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实现5万亿元规模,还需走好哪几步?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建成体育强国。体育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2022-02-01 10: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王雪莉 0 52363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建成体育强国。体育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推动供需两端双向增长

  

2019年出台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21年8月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的目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已经达到近2.74万亿元(实际规模为2.7372万亿)。从2.74万亿到5万亿,增量空间来自哪里?这要求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增长,但核心还在于促进体育消费。

  

早些年我们在体育产业发展中,注重供给侧的改革,尤其是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但如果人民群众对于体育消费的需求没有被激发出来,供给侧的发展结果也是不均衡的。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公布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名单,“十四五”期间,还将有10个城市成为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这就能看出促进体育消费的重要性。各试点城市再根据各自的情况,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当地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江苏等部分省份也开始定期公布体育消费数据。

  

我们看到,在疫情的影响下,很多消费需求是被抑制的,但人们在体育健身和健康消费方面展现出了较高的消费欲望。这意味着需求端的复苏是有条件的,很多城市相继采用了一些办法来带动消费,包括发放体育消费券、举办体育嘉年华等方式。

  

另一方面,供给侧也要提供更丰富多样的产品。在全球的体育产业当中,体育竞赛表演业的位置非常重要。但在我国的体育产业统计公报中,竞赛表演业不像西方那样处于龙头地位,原因在于我们的职业赛事相对较少。从供给的角度,“十四五”时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要对职业联赛进行探索,从顶层设计上对职业赛事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这些年国内职业赛事发展得磕磕绊绊,除了疫情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外,原因也在于相关方面对职业赛事和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比较一致的共识。当行业环境和规则总是处于变化的时候,职业赛事也很难明晰发展路径。因为优秀的职业赛事是重要的体育IP,它具有极高的价值,但前提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培育IP,目前国内的职业赛事IP还有待进一步成熟。

  

有些项目受制于原有的基础,还不具备进行职业化的环境,所以还没有职业比赛。例如网球,“四大满贯”大家都已耳熟能详,该项目的职业化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已经非常成熟。但是按照“职业化”的一般定义,我国职业网球运动员的数量还较为有限,如年轻的吴易炳等几位运动员,基数很小,所以还很难形成自己的职业赛事。

  

而足球和篮球是两项非常受关注也是非常有群众基础的运动,中国的篮球人口基数大。CBA有自己的粉丝群体,各个队有自己的支持者。这几年虽然受疫情影响赛制发生了改变,也经历了一些困难,但基本上维持住了CBA联赛的商业价值以及关注度。

  

从某一项运动的产业规模来说,足球是全世界产业价值最高的单项运动,因为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极其发达的职业足球体系。但足球产业在我国体育产业中规模不是最大的,因为我国的职业足球体系还不够完整,还需要更明晰的顶层设计和实施。

  

冰雪产业也是近些年受到关注较多的产业,北京冬奥会极大提升了冰雪运动的关注度。根据《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到2025年,中国冰雪产业总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如果把5万亿元拆分,冰雪产业就占了1/5。冰雪产业的高产值,使其在中国体育产业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冰雪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结构均衡,其中制造业比例比很多运动项目产值更大、技术含量更高,涉及许多大型装备和机械制造。冰雪产业能带动更丰富的业态融合,包括更高端的教育培训、可囊括家庭需求的度假旅游,以及形式更为多样的竞赛表演。以冰雪运动为龙头,冰雪产业能延伸出更长、更宽泛的产业链。

  

从供给端的角度,还有一个对5万亿元目标有很大影响的因素,就是要改变原有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问题。这几年非常强调利用好城市的“金边银角”,利用好城市更新改造中的空间,比如厂房空间、办公空间,甚至商业空间的改造,形成各种各样的体育服务综合体、发展“15分钟健身圈”,让身边有更好的体育设施。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新建或改扩建1000个左右的体育公园。这类体育公园规划布局强调要按人口规模科学布局,新建城区优先布局,合理利用低效用地等。这些从体育空间的使用效率上发力的举措,再加上体育消费需求潜力,5万亿元的目标是可期的。

  

加快实现政策红利转变为市场红利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体育产业领域的政策和改革文件。加快政策红利转变为市场红利,需要打通一些关键环节。

  

首先是要培育足够的市场主体。在政策红利下,这两年能明显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参与到体育产业当中来。但总体上体育产业的市场主体还是“小分散”,较少有行业龙头企业。从政策红利到市场红利,没有市场主体是做不出来的,因此还需要培育更多有很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其次,相比于文化产业来说,体育产业在资本市场层面上没有明确的利好。如果观察文化产业,会发现资本市场对文化产业有各种具体的利好,包括上市条件等方面也有明确规范和指导,但是体育产业还没有。这就使得两件事变得很难:一是体育产业中的市场主体要靠自我滚动、自我筹集资源来发展;二是体育产业的投资人,在投资相关标的时,缺乏资本市场的出口。体育产业的投资逻辑有特殊的地方,而且还没有得到资本市场的普遍认同。因此,虽然各地出台的政策都对体育产业政策提供了许多优惠,但还需要强化细节的落实。

  

第三是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对于最终消费者的研究不够深入。

  

以路跑赛事为例,我们可以理解赛事机构会更多关注举办地政府的诉求,但其实也同样需要关注跑者(也是消费者)以及其陪同亲友的诉求和体验。因此,如何优化赛事体验、增强赛事品牌和特色,需要赛事机构进行更精细的策划和规划,才能真正形成差异化,真正做好跑者服务,也才能真正满足举办地政府诉求。

  

此外,体育产业发展在人才方面还存在不足。相关专业培养的人才,比如体育院校的体育经济、体育营销、体育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其中很多人也并不进入体育行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整个行业的人才基础比较薄弱。这个问题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去解决。

  

体育产业升级要从技术和消费端发力

  

最近几年本土运动品牌掀起一阵国潮风。说明本土体育服装供应商、生产商、品牌商,在服装的技术水准、制造工艺等方面已经越来越强。一些本土的装备供应商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已经走到了前面。在专业竞技运动器材类装备方面,例如山东泰山集团,已经是奥运会众多体育项目器材的供应商。要知道进入奥运会的供应商目录是非常难的,说明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已经经历了多届奥运会的考验。

  

下一步体育产业升级,还要从两方面发力。一是技术升级,目前在装备研发或者科技应用方面,我们在数字化、智能化上是排在在世界第一梯队的。全球新冠疫情进一步促进了数字化的发展,线上运动方式促使很多服务和装备企业,都在开发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并且基于大数据去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二是消费觉醒。要把国人对体育消费的意识激发出来,并使其产生体育消费行为。体育运动是一个高端需求,它不是人的基础需求,体育要和其他的需求竞争时间。例如,同样的空闲时间,人们是选择去看电影,还是去逛街,还是去跑5公里,这些行为是互相竞争的关系。因此,不仅要激发国人的体育需求,还要同时使得这种需求可持续,让越来越多的人先成为体育的爱好者、参与者、观赏者,然后才可能是体育的消费者,这才是体育产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础。

  

最后还要面向青少年提供更好的产品。如果一位青少年能熟练掌握1到2项运动项目技能,那么他就更可能成为一个终身体育消费者。因此青少年体育的发展,不仅有利于青少年的全面成长和发展,也为体育产业培育了潜在的消费者。

  

总之,让运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体育锻炼人人可为、人人爱为。参与运动的人口比例越高,我们的体育产业就越有未来的增长空间。


本文转载自21世纪经济报道,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体育产业实现5万亿元规模,还需走好哪几步?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