后能差出20分钟的路程,对方根本追不上我们。”


事实上,装备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骑行者们的运动体验。骑行不仅仅是一种锻炼身体和群体社交的有效手段,更是一种城市年轻人体验生活的方式。无论感受车速带来的爽感,还是观察沿途的细节风景,骑友们都能找到其中的乐趣所在。


冬季滑雪、夏天陆冲,新潮就是流量


“陆冲”即“陆地冲浪”,是陆地滑板运动的一种,由单板滑雪、冲浪等运动衍生而来。除了飞盘和骑行之外,今年也有不少年轻人“入坑”陆冲。


陆冲这项运动,对于本身就有滑雪基础的年轻人来说,门槛并不高。陆冲主要靠腰部发力,和滑雪、冲浪十分相似。“这是滑板运动中门槛最低的一个了,危险性也相对较低。”


冬季奔向滑雪场的年轻人们,在夏天用陆冲占领了广场的空地。在北京奥体公园、亮马桥甚至朝阳大悦城附近的空地上,几乎每天都有陆冲爱好者在组织活动,人数可达上千人。


陆冲的兴起和其他两项运动类似,都是经过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催化,从小众走向大众,不少城市年轻人都入手了用来陆冲的滑板。


QYResearch的调研数据显示,2025年滑板运动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4亿美元,约合152.5亿人民币。陆冲运动的兴起,意味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许多滑雪装备商店如今也在售卖陆冲装备,包括护具、鞋帽、轮子等等,销量甚至能和滑雪装备平分秋色。


据霞光社了解,当下陆冲爱好者们购买滑板的价格区间一般在1700元至2500元之间,主流品牌包括西班牙的Slide、澳大利亚的Yow等等。


除了滑板支出,另一项新手“入坑”的消费点,在于购买陆冲课程。一些网红老师的陆冲课程,一小时定价甚至高达2000元人民币以上。


而陆冲运动的场地费用则并不高。“除了室内的‘碗池’‘泵道’,需要收费的平地花式陆冲场地很少。如果去收费场地的话,差不多费用是一个小时200多元。”爱好者梦梦说。


“陆冲的头部俱乐部也在慢慢发展商业生态。未来可能会有收费的陆冲课程、场地、拍照服务等等。”赛克旅馆sakemotel主理人魏蜀黍告诉霞光社。


与其他两项“新中产运动”相似,让陆冲这项运动更具有商业价值的,是其极强的社交属性和自带的传播流量—— 这些新兴运动都以俱乐部为聚点,再加上年轻人普遍喜欢发朋友圈和社交媒体记录运动状态,这类新潮的运动也意味着流量。


如今,不少俱乐部开始制作带有俱乐部品牌logo的周边产品,包括衣服、帽子、钥匙链等等,以扩大俱乐部的影响力,吸纳更多客源。


社交平台也非常重视年轻人感兴趣的新兴运动所引发的流量效益,联合酒吧、咖啡厅等商家,为“骑友”们提供停靠地点、食物饮料补给,为线下商家带来了宣传和客流。


除飞盘、骑行和陆冲这三项运动外,其他体育消费新场景如“尾波冲浪”,已经把冲浪场地从海洋搬到了大型商场;而改良后的“腰旗橄榄球”,也帮助城市青年实现了美式橄榄球的平民化……


越来越多的新运动场景,为未来的运动社交、运动流量和新兴运动模式商业化,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本文转载自霞光社,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烧钱又上头,小众运动里的“大生意”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