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准入有新规,专家称小作坊模式将被淘汰

近几年,体育培训市场面临着培训机构和教练无资质、场地和培训内容不规范、经营不善后“跑路”等问题,尤其是“双减”政策出台后,这些问题更加突出。

2022-04-09 14:00 来源:新京报 记者/王继松 0 18098


3月31日,为进一步推进准入审查工作落实,北京市体育局印发《关于做好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准入审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拟在北京登记注册、从事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服务的市场主体准入审查有了明确要求。


门槛——培训教学场地不少于100平方米


《通知》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内容体系,包括指引、表单、制度模板等,有很强的工作推进力度,同时也有比较鲜明的分级分类管理的工作思路。


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创始人张庆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知》的印发,标志着北京市体育工作在‘放管服’方面的全新实践,采用市场准入机制,与属地管理相结合,加强市场规范与行业管理。”


《通知》要求,校外培训机构应配备运营管理人员、执教人员、教研及教管人员等,线下培训机构还应配备场地维护人员、安全管理人员。专职体育执教、教研人员原则上不低于机构从业人员总数的50%。另外,开展培训教学的场地面积应不少于100平方米。


这些硬性条件的变化,对于规模较小的民非组织来说,可能会有压力,而规模较大的体育培训企业原本的经营模式可能已符合新的要求,在这方面的影响不大。在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看来,《通知》的落地在短期内对于一些体育培训机构来说会带来一些影响,但对于合格的体育培训机构又是利好。


前北京国安队队长、周宁运动空间创始人周宁认为,对校外体育培训机构进行准入审查是利好消息。“通过这样的整改,能屏蔽很多不懂体育、不专心做体育的从业者和机构,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体育是什么,教育是什么,体育教育是什么。”他说。


聚焦——新规有利于净化市场环境


近几年,体育培训市场面临着培训机构和教练无资质、场地和培训内容不规范、经营不善后“跑路”等问题,尤其是“双减”政策出台后,这些问题更加突出。


在周宁看来,有些体育培训在短时间内确实能起到一些效果,家长看到效果了也愿意继续买单。但长远来看,一旦出现问题的话,被推上风口浪尖的还是整个体育培训行业,并不是某一个培训机构。从体育培训行业良性发展的角度来说,这些“乱象”确实需要监管部门制定有效的举措进行整治。


《通知》在场地、人员资质、教学内容等方面有硬性指标。同时,考虑到消费安全这一底线问题,《通知》要求建立培训预收费专用账户,按规定加强预收资金管理。这些要求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校外培训机构准入的“门槛”。


张庆认为:“一些过往小规模的、作坊式的体育培训模式(例如公园里的培训课程、应试类课程等)将被淘汰,有利于净化市场环境,发挥‘筛子’的功能。”


当不符合准入条件的培训机构被挡在门外,逐渐被市场淘汰后,也拨开了市场的一些假象,让消费者(特别是家长群体)有更加信息对称、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


“《通知》的落地有助于改变过去‘劣币驱逐良币’的不正常现象,让市场的发展更为规范。”王裕雄认为,更为积极的一方面是,这将鼓励更多的要素和资源进入到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


应对——体育培训机构要练“内功”


“如今,体育培训项目越来越多样,体育项目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在《通知》落地实施的过程中,有些要求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不完善的地方或者不适合一刀切的情况,届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继续完善相关规定。”王裕雄进一步表示,新政策的变化对体育培训机构而言,可能存在一个学习的过程,要学习如何更好地开拓所在商圈的市场潜力,提升自身的市场渗透率,同时也要学习如何拓展市场价值空间,例如对忠诚客户的深度市场价值开发。


在张庆看来,尽管准入条件会给体育培训机构带来变化,但在市场规范成为必然的趋势下,体育培训机构的从业者们应该更加积极地拥抱这些新政策。


因为“双减”以及体育的中考分数占比提升等趋势,体育培训市场将呈现供需两旺态势,竞争也更加激烈,这要求很多培训机构必须狠抓“内功”。对此,张庆建议:“体育培训机构要将标准作为突破口,从企业标准到团体标准,乃至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形成更强大的内生竞争力。”


本文转载自新京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准入有新规,专家称小作坊模式将被淘汰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