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开启“无人经济”?

从运动员居住的奥运村到竞赛场馆,服务机器人无处不在。

2022-02-06 10:00 来源:钛媒体 文/韩敬娴 0 32526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空灵、浪漫、现代、科技”,科技创新成果的综合运用让其显得如此与众不同,不仅全程使用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还开拓性地综合运用人工智能、5G、AR、裸眼3D和云等多种科技成果。


除了开幕式科技感十足,“科技冬奥”也是本届北京冬奥的主要特色。在2月2日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首日,“机器人水下传递冬奥火炬”的消息引发了大家的热议。这是奥运历史上第一次机器人间的水下火炬传递。


从外观上看很像一颗冰壶。它手持燃烧着的火炬,沿冰壶赛道旋转滑入冰洞口。与此同时,水下机器人也做好了准备,它的机械臂紧紧握住火炬,不断向水陆两栖机器人靠近,并在 10 秒钟内准确接过火种,完成了传递。


与此同时, 引导机器人、递送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炒菜机器人、送餐机器人、巡逻机器人、收银机器人......从运动员居住的奥运村到竞赛场馆,服务机器人无处不在。


机器人助力冬奥防疫


加拿大广播公司(CBC)体育频道曾发布了一则视频,视频中一台机器人在工作时发现和它打招呼的外国人没有戴口罩。于是,立刻停下“脚步”,发出了“佩戴口罩”的提醒。拍摄者表示谢谢后,机器人随即离开。


视频中的机器人正是北京冬奥会的巡检机器人,集公共空间巡控、口罩检测预警、热红外测温、手部消毒等功能集于一身,安全、防疫两不误。在巡逻时,它可以发现方圆5米内未佩戴口罩的人员,并发出佩戴口罩的提醒。头顶还配有无接触式手部消毒设备,通过头顶消毒设备的红外感应设备,自动喷出消毒液。


事实上,这只是机器人助力北京冬奥防疫工作的冰山一角。


与往届冬奥会不同的是,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场竞技赛事,还要面临疫情防控的重大考验。因此使用机器人来减少人员接触,为人流量大、人员复杂的北京冬奥形成一道疫情防护网就成了一项重要工作。


在各大场馆及冬奥村入口,参会人员无需摘掉口罩,一秒即可实现身份识别、智能测温、健康宝、国家健康码、核酸检测、疫苗接种、公安联网、电子登记8个查验环节,并且温差可以控制在0.2℃以内。


进到场馆区内,在观众区、媒体工作区、工作人员区、运动员区、比赛大厅等各个大面积公共区域都有机器人负责清扫消毒工作。


这类雾化消毒机器人的底盘装有视觉传感器和激光雷达,扫描识别前方路况,避开障碍物。雾化消毒机器人一次能装16升消毒水,通过头顶上的四向喷头喷洒药剂,单台机器人消毒面积最多可覆盖1000平方米以上,单次续航可以达到4-5小时。


相比传统的人工消毒方式,机器人可按事先设置好的任务开展消杀作业,而且工作人员可远程操控暂停,可以避免人员在作业过程中被感染和遭受化学消毒剂伤害的风险。由此来看,机器人无论是在消毒效果、消毒效率上,还是安全性上,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真无人的机器人餐厅


除了助力防疫,机器人在本届冬奥会上还在充当“志愿者”、“服务员”、“厨师”等。


冬奥村作为北京冬奥会最大的非竞赛场馆,也是提供服务保障时间最长的场馆之一,冬奥村内也配置了不同类型的机器人。比如位于广场区、赛时承担各代表团注册、安检第一站的代表团接待中心设置了接待机器人,提供志愿者引导、标识引导等工作,可以引导运动员来到行李寄存区或者带领运动员来到验证点,运动员在验证无误后即可办理入住。


这类接待机器人具备室内定位、路径规划、行人及路障避障、感知电梯拥挤程度等多种功能。通过头部前方1200像素摄像头进行人体检测,在最远距离10米范围内识别到用户时,触发播报招揽语主动问候。当用户走进,人机距离1.5米时,机器人被唤醒,可以进行人机交互。


当然,这还不是北京冬奥会机器人最集中的地方,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餐厅才是机器人最集中的地方,且在冬奥会开幕前就成了“网红”。


据了解,地下一层的主媒体餐厅占地2500平方米,其中自动酒吧区占地412平方米,中餐云轨区646平方米,媒体就餐区1522平方米,总面积5360平方米。


整个北京冬奥会厨房空无一人,厨师和服务人员均是机器人。据了解,智慧餐厅内配备了120台制餐机器人,餐厅内智能化、自动化的餐饮设备可24小时不间断运行,确保点餐、备餐、上菜全过程自动化,可同时为数千人服务。


其中,点餐时只需要手机扫码即可。除了菜单上的正宗中国菜,机器人厨师还可以制作汉堡、披萨、鸡尾酒和其它类型的菜肴。所有机器人都在透明玻璃后面,所以每个人都可以看到烹饪过程。


菜品制作完成后,由机器接应,通过计算出的最优路径,经由餐厅顶部的一条条透明的玻璃轨道,将菜品运送到餐桌,一般送餐需要2-4分钟不等。当机器人移到所需的餐桌上方时,一盘盛着食物的托盘就会随着下放的缆绳 “从天而降”。


此外,餐厅内还设置了咖啡机器人。只要按下启动键,机器人就可以开始取豆、称重、取水、上水、冲泡,4分钟就能做出一杯“手冲咖啡”。


咖啡机器人之外,智能调酒机器人也可以像人类调酒师一样完成复杂的调配,同时进行智能摇酒动作,只需3-5分钟便可制作出一杯“高颜值”的鸡尾酒。


可以说,北京冬奥会媒体餐厅是奥运史上最智能、最聪明的餐厅,炒菜、上菜全程机器人,各个环节全部实现智能化,不仅好吃、高效而且干净卫生。


机器人无处不在


物流配送也是北京冬奥期间另一项重要工作。在疫情常态化的大背景下,通过配置物流机器人,实现物品运送更加高效,同时减少人员接触。


在冬奥会场馆闭环内外两层铁马之间4米的缓冲区,智能物流机器人承担起运送大件物品的工作。据了解,智能物流机器人承重能力在30-300kg,可以自由移动、自主避障、自动回充,还可以智能规划路径。处在洁净区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配置的智能终端,呼叫物流机器人前往自己的所在地。


车辆到达洁净区与缓冲区边界后,工作人员只需将物品放在物流机器人上,物流机器人就会将它们运送到卸货站。当机器人到达时,会通过短信通知取货人,取货人通过验证码取货。交付后,机器人将返回其扩展坞进行消毒和充电。 


场馆内还配备了非接触式智能配送柜,立在闭环内与闭环外的分隔线上,通过“双面柜”的设计实现存件、取件的双向操作,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物品配送问题。


在媒体中心,配备了无接触式传递机器人,既可以减少媒体人员流动,又可以确保将媒体所有需要的信息资料送达到各个媒体区域。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官方接待饭店”之一的首钢园香格里拉酒店,同样可以看到机器人穿梭送物的身影。这样,酒店配送既可以保障24小时提供服务,还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交叉接触。


另外,在云顶滑雪公园还配置了具备AI监测功能的“智能哨兵机器人”,以多光谱传感器为核心,可以在夜晚、恶劣天气等复杂环境下,具有目标识别、多目标跟踪、异物检测、道口警示等功能,实现全天候监控,有效降低各类潜在风险造成的损失,提升冬奥会滑雪场安全防范等级。


结语


在北京冬奥会之前,在技术和市场不断发展、升级的利好之下,服务机器人已经在走进各行各业,从不同方面为消费者服务。服务机器人的产品类型也从单一的扫地机器人、陪护机器人、教育机器人,拓展到高端手术机器人、商业清洁机器人、配送机器人等,产品类型愈加丰富。


根据IFR和中国电子学会数据,2016-2020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增长CAGR约为21.8%,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约为125.2亿美元,2022年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工业机器人,至2023年将突破200亿美元。


而冬奥会期间,机器人在物资配送、巡检接待、防疫检测等场景中的应用,势必会将机器人的应用再次推到风口之上。


本文转载自钛媒体,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冬奥会开启“无人经济”?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