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体育产业这几个领域逆风飞扬

中国体育产业已经从传统的体育制造用品业为主的模式,转向构建体育制造、体育服务、体育消费多元结构的产业模式。

2022-01-10 10:00 来源:江苏体研院 0 55867


在中国,2021年体育成为最为热门的社会性话题之一:一方面由于中国体育健儿在东京奥运会的出色表现,多项运动实现金牌突破的热烈情绪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例如教育“双减”政策靴子落地,《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发布等,体育再次被推向产业风口。


产业规模比肩重点第三产业,成国民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从产业规模看,依据2020年12月31日国家统计局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达29,483亿元,增加值为11,248亿元;从名义增长看,总产出相较2018年增长10.9%,增加值增长11.6%。


从2016年至2019年,我国体育产业保持高速增长,总规模增长已达万亿元,增幅达55.1%,占GDP比重从0.87%提升至1.14%,且4年间总产出增长率与增加值增长率从未低于10%,远高于同期GDP增速。


从产业增加值角度看,当前体育产业规模已然比肩重点第三产业规模:其占住宿与餐饮业比重达62%;已是信息、软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的三分之一;已达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近1/4。体育产业在当下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从产业结构看,体育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总规模为14,930亿元,增加值为7,615亿元,在体育产业中所占比重增加到67.7%,比2018年提高2.9个百分点。其中,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发展最快,保持了近年来的高位增长,增加值较2018年增加74.4%,达832亿元;体育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发展,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实现增加值212亿元,较2018年增加41.7%,占全部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达1.9%。


中国体育产业已经从传统的体育制造用品业为主的模式,转向构建体育制造、体育服务、体育消费多元结构的产业模式。无论是城市体育进程,还是体育营销的不断创新,背后的本质都是体育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与发展。未来,围绕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体育消费需求,体育与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加深,衍生出更多创新产品与业态。


2021年10月,《体育法(修订草案)》明确了国家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决心,意味着体育产业发展已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国体育正向着专业化、规范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未来在经济建设与城市发展等方面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支柱。


伴随着国务院《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出台与中国人均GDP迈入1万美元大关,体育产业发展已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正向着专业化、规范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体育消费逆势强劲增长,成为行业亮点


在政策红利叠加行业数字创新及大众体育消费升级等多方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中国体育产业呈现多板块、多运动项目、多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并已形成万亿级的市场增长空间。


在体育产业占比最大的体育服务业细分领域,体育消费市场蓬勃发展。依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在2019年的增加值为2562亿元,在体育产业所有细分领域中规模为第二大,占全部产业增加值比重22.8%。


依据央视财经频道的报道,2020年我国人均体育消费金额同比增长超过30%。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年)》中指出,2020年全国体育消费总规模达1.5万亿元。依据全国14.1亿人口计算,人均体育消费金额为1063.8元,占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5.02%。


目前全国不少省、市体育局都相继发布了年度“居民体育消费调查报告”,公布了各地体育消费专项数据。全国部分重点省市的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与其占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数据如下:


如上图所示,目前已披露相关统计数据的重点省市2020年人均体育消费金额均接近或者超过了2000元,远高于全国平均体育消费水平。


其中最高的是深圳市,依据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发布《2020年度深圳市居民体育消费报告》显示,深圳居民人均体育消费3175.35元,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的7.8%;而上海市的人均体育消费金额也直逼3000元,且上海市在其刚刚发布的《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体育消费规模进一步增长,人均体育消费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保持4%以上,提高体验性消费比例”,将体育消费纳入明确的产业规划目标。


与之相对应的,苏州与南京均提出2022年人均体育消费目标要达到3500元,合肥与昆明将2022年人均体育消费目标分别定1800元与2000元。


这一态势充分体现了国内体育消费市场的强劲增长势头,也反映了过往几年各地积极培育体育消费习惯的有效成果。但相较体育产业发展相对成熟的北美及欧洲地区,我国的体育消费市场仍有较大增长空间,2018年北美地区和欧洲地区人均体育消费分别为1345美元和528美元。


“双减”政策助推,体育教培成为行业新蓝海


继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加快推进体育教育改革步伐,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后,于2021年7月24日正式迎来了“双减”政策靴子的落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受此政策影响,体育教培作为教育培训产业当中非学科教育的典型,一时间成为市场与家长们关注的焦点,也是各产业机构重点布局与转型的首选赛道。巧合的是,就在“双减公文”流出当天,历经磨难、百转千回的东京奥运会拉开帷幕,更为巧合的是,为中国斩获首金的杨倩来自于清华大学,是一个体教融合的典型案例。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体育培训相关企业新增6.7万家,同比增长76.3%;2021年上半年新增4.8万家,同比增长108.7%。另据央视财经报道,自“双减”政策颁布以来,我国艺术与体育类培训相关企业新增了3.3万余家,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99%。此外,近期出台的多项政策都向体育教育培训行业释放出友好信号。8月3日,国务院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明确了到2025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这一目标,为正在熊熊燃烧的中国体育热潮再添一把柴。


从产业规模的角度看,2016年我国体育培训与教育产业为231亿元,2018年便跃升至1,425亿元,2019年达到1,525亿元。


总体来说,体育教培行业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了跨越式增长,目前教育“双减”政策落地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长远利好了体育教培行业前景,产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体育在中考中权重的增加和体育进高考的政策预期也会刺激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对体育运动的参与。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体培产业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所言,体育教培产业当前既存在监管主体缺位、管理有空白的情况,也存在多头管理、企业负担比较重的情况。作为整个体育行业的管理部门,国家体育总局在体育培训行业监管中的角色和定位尚不清晰。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的成立将会对体育培训行业的规范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体育、教育、工商等相关各方的监管权责仍然有待进一步明晰。


结语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要求中国体育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不断攀升,中国的体育企业和相关品牌需要向尖端突破。


此外,在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体育元素举足轻重。体育IP已是城市品牌全球化之路的首选路径。告别过去单纯引进赛事提升知名度的发展模式,如今城市正在以赛事为契机,优化公共体育设施布局结构,并加快现有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和体育赛事的整合,从而推动体育产业各版块联动,实现以赛事带动产业一体化的协同发展。


2021年恰逢“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发展目标下,体育产业已进入竞技赛事与产业化发展“双创新”的新增长周期。2022年,随着全运会的举办以及冬奥会的临近,加之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等重磅体育赛事的纷至沓来,全民体育氛围更是被推向高潮,中国体育产业呈现出无限活力的状态。未来3年中国将举办多项世界级的体育赛事,全球体育的目光都将聚焦在“中国时区”!


本文转载自江苏体研院,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2021中国体育行业年度答卷来了!这几个领域竟然逆风飞扬!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