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乡村体育产业短板

我国农民体育工作起步晚、底子薄,还处于发展洼地。

2022-07-12 14:00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常理 0 38591


农民对体育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农业农村发展也需要体育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快完善农村公共健身设施网络,进一步丰富农民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促进全民健身的长效机制。

  

把体育运动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全民健身、健康中国战略融为一体,农民体育事业的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体育强国建设的根基才能更加坚实稳固。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十四五”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继《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体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之后,又一项针对农业农村农民体育发展的指导性政策,对新时期农民体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体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全民健身蔚然成风,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通过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特别是我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为乡村体育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此之时,广泛深入推进农民体育工作意义重大。

  

一方面,农民对体育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拥有数量庞大的农民群体,乡村居住人口达到50979万人。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显示,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2年翻了一番多。让广大农民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改善精神面貌,共享全民健身硕果,是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指数、实现体育强国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农业农村发展也需要体育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体育产业链条长,可以与餐饮、旅游、文化、教育、会展、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等产业融合互动,由此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乡村全面振兴。

  

不过,从整体情况看,我国农民体育工作起步晚、底子薄,还处于发展洼地。相比城市而言,农村体育场地、体育培训教育等资源匮乏,农民体育健身意识薄弱、体育消费活力不足。但短板也恰恰是机遇所在,我国农民体育工作需奋起直追、循序渐进、久久为功。

  

首先,要解决“去哪运动”的问题。统计显示,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1平方米,而根据估算,我国乡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15平方米,差距较大。《意见》提出,到2025年,农村人均场地面积要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加强乡村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中心、文体广场等体育服务功能,加快补齐5000个以上乡镇(街道)全民健身场地器材。对此,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快完善农村公共健身设施网络,提高场地设施利用率,保障农民的日常体育活动需求。

  

其次,要解决“谁来运动”的问题。农民是体育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全民健身、体育强身,最大的增量在农村。要进一步丰富农民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涉农特色运动项目,深入开展“体育健身下乡”活动,吸引更多农民加入到体育运动中来。每年的“农民丰收节”上,“挑扁担赛跑”“田间拔河”“抓大鹅比赛”等一批充满“农味儿”的体育项目深受广大农民喜爱,这是将传统农事活动与体育运动融合的有益尝试,值得推广。还要围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打造农民喜闻乐见、农业特色突出、农村广泛普及的体育健身赛事品牌,提升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参与率、知名度、影响力。

  

最后,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引导社会力量有序进入,不断完善丰富产品服务,满足广大农民的多元化消费需求,形成促进全民健身的长效机制,助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本文转载自经济日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补齐乡村体育产业短板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