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赛事融合上温下热

地方青少年体育赛事的体教融合比国家级赛事的融合更为迅速、深入。

2022-06-15 14:00 来源:新华社 记者/王镜宇、韦骅等 0 17709


在2020年8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第二部分就是“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主办的青少年赛事的融合被放在重要位置。时隔近两年,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等国家级赛事的融合迈出关键步伐,而省市一级的地方性赛事融合的进展更为迅速、深入。

  

学青会融合迈出第一步

  

“深化体教融合文件” 第二部分的第十一条提出,“合并全国青年运动会和全国学生运动会,改称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由教育部牵头、体育总局配合”。4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官方网站发布了《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公开组)竞赛规程总则(征求意见稿)的通知》。根据这份通知,融合后的首届学青会将于2023年7月至8月在广西举行。

  

记者从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获悉,首届学青会将设立公开组和学生组两个组别。公开组的参赛规模和设项与原来的全国青年运动会接近,而学生组的设项跟原来的全国学生运动会接近,公开组和学生组的竞赛规程分别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制订,公开组的比赛面向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所有适龄参赛者,而学生组的比赛则面向教育系统的大中学生。

  

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说,根据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明年的学青会差不多相当于把原来的两个赛事在同一个时间放在同一个地方办,离真正的融合还有一定的距离。原来的青运会和学运会的参赛群体有较大区别,青运会主要的参赛人群在体校,而学运会的参赛人员以普通学校学生为主,只是稍有重叠。此外,青运会对标奥运会、设项较多,而学运会设项较少、集中在普通学校比较普及的项目,要想较好地整合在一起确实有一定难度。

  

全国性赛事体、教壁垒松动

  

6月1日,教育部、体育总局、中国足球协会共同研究制定的《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赛事组织工作方案(2022-2024年)》对外发布。联赛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年龄段,设男、女各九个竞赛组别,来自学校、体校、俱乐部青训梯队、社会青训机构的球队均可参赛。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赛事办公室副主任王登峰表示,这一全国性青少年足球竞赛平台之于学校体育改革、体教融合和中国足球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篮球、排球等项目的赛事融合也有一定进展。中国篮球协会青少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自2017年中国篮协实体化运行以来,体教融合的工作一直在推进之中。目前,中国篮协主办的各个年龄段的U系列比赛都向普通学校的队伍开放,而中国中学生体协计划推出的中职中专组的中学生联赛也将向体校队伍敞开大门,原来存在的赛事壁垒正在逐渐消除。

  

中国中学生体协秘书长张磊表示,中职学校在三大球、跆拳道、高山滑雪等运动项目上已经具备较高的运动水平且发展潜力巨大。中体协将有计划、分批次开展中职学校足、篮、排、田径、冰球、滑雪、武术、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各项比赛,通过单独办赛,设置组别,混合参赛三种形式迅速建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全国体育比赛机制,并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系统化的比赛模式,促进中等职业学校体育竞赛蓬勃开展。其中,2022年中国首届中等职业学校篮球比赛、足球比赛已经纳入全国比赛计划,其他比赛项目将根据项目成熟程度、参赛队伍数量等情况采取单独设置中职组别和参与高中组别等形式,确保所有项目全覆盖。

  

在张磊看来,除了体育口和教育口的配合之外,经费也是赛事融合的一个关键因素。全国性的赛事涉及面较广,如果把原有赛事整合在一起并扩大参与规模,对办赛经费有较高要求。要想在其他项目复制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这样全覆盖、一体化的赛事,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地方赛事融合提速


新华社记者在采访调研中发现,地方青少年体育赛事的体教融合比国家级赛事的融合更为迅速、深入。

  

以足球为例,目前江苏省、成都市、武汉市的青少年足球赛事的具体运行都是由当地足协负责,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把握政策方向、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划拨经费。

  

据江苏省足协竞赛部部长刘国祥介绍,现在江苏省的校园足球赛事“省长杯”、体育局系统的锦标赛和改制后的精英联赛都由江苏省足协承办。因此,省足协可以统筹这几项赛事的计划和日程,对资格审查和裁判也进行统一管理。近年来,江苏省为足球的体教融合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无论是职业俱乐部,还是省队、市队的足球运动员,绝大多数都在普通中小学就读,也可以参加省里教育系统的比赛。

  

成都市教育局每年会拿出280万元人民币的经费,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请成都市足协来承办校园足球赛事以及师资培训等活动。成都市足协专职副主席刘刚告诉记者,成都市足协把这部分经费与成都市体育局、中国足协每年下拨的经费以及自有经费统筹使用,使成都市足协举办的青少年足球赛事达到了每年大约5000场的规模。

  

武汉市教育局每年在校园足球方面的经费投入约2400万元。一方面,武汉市教育局会给全市437所中小学足球试点校每所拨付4万元,另外每年有六七百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给足协,由其组织市级校园足球赛事和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赛事。

  

专家建议完善、拓宽体育人才的上升通道

  

首都体育学院教授钟秉枢认为,青运会和学运会的合并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但是距离真正的融合还有一段距离。

  

“现在是把名称加括号放到一起,推进了一步。尽管是表面上的融合,也有一定意义。至少是两边一起主办,比赛设项、批运动员等级称号就联系到一起了。体育部门希望把比赛打通,做成一个整体,不管什么水平的运动员、在哪训练,都放到一起比赛。但是教育部门和一些学校担心普通学生的水平与体校和专业体系的运动员水平有差距,放到一起不利于普通学生取得优异成绩。从国际经验来看,比赛应该按水平来分组,而不应以身份划分,但是学青会的改革很难一步到位。”

  

钟秉枢表示,在赛事融合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体育行业协会的作用。像这次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由中国足协来具体执行,有利于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把赛事的运行交给行业协会去管,它们超脱于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单项比赛可以由单项协会设计、执行,中学生体协和大体协也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昕教授认为,体教赛事融合的壁垒与双方有关。体育部门的重点是要保障竞技水平,而教育部门则更多考虑教育公平原则。体育系统的参赛运动员大都有专业训练的经历,而教育系统的学生运动员大部分是业余身份,如果完全混合参赛,对于教育系统没有专业训练或训练时间少的学生,可能会有违体育竞赛的公平原则。此外,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对于赛事主导权的争夺,在很大程度源于对运动员等级证发放权的争夺,而这背后涉及的是两种体系下成长的体育人才的上升通道问题。

  

“赛事不融合归根结底是利益的冲突,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空间有多大。体教融合要真正打通,要和青少年向上发展通道的完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刘昕说,“无论是体育系统较早参与专业训练的运动员,还是国民教育体系里从事业余训练的学生运动员,都要有合适的上升通道。解决这个通道的问题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完善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机制,吸引更多既有较高运动能力又有较好学业水平的人才进入大学;二是拓宽专业队运动员的升学通道,除了原有的单招考试之外,是否还可以考虑以《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构建体育职业教育的贯通机制,完善体育教育多元化的结构体系,从而为那些从小投身运动训练,但可能由于后期的身体发育或运动伤病等原因而无法走向运动巅峰的孩子破解向上发展的堵点,降低进入专业训练体系的机会成本,我认为这是目前要解决的核心的问题。”


本文转载自新华社,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体教赛事融合上温下热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