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各方认识壁垒 体育、教育才能从结合走向融合

体教融合,旨在体育回归教育,因而是对教育、体育两大系统的结构性调整。

2022-06-02 14:00 来源:科技日报 0 15798


又一年中高考即将开始。今年的北京体育中考已经确定调整为合格性考试。疫情之下,北京为何不取消中考体育考试?北京市教委回应,体育的本质和目的绝对不仅仅是应试和分数,而是以此为载体和契机,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体育运动当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复兴。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提出了“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工作思路。

  

此后,各部门、各地区纷纷出台了各种举措,积极推进体教融合,并初见成效。然而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打通体教融合堵点

  

体教融合,旨在体育回归教育,因而是对教育、体育两大系统的结构性调整。学校教育要重新审视体育的育人价值,确立体育在人才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学校体育要构建教学、训练、竞赛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各级各类体校要深化与中小学的合作,建立横向联合、纵向贯通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教育和体育部门要协同搭建一体化竞赛体系,充分释放单项体育协会的活力;社会体育组织要规范有序发展,加大与学校资源的整合力度。

  

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社会体育要通过不同程度的资源整合与协同治理,推进青少年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而青少年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全民体育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所未有的政策利好,为青少年体育的发展打通了“主动脉”,体育课时的开齐开足率稳步提升,一体化赛事体系的构建也在不断探索中,体育升学考试与高水平运动员选拔考试得以不断完善,青少年体育培训蓬勃发展。

  

然而,不断发展完善的体育教育,也还有诸多堵点等待破解,如资源配置不足与资源整合不充分、体育升学考试制度仍存争议、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实现贯通等。归根结底,体育教育的核心堵点在于不同主体之间价值观念的分歧。

  

一些教育管理者认为体育原本就是德智体美劳“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教融合缺乏认同感;一些学校的体育老师认为体育始终处于学校教育的边缘化地位;一些竞技体育从业人员认为体教融合的目的在于拓宽后备人才培养通道,是运动员文化教育得以保障的重要举措;有些学生家长认为,体教融合就是提高了体育考试的分值,是在固有学业之外,又增加了新的负担。

  

各方利益主体站在不同的价值立场上,对体教融合或矮化、或窄化、或异化、或片面化的理解,撕裂了体教融合的本质内涵。

  

抓住体教融合关键点

  

价值观念的巨大分歧,在于人们对体育教育不同的理解。要想体育真正成为“五育”之一,并非仅仅是开齐开足体育课就万事大吉了,更不可寄望于体育教师的一人之力,而是要整合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构建教学、训练、竞赛的多元化学习场景,协同学校、家庭、社区、社会资源,使得全体青少年都有机会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在运动中深化五育融合,在运动中促进健康发展。

  

至于提高体育的地位,完善后备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体育在升学考试中的比重等,也不过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提高体育的地位,是为了确保体育课时开齐开足,确保全体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其最终目的是充分实现体育的育人价值。拓宽后备体育人才培养通道,其前提必然是全体青少年真正投身于体育运动。提升体育在升学考试中的分值,最终目的在于以考试为杠杆,撬动各方利益主体对体育价值认识的转变,扭转全社会对人才选拔标准的认识,进而带来人才观与教育观的转型。

  

只有打通各方主体的认识壁垒,实现理念融合,统一价值认同,才能获得共同的行动力。而体教融合的价值重建就是对于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体育育人价值如何实现”的回答。

  

紧盯体教融合突破点

  

就当前体教融合所面临的问题而言,完善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是突破体教融合现实堵点、推动理念融合的关键抓手。

  

升学考试是教育评价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功能在于甄别和选拔人才,但更在于激励和引导教学。为了规避应试体育的弊端,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促进运动习惯的养成,2021年各地陆续发布了体育新中考方案。新方案中体育分值在逐年提升,考试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调整。比如各地增加过程性考核比重,《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中更是将过程性考核前置到四年级和六年级,这对弱化应试体育、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等都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

  

体教融合的深化落实离不开资源保障。加大投入,完善学校硬件资源的配置固然重要,但在所有资源要素中,人力资源尤为重要,因此完善体育师资建设是当务之急。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在大中小学设教练员岗位,建立“双师型”体育师资结构。四川、山东等地已开始尝试退役运动员入职中小学任教,虽能解燃眉之急,但要想形成体育师资建设的长效机制,还应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创新师资培养模式,近年来体育院校相继成立篮球学院、排球学院、足球学院,培养兼具教学、训练、竞赛组织与执裁能力的运动专项师资或教练员。北京体育大学还首创“教练员体育师资实验班”,招收优秀退役运动员,通过4年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向中小学输送教练型体育师资,以满足“学练赛一体化”发展的迫切需求;其次,打通师资流动机制,允许体校的教练员与学校的文化课教师之间的横向流通,以实现优势互补;最后,引流社会资源,实现社会体育俱乐部与学校体育的网格化合作,从而推进区域内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资源的一体化统筹。


本文转载自科技日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打破各方认识壁垒 体育、教育才能从结合走向融合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