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优化全民健身资源配置

随着“运动是一种生活方式”理念深入人心,群众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需求和期待也越来越多。

2022-05-22 10:00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郑轶、季芳 0 18365


最近,一场“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让很多居家的人有了新乐趣:在线上参与活动,有跳绳、广播体操、毽球、乒乓球等45个运动项目可以选择,和各地的健身爱好者一起“云端”比拼,既锻炼了身体,又丰富了生活。截至5月17日,该活动上线20天累计参赛人数突破130万。


把健身房搬到家里,把客厅变成赛场,“处处可锻炼”的运动氛围折射出大众旺盛的健身热情。随着“运动是一种生活方式”理念深入人心,群众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需求和期待也越来越多。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目标,到2025年,政府提供的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标准更加健全、品质明显提升,社会力量提供的普惠性公共服务实现付费可享有、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安全有监管。“关键是让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围绕人转、跟着人走,让人口成为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定位器’。”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说。


缓解供需矛盾 优化资源布局


几年前,北京市西城区荣丰社区居民曾因健身问题产生了纠纷。在这个常住人口1.3万多人的社区里,唯一的健身场地篮球场每天“超负荷”使用,离篮球场最近的住户深受夜晚噪声问题困扰。后来几经改造,拆除了靠近居民楼的篮球场,改建成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多种不同类型的社区运动场所,向周边小区居民免费开放,健身场地供需矛盾得到缓解。


在城市居民日常锻炼缺乏场地的同时,一些城市郊区、农村的健身设施却经常闲置,这样的反差折射出全民健身资源布局不均衡的问题。“以往,健身资源供给以行政区划配置为主,与人口总量、结构和流动趋势适应性不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类型城市之间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差异也较大。”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说。


《意见》提出“按人口要素统筹资源布局”,正是让全民健身资源“跟着人走”、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人口定位器”的创新尝试,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认为:“围绕居住区常住人口数量来配置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及时跟上快速更迭的城乡发展,更关注人的实际需求。”


当人口向城市群和都市圈集聚,场地设施、赛事活动、健身指导等产品和服务总量短缺问题愈加凸显。而一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小城市、农村的常住人口在流出,这些地方往往具有发展户外运动的条件。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探索差异化的全民健身发展路径,成为各地政府在配置全民健身资源方面发力的方向。


在长三角地区,江浙沪三省市花了10多年的时间,因地制宜建起一体联动的“体育圈”。上海的城市健身运动、江苏浙江以山水为特色的运动项目,打破地域限制,形成优势资源互补,带动了这一区域的全民健身热潮。如今,这个“圈”已经扩展到整个华东地区。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同进程加快,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也在提速。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公共服务处处长赵爱国表示:“我们正在推动各地按人口规模配建体育公园,在新建居住区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公共健身设施等,让新政策落实落地。”


政府兜牢底线 社会积极参与


自2011年以来,先后出台的3个全民健身五年计划均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表述。当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但发展不平衡、供给不充分、与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需求不适应等问题仍较突出。


在王雪莉看来,《意见》的出台为新时期全民健身工作指明了方向。《意见》提出的“更高水平”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群众体育与身边场地设施的利用,二是体现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三是突出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当前阶段最基本的健身需求,政府是主要提供者,起着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全民健身非基本公共服务则是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身需求,政府是间接提供方,通过政策、机制、激励等方式引导社会和市场来提供服务。”北京咏怀体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兵说。


百姓健身房在浙江省早已家喻户晓。温州市2017年开始探索的这种健身场馆,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办体育,按照城市服务半径不大于1.5千米或服务常住人口不少于2000人、农村服务常住人口不少于1500人的标准规划布点,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在瑞安市,截至2020年底已建成74个百姓健身房。瑞安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这些小而精的健身点,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运营方式,以业委会自主管理为主,在逐步普及后通过星级评定的方式以奖代补。2021年3月,瑞安市统一为各健身房购买百姓健身房指定场所人身意外伤害险,落实保险托底,让群众锻炼更安心。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政府保障能力的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范围和内容逐步扩大,“更高水平”的标准也逐步提升。王兵表示:“面对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的目标,全民健身的发展理念、体制机制、配套政策、经费投入、评价内容及方式等都应与时代相适应、相协调,逐步构建政府主导、部门主管、协会主办、市场参与的全民健身工作新格局。”


深化体卫融合 普及健身文化


一套简单易学的“毽子操”近来红遍网络,不仅有众多网友在线跟跳,还引来很多知名运动员“打卡”。“我给自己设定了每周锻炼4次的目标,通过运动增强体质。”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市民于美说。


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是实现全民健康积极有效且经济的手段。2021年10月,上海出台探索运动促进健康新路径的专项行动计划。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陈元欣看来,相比于体医融合侧重于以运动治疗疾病,体卫融合则融入通过运动预防疾病的理念,让健康关口前移。


作为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抓手,深化体卫融合有利于让体育部门、卫生健康部门的资源形成“1+1>2”的效果。赵爱国举例说,江苏、河北等地开展了运动促进健康中心建设,推动普及“运动是良医”理念。目前,许多国民体质监测站点设在体育场馆内,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开展运动促进健康工作,有利于让这些监测站点更好发挥作用,提高场馆利用率。


实现健身运动“主动、前端的健康干预”,既需要形成“人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更需要科学健身理念和知识的普及。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山东省日照市组织全市体育场馆的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利用体育场馆开展健身视频线上教学,带动群众坚持锻炼。


一波波健身热潮,是推广健身文化的良好契机。“可以更好发挥自媒体、优秀运动员的带动作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健身文化,在线上开展健身教学,吸引更多人主动参与进来。”陈元欣说。


针对《意见》提出的“强化全民健身激励”,王兵建议现有的激励方式可以进一步创新:“加强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方的奖励,尤其对于直接服务群众健身的协会、俱乐部等,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给予更多项目、资金支持。多措并举,让全民健身覆盖全民、服务全民。”


本文转载自人民日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多措并举,优化全民健身资源配置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