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十载 福建体育事业写华章

随着全民健身需求的水涨船高,健身场地资源紧张的问题日益凸显,解决群众“去哪儿健身”的问题成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2022-07-27 14:00 来源:中国体育报 文/肖榕 0 38537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体育事业放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去谋划和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福建省体育系统干部群众牢牢树立人民至上理念,全面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方面协调发展,在加快体育强省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奋进,书写华章。


十年春华秋实,能洞察福建体育事业发展的时与势,能廓清体育强省建设的历史方位和坐标,能感受初心与使命的坚守、责任与担当的激荡、梦想与现实的交织。


服务人民需求 群众体育再上新台阶


沿着“福道”,漫步福州城;环绕厦门环岛路绿道,边骑行边赏鹭岛美景;踏着泉州市区山线绿道,感受城市生态之美……


近年来,作为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首位的省份,福建将山林、公园绿地、开放空间等进行整合,打造城市绿道系统,让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不仅满足“量”的需要,还满足“质”的提升。


随着全民健身需求的水涨船高,健身场地资源紧张的问题日益凸显,解决群众“去哪儿健身”的问题成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从2002年开始,福建省连续21年把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列入省委省政府每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开全国之先河。


21年来,以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为抓手,福建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5分钟健身圈”“青少年体育设施”“老年人健身康乐家园”“智慧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等一批全民健身工程项目。


截至2021年,福建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2平方米,比“十二五”期间增加0.82平方米。“举步可就”的全民健身设施覆盖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实实在在。


在体育场地设施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做优质量的基础上,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2015年,福建省体育局创新开展“运动健身进万家”品牌系列赛事活动,7年间共举办52站活动,吸引了全省500余个社区、行政村参加,直接参与人数超5万人次。活动在深入挖掘体育多元价值的同时,搭建城乡互动、资源共享的平台,创新推动体育与农业、旅游、文化、科技、卫生健康融合发展。


如今,以“运动健身进万家”为代表,福建省体育活动的多元供给让全民健身的理念不断向上发芽、向下生根。“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共举办县级及以上全民健身赛事活动1.65万场次,参与人数820万人次。


这些林林总总的赛事活动,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不同条件、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参与健身开出不同的“处方”,贯穿其中的相同思路则是因地制宜、融合创新。截至2021年,福建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1.3%,城乡居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1.9%。


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体育未来仍大有可为。推动开放融合发展、缓解场地设施供给矛盾、落实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构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新体系……这些都是未来发力的重点领域,而核心点只有一个——人民。


今年3月30日,福建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福建省全民健身条例》,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对全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设施、服务与保障及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以立法方式,补齐全民健身短板,一幅全民健身的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开。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福建省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叶得盛表示,植根于民、服务于民、全民共享,这是全民健身的核心价值,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才能使福建省的全民健身事业真正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弘扬体育精神 竞技体育取得新跨越


6月25日,中国女排结束了在“娘家”——福建漳州体育训练基地为期40天的封闭集训,踏上了新周期的征程。


基地建于1972年,迄今已50年,中国女排从这里走来,历经风雨。50年来,这里也见证“女排精神”的萌发、成长和传承,历久弥新。


精神的涵养成为福建竞技体育十年跨越发展的坚强基石。


近年来,福建省体育局持续深化“金牌路上党旗红”品牌建设,把传承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转化为赛场上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精神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竞技体育持续勇攀高峰,尤其是在去年的奥运和全运赛场上迎来了大爆发。


在东京奥运会上,福建省获得4金、2银、2铜的成绩,创造了“奖牌总数、金牌总数、夺牌率”三个历史性突破。陕西全运会上,福建省取得25金、17银、18铜,突破历史最好成绩,生动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和“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


从东京到陕西,短短两个月的时间,福建竞技体育从一个突破走向了另一个突破,从一个顶峰迈向了另一个顶峰,“实现历史性突破”的频率之高令人瞩目。   


但是,竞技体育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成绩,所有的突破背后,都是福建体育人努力的积累,是福建体育人不断创新改革的结果。


优化项目布局——立足“上项目、扩盘子”的指导思想,巩固扩大举重、羽毛球、击剑、田径(短跨跳)等传统优势项目,加快提高皮划艇激流回旋、帆板等潜优势项目,新增滑板、小轮车、空手道、攀岩、冲浪、铁人三项等项目。


把国家级基地搬到家门口——新建改建漳州女排、马江举重、南安激流回旋、东山帆船帆板、莆田射击射箭、晋江羽毛球等国家级训练基地。


实施科技赋能——把强化科技支撑作为科学备战新手段,逐年加强经费保障、人员配备、重点实验室建设、市级体育科研力量,在专项竞技实力平台建设、体能训练、生理生化指标监控、技术分析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


正是福建体育人的善谋篇、巧布局,才为竞技体育实现新跨越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点。


十年来,福建竞技体育的路越走越宽,收获无数硕果。在所参加的三届奥运会、三届全运会、两届亚运会中,福建体育健儿共获得97.5枚金牌,其中奥运金牌9枚、亚运金牌28枚、全运金牌60.5枚。


以提升巩固优势、以振兴拓宽领域、以育苗夯实厚度,福建竞技体育正在描摹着新周期的发展蓝图。叶得盛表示,未来,福建竞技体育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深度融入体育强国建设之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


对接时代发展 体育产业实现新提升


安踏是北京冬奥赛场上支持多个项目中国队比赛装备的运动品牌;舒华成为赞助北京冬奥会的第一个中国健身器材品牌;匹克为北京冬奥会七个国家或地区参赛队提供了科技与时尚俱佳的专业装备……


一届无与伦比的北京冬奥会,展现了“燕山雪花大如席”的中国式烂漫,同样也展现了福建体育用品制造业“大鹏一日同风起”的自信。


这份自信来自于福建东南沿海——泉州。十年来,以安踏、特步、舒华、匹克、鸿星尔克、卡尔美为代表的泉州体育鞋服品牌,积极践行“晋江经验”,逐步成长为福建体育产业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这十年,同样是福建体育产业飞速发展的十年。在制造业持续做大做优做强的同时,福建体育产业补短板、强弱项,初步形成了以体育用品装备制造为支柱,体育场馆为依托,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和体育中介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2020年,已经连续举办18年的厦门马拉松吸引了2.98万人参赛,观赛人数超10万人,为厦门带动经济影响约3.953亿元,综合经济影响约6.53亿元。


以赛促旅、以赛兴旅,精打“赛事牌”,形成体育消费扩容提档新局面,只是福建体育产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十年来,福建充分响应时代需求,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目标,主打“融合牌”,突出绿色发展,“清新福建 乐动八闽”逐渐成为一张靓丽的新名片;巧打“闽台牌”,发挥地缘优势,推动体育与海峡两岸风情及闽台特色联姻,谱写对外交流新篇章。截至2020年,福建省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7.5%,比2015年的34.4%提高3.1个百分点。


从制造业的一枝独秀到服务业的百花齐放,十年来,福建省围绕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在政策引领上下足了工夫。


早在2011年,福建省就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达到4%以上。同时,每年安排体育产业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体育产业领军企业和品牌赛事。


此后,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十条措施的通知》《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福建省关于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导向性政策,推动产业规模扩大发展质量提升,并取得良好效果。


截至目前,福建省共有2个单位获得“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称号、17个单位获得“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称号、11个单位获得“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称号,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福建省共有体育产业单位39953个,总产出从2012年的2247.61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5314.23亿元,年均增长11.4%;增加值从745.21亿元增加至1795.43亿元,年均增长11.6%,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保持在4%以上。


过去十年的发展,也预示了福建体育产业未来的美好前景。2021年发布的《福建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提出,“十四五”期间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


毫无疑问,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体育消费需求,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已成为体育强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的长足发展,将进一步为体育强省事业打牢地基,为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注入源源不绝的经济动能。


岁月之河,梦想扬帆启新程;时光之舟,桨橹轻摇向未来。


叶得盛表示,要牢记体育事业是党的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体育,把体育事业做“红”、把群众体育做“广”、把竞技体育做“强”、把青少年体育做“深”、把体育产业做“活”、把综合保障做“实”,在体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展现福建体育人的新面貌、新作为、新魄力。


本文转载自中国体育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砥砺十载 福建体育事业写华章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