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后冬奥”(4):用好冬奥遗产 推动高质量发展

北京冬奥会场馆在赛后向社会开放,满足大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冰雪运动需求,是冬奥遗产助力全民健身的重要途径。

2022-04-19 14: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记者/刘峣 0 35665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胜利举办,将“双奥之城”的荣耀载入史册,也为中国和世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北京冬奥遗产成果丰硕——“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开启冰雪运动新时代;“冰丝带”“雪飞天”“雪游龙”“雪如意”等冬奥场馆成为造福人民的优质资产;冬奥牵引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成功办奥和区域发展双丰收;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如何管理好、运用好北京冬奥遗产?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既有场馆设施等物质遗产,也有文化和人才遗产,这些都是宝贵财富,要充分运用好,让其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能,实现冬奥遗产利用效益最大化。


推广普及冰雪运动


成功筹办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极大激发了中国亿万人民的体育热情,“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实现,开启了中国乃至全球冰雪运动新时代。用好冬奥遗产,重在推广普及冰雪运动,推动全民健身走向纵深。


“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为3.46亿人,居民参与率达24.56%;全国已有654块标准冰场、803个滑雪场,较2015年增幅达317%和41%。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是北京冬奥会中国最大的贡献。“哪怕这3亿人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决定成为专业的冰雪运动从业者,未来全球冰雪运动也会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格局”。


数据显示,仅在北京,冰雪场地的数量已由冬奥会申办前的42座冰场、44块冰面、22处雪场,发展为82座冰场、97块冰面、32处雪场;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和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均达到200所,中小学生上冰、上雪已达约210万人次。


北京冬奥会场馆在赛后向社会开放,满足大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冰雪运动需求,是冬奥遗产助力全民健身的重要途径。据了解,北京冬奥会竞赛场馆将陆续对公众开放,为大众参与冰雪运动提供硬件和技术支撑。


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杨奇勇说,位于“冰立方”南广场地下空间的群众冰上健身和普及冰壶运动的冰上运动中心将面向社会营业,满足冰雪爱好者的运动需求,场馆预计未来每年可接待冰上运动爱好者超10万人次,并将成为向青少年推广冰上运动的重要载体。


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表示,北京冬奥会带动中国冰雪产业和冰雪运动的发展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一个长期规划。“各项支持冰雪运动发展的政策,不会随着冬奥会的结束而停止,而是会越来越好。”


描绘区域发展新画卷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不仅在于赛事的成功,更在于通过申办、筹办,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积极影响。用好冬奥遗产,关键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


近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行了建设者及家属开放日。目前,这一历时5年建成的冬奥场馆正在筹备开业,计划在“五一”前向公众开放。作为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冰上场馆,“冰丝带”创造了诸多“第一”——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索网结构体育场馆;冬奥历史上首次实现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应用;冬奥会赛时13次刷新奥运纪录和世界纪录,创造平原冰场新突破……


北京冬奥会期间,节能减排、充满智慧的冬奥场馆,展现了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心;诸多先进技术和“黑科技”在赛场内外的应用,展现了中国创新发展的巨大潜力。


中国还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让区域交通更加便捷,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产业联动更加紧密,公共服务更加均衡。一幅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画卷,打通了区域发展的经脉。


在北京冬奥会的带动下,京张高铁通车运营、京礼高速全线通车,构建起“一小时经济圈”。一批综合性交通枢纽的建成,让京张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为区域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内生动力。


在延庆赛区,赛区建设运营方北控集团正加快赛后转换,改造后的高山滑雪中心、雪车雪橇中心等场馆很快将对公众开放。北京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罗进说,冬奥遗产的利用除了贡献于全民健身之外,集团也会通过赛后运营,为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作出贡献。


借助冬奥契机,京张两地正大力推动体育产业、文化休闲、冰雪旅游融合发展。据了解,两地将协同编制《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张家口)建设规划》,举办2022年京张全季体育旅游嘉年华。这条以冬奥场馆所在区县为核心区域的体育文化旅游带,将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力。


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竞技体育是实力的比拼,更是精神的彰显、文化的浸润、文明的交融。用好冬奥遗产,要推动社会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我看不清世界,但我想让世界看到我。”北京冬残奥会上,中国运动员王跃在比赛后的动情表达让人感动。近年来,中国以北京冬残奥会筹办为契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正是国家实力的提升、残疾人状况的改善,才使越来越多像我这样的残疾人有条件参与冰雪运动,才使我们残疾人运动员有机会、有底气在国际赛场上实现梦想。”中国冬残奥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队运动员杨洪琼说。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中华文化和冰雪元素交相辉映,体现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运动之美。传承冬奥遗产,也要充分挖掘利用北京冬奥文化资源,坚定文化自信,更加自信从容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北京冬奥会期间,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赢得了海内外众多粉丝的喜爱,充满中国元素的场馆惊艳了世界,冬奥村里的中华美食让各国运动员流连忘返。中国运动员谷爱凌说,北京冬奥会让世界更团结、更开放,让运动员体验了美好和难忘的赛事,希望能够让世界看到更多的中国文化。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一场和平友谊的盛会、一场团结合作的盛会、一场鼓舞世界的盛会。中国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强音,向世界发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热情呼唤。


“在‘有形遗产’之外,北京冬奥会带来的精神、文化等‘无形遗产’,也将对中国冰雪运动的未来发展起到助推作用。这些遗产是全世界共享的,它从中国传递给世界,又在世界各地传递给了下一代。”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严家蓉说。


本文转载自人民日报海外版,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用好冬奥遗产 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后冬奥”④)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