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唐体育报告 | 中国体育赛事经营分析报告(上):赛事状况分析

在国家和各地明确的体育政策指导下,我国体育产业潜力将进一步激活,体育职业赛事体系将进一步完善,自主赛事IP也将更进一步发展。

2021-12-20 18:18 来源:禹唐体育 0 57272


禹唐体育注:

体育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近年来,中国体育产业长足发展,但体育消费巨大空间尚未得到充分释放,体育产业发展环境不够理想,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仍有一定距离。体育赛事作为体育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发展为一个产业,如何挖掘体育赛事深层经济价值,与城市旅游、文化、消费等紧密结合,如何改善我国体育赛事落地后劲不足的问题,这需要政府、赛事运营单位和企业共同思考。

 

随着体育产业日益蓬勃发展,体育赛事不仅只是指某个具体赛事本身,其早已和社会、经济与文化紧密融合。四年一次的奥运盛会,作为世界型最大的综合性赛事,已成为不同人种、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人群打破隔阂,共同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重要平台;拥有6支英超球队——阿森纳、切尔西、热刺、西汉姆、水晶宫和富勒姆的伦敦作为足球之城,足球所带来的除了最直接的吸引球迷前来观看球赛,为球赛本身消费,豪门俱乐部更是成为球迷心中圣地,吸引无数球迷前来“朝圣”,直接带动了城市旅游行业的发展;文化方面,足球已成为英国国家文化新时代的象征,勇气、力量与自豪是英国足球对骑士精神的继承。体育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深度融合,让人们看到了体育市场蕴藏着巨大经济价值,这也促使更多体育专业人士以及社会各行业人士加入到体育市场开发中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切入剖析体育赛事IP,将赛事IP深层价值有针对性地挖掘出来,并与其他不同行业产生联系,创造新的经济价值。体育营销随之应运而生。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体育赛事营销推广方式也变得更加多元和立体,从以往依托于纸媒和电视转播到现如今的借助网络平台直播,体育赛事与人们离得更近了。与此同时,从到赛场亲身感受比赛氛围到如今的足不出户触手可及,人们对于体育赛事的关注和参与方式也在发生改变,这同样对体育营销手段发出新的信号。体育营销在不断满足消费者对于体育赛事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自身发展水平也在不断进步。赞助商也从以前的单纯满足于品牌曝光,逐步将体育活动中体现的体育文化融入到企业产品中去,实现体育文化、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三者的融合,从而引起消费者与企业的共鸣。

 

体育营销手段的不断自我升级与迭代更新,直接促进体育市场的繁荣发展。据咨询公司The Business的研究显示,2020年全球体育市场价值接近3883亿美元,自2015年以来以3.4%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增长。体育市场从2019年的4588亿美元下降到2020年的3883亿美元,增长率为-15.4%。这一下降主要是由于新冠疫情各国实行的封锁和社交距离规定等遏制疫情措施而导致各国经济放缓。体育市场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5999亿美元,到2030年将达到8260亿美元。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20世纪末世界上已经形成了美国、欧盟、日本三大体育产业市场。二十世纪末,这三大体育产业市场占全球体育用品销售量的73.8%,其中美国占35.6%、欧共体占21.6%、日本占16.6 %。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体育产业可以占到GDP的3%-7%,2018年体育产业年产值超6000亿美元。宾州州立大学体育商业研究中心研究分析得出,美国体育产业产值是汽车工业的两倍和电影产业的七倍,是全国第七大支柱产业。2010年NFL年收入大概是 85亿美元;而到了2016年,已经达到了130亿美元(超过同期北美票房的115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该数字可以达到 250亿美元。美国仅NFL橄榄球、MLB棒球、NBA篮球、NHL冰球四个联盟的总产值,几乎等于中国体育总产值的1/2或者1/3。欧洲方面,欧洲是全球体育产业最发达地区之一。以欧洲足坛五大联赛为代表的职业联赛体系成熟,全民运动深入人心,体育消费水平高居世界前列。据欧盟2018年发布的数据,各成员国体育产业年总产值达2797亿欧元,占欧盟国内生产总值的2.12%。体育产业跻身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前十,体育旅游成为欧洲体育消费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日本方面,体育总值2014年为7.2万亿日元,2015年为7.4万亿日元,2016年为7.6万亿日元。占整体GDP的比率约为1.4%。按照营收来算,日本棒球联赛是世界排名第11的体育联赛,亚洲排名第一的职业体育联赛,高于我国的中超和CBA。总体来看,体育赛事在体育产业中起到了发动机作用。

 


与体育产业成熟的国外市场相比,我国体育产业仍与之有一定距离。由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经核算,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29483亿元,增加值为11248亿元。2015—2019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从1.71万亿元跃升至2.9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4.6%。但是随着我国近年来不断颁布的政策来看,我国体育产业正朝着良好势头大步迈进。

 

2021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支持各地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培育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联合打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促进区域间全民健身协同发展。2021年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竞赛表演产业要加快构建自主品牌体育赛事活动体系,打造10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竞赛表演品牌。支持引进并培育100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体育精品赛事。重点培育10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名城。

 

随着国家体育政策的出台,各省体育局也相继颁布各地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北京市计划到2025年,打造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体育消费城市;天津市推动打造排球特色城市;河南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发挥少林武术、太极拳等资源优势;东三省大力发展冰雪产业;西南地区则大力发展山地特色运动等。

 

在国家和各地明确的体育政策指导下,我国体育产业潜力将进一步激活,体育职业赛事体系将进一步完善,自主赛事IP也将更进一步发展。打造当地精品自主赛事IP,对政府以及赛事运营公司来说,这是依托政策支持,发挥当地自然资源、文化底蕴等优势,带动经济发展的良好时机。


我国赛事现状


国际级赛事和地区级赛事仍是重点

 


根据对各省体育十四五规划中重点赛事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发现国际级赛事占比最多,为43%。近年来,随着中国体育在国际体育产业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与国际体育赛事的沟通与融合也在不断深入。冬奥会、亚运会、网球WTA年终总决赛、世界羽联世界巡回赛总决赛等均在中国举办,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中国体育市场发展不容小觑。除了国际顶级知名体育赛事IP落地中国,我国各地体育赛事规划中,半数以上赛事为自主IP赛事,这也说明了我国正在朝体育赛事IP自主开发的道路大步迈进。目前,由于全民健身热潮兴起,体育赛事自主IP中,参与门槛较低、大众普及度较高的赛事占比最多。这对于希望以有限预算换取较大曝光量的赞助商来说,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赛事种类多样化

 


随着21世纪初中国体育产业开始与资本市场对接,以往三大球垄断的局面被打破,体育赛事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马拉松、自行车等运动方式开始在中国快速普及和发展,其在体育赛事占比中已远超传统的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等项目。以往关注度低的运动,例如极限运动以及水上运动等,赛事数量上现已处于领先状态。此外,随着“大力发展冰雪运动”政策的出台,各地也开始注重冰雪运动的开展,例如黑龙江省在省十四五体育规划中直接提出“突出冰雪产业特色,打造龙江冰雪产业金字招牌”。

 

体育赛事正朝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向发展,各地政府同赛事运营公司也将目光从传统赛事项目更多转向其他项目。与此同时,赞助商也应转变以往体育赞助战略,开始着眼于新兴且发展势头迅猛的项目,与更多种类体育赛事对接。


部分省份重点赛事

 


竞技赛事分析

   

           禹唐体育2016年登录NBA俱乐部赛场


竞技体育赛事是指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个人或群体)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的基础上,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体育竞赛活动。

 

根据竞技赛事与举办城市合约周期,可以分为三种:①永久落户,例如ATP1000大师赛永久落户上海;②依据赛事周期更换举办地,例如2018-2021世界羽联世界羽毛球总决赛落户在广州举办;③每年更换举办地,例如2022年杭州举办亚运会。永久落户的赛事对于举办城市来说,起到了地标作用。当地政府和赛事运营公司可以将当地文化融入到赛事中去,一方面,用心办好赛事,可以吸引更多顶尖运动员参与赛事,使赛事级别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赛事级别越高,城市形象也随之提升。对于赞助商来说,赛事主办方不变,利于长期赛事赞助合作;此外,该类赛事一般等级较高,赛事权益回报体系比较完善,适合赞助。每年更换举办地的赛事与依据赛事周期更换举办地的赛事相比,举办地更换频繁,对于举办地来说往往是政府出钱培育和提升城市形象。对于赞助商来说,赛事主办方更换频繁,长期赛事合作相对来说比较困难。

 

群众参与性赛事分析

        

       斯巴达勇士赛是国内引进国外群众性赛事的杰出代表


群众体育赛事是以普通大众为主要参与对象,以满足大众体育需求,促进群众身心健康发展为参与目的,以公共体育场馆或设施为载体,受一定竞赛规则、文化习俗及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影响的具有较强娱乐性的体育竞赛活动。

 

群众参与性赛事可以根据地区适用性分为全国适用型赛事和地方适用型赛事。全国适用型赛事,例如城市马拉松。城市马拉松是由某个城市集全市资源并突出本城优势资源举行的马拉松赛事,是一个单项体育赛事,是一个融合了专业与业余的全民参与的赛事。由于马拉松项目的特殊性,其比赛场地不是在场馆里,也不是在限定的场地内,而是以城市为“赛场”,因此马拉松的举办没有限制。不过也正因为马拉松既不需要专业场地,也不需要专业设备,近年来已经出现扎堆式井喷状态。马拉松比赛的盲目举办,很难突出举办地特色,并且配套措施跟不上,赛事体验感低,对于当地宣传作用不大。中国最好的马拉松赛事,北马、上马、厦马、广马,与世界马拉松六大满贯相比,差距仍很大。马拉松比赛如何突出特色,如何完善配套服务,急需政府和赛事运营公司思考。地方实用型赛事,例如西南地区以山地特色为主打的省份:西藏主打中国登山大会、跨喜马拉雅国际自行车极限赛;贵州主打贵州安龙县全国攀岩锦标赛、牂牁江国际滑翔伞邀请赛;云南主打七彩云南格兰芬多国际自行车节。特色赛事一方面借助赛事很好宣传了当地文化,另一方面使体育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的进行。对于政府和赛事运营公司,应该考虑如何选择赛事,如何运营赛事,如何将马拉松这类全国适用型赛事做出本地特色,如何结合本地特色创立自主赛事IP,使之成为本地代表性赛事,做到像提起红土地就想到法网。对于赞助商来说,赞助特色赛事,将品牌文化与赛事特色相融合,宣传效果比赞助基本无特色的马拉松赛事要好很多。


疫情常态化下我国赛事发展趋势


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中国政府迅速实施了行之有效的社会管理政策遏制疫情蔓延。各地启动重大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全民实行居家防疫。随着2020年4月8日武汉解封,即使国内疫情有所缓解,各地仍限制举办大型聚集活动,尤其因为疫情反复,原定体育赛事和相关活动往往被宣布延期或取消,体育产业受到了极大冲击。

 

2020年1月,体育总局作出“暂停四月份之前的所有体育赛事活动”的指示,共取消20场和延期100场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教育部要求暂停恢复学校体育单项赛事、综合性运动会等大型体育活动和聚集性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受疫情影响我国超36项体育赛事面临取消或延期,其中不乏多项奥运会预选赛事。后续恢复的赛事也被要求“无观众入场”或观众必须佩戴口罩并保持座位间隔的方式完成,完赛质量和赛事收入大打折扣。

 

大型体育赛事背后都形成了完整体育产业链,包括体育赛事、体育培训、体育健身、场馆经营服务等。停赛会造成连锁反应并对相关上下游产业产生影响,如竞赛服务、表演服务、中介服务、经济服务等相关业务。特别是对赛事执行推广单位而言,前期在宣传、制作、设计等方面的花费已经支出,赛事的暂停或取消不但会造成这些刚性成本无法收回,而且还存在着赞助商权益回报无法履约而造成的违约赔偿风险。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疫情防控都将处于新常态化状态,不稳定因素将长期存在,体育行业及其市场主体仍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疫情背景下竞技体育赛事的发展


                 禹唐体育促成乐虎登陆斯杯赛场


目前,WTA、女排国家联赛总决赛、中国羽毛球巡回赛总决赛等国际赛事已落户中国。但是,由于这两年疫情的影响,2020年国际赛事基本取消或延期;2021年除了因为疫情而取消或延期的,世界女排联赛总决赛、苏迪曼杯等赛事则因为中国防疫政策而选择改为外国举办,但已确定下一届重回中国举办地。2022年对于中国来说是绝对的体育大年。开年便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9月10日至25日杭州即将举办亚运会,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和世乒赛团体赛都将在成都举办,广州也将举办世界羽联世界巡回赛总决赛。这些国际顶级赛事在中国的举办,既是对中国体育产业的重视,更是对中国体育产业未来发展的肯定。

 

疫情背景下群众参与性赛事的发展

  

      怡宝是赞助国内大众参与性赛事的企业代表


2020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超过1.86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2%,全民参与体育运动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指出主要目标之一:全民健身水平达到新高度。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人民群众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

 

由于疫情影响,大型竞技赛事制约性大,往往会因为疫情反复采取的防控措施而面临取消或延期问题,这对于赛事运营来说十分不利。政府和赛事运营公司会将目光更多转向受制约较小的全民参与赛事中去。并且,由于近年来发展势头好的马拉松赛等赛事参赛人数多等不利于疫情防控的因素,地方基层群众性赛事的举办能够很好地弥补赛事的空缺。“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全国社区运动会品牌赛事活动打造工程。开展“我要上全运”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鼓励各地广泛开展社区赛事活动,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全国社区运动会。鼓励城乡基层社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支持有条件的社会体育俱乐部承办社区体育赛事活动,引导社会力量承接社区体育赛事活动和培训项目。今年湖北·大众山水运动季“五个湖北”系列赛事在禹唐体育项目平台上线,包含自驾、滑雪、自行车、游泳、登山五个赛事,共计2万多人参赛,覆盖11座城市,线下覆盖200万人,全媒体传播预计覆盖3000万+消费人群。创新打造体旅结合,“全民健身”新出口,大众参与型赛事新模板。

 

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十四五”政策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积极投身体育运动中来。同时,受疫情大坏境的影响,各地民众纷纷开始转变观念将提高身体素质放在第一要位。各地也在不断开拓和吸引新的赛事入驻。目前来看,我国的体育赛事种类、数目、参与人数众多,但仍存在许多不小的问题。

 

总体来看,目前各类体育赛事普遍存在如下问题:1)国内引进国际赛事时,缺乏全球视野,不懂国际赛事规则,缺乏专业人才;2)没有考虑长期价值,尤其政府只着重考虑了社会效益,在经济效益上往往事与愿违;3)在引进赛事IP上,存在运营问题;4)赛事体系不完善、赛事定位不清晰;5) 有品牌的赛事不多、举办赛事数量不多、质量不高;6)赛事上的计划性、执行落地上与实际消费时间上有偏差。 


除以上共性问题以为,竞赛表演类赛事、群众参与类赛事还有以下具体问题。


竞赛表演类赛事


赛事的选择较为单一,小众运动赛事开展难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各省承接的赛事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足、篮、排三大球及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三小球比赛上。这是因为较其他赛事而言,三大球三小球的关注度更高,群众基础更为雄厚。地方政府不必担心关注度及影响力等问题。尽管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民众在体育运动中的消费开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相对于三大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等主流体育运动来说,一些小众运动因更具有观赏性和竞技性也开始逐步受到人们的喜爱。小众运动爱好者们因个性、喜好、风格都很相似,更容易形成圈内交流、运动忠诚度更高,更有利于品牌实现其商业价值。然而,目前来看地方政府在承办小众运动的热情并不高涨甚至较为萎靡。这是因为一方面小众运动与其他热门项目相比关注度较低,不能最大限度地为政府宣传城市文化,另一方面小众运动的招商能力相对薄弱,很难产生较大的经济价值。

 

首先,对于马术、马球、F1赛车等小众运动来说,其消费水平较高,普通体育爱好者难以承受如此高昂的训练费。倘若仅仅只是作为体验,用户粘度不高无法吸引真正的愿意为该赛事消费的爱好者。其次,如帆船、冲浪、高山滑雪等项目,因其对地理环境的诸多要求导致难以成为主流赛事。最后,如跳伞、溯溪等项目因为危险系数过大、上手难度大导致受众群体狭窄。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承认的是赛事发展一定程度上是要依靠体育明星来推动。当某位体育明星关注度激增时,其背后所处的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曝光量。然而,小众运动员相比于主流赛事的运动员更难以受到关注,不仅是因为小众赛事本身的关注不高、主流赛事占据了大多数数字化媒体的空间,还因为检索信息的成本过高使得一些初级爱好者浅尝则止。事实上,曝光度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决定了未来政府承办赛事的决心,也决定了未来企业是否会赞助该项赛事的选择。小众赛事的低曝光度使得相当大一部分企业因成本问题而选择望而却步。当政府不再扶持该项赛事的推广或者招商困难时,那么该项运动便很难得以发展。总体来说,国内的小众体育赛事活动招商能力薄弱可以视为小众赛事举办难的通病。

 

受疫情影响,赛事发展止步不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的疫情防控能力相对而言是较为突出的。然而优秀的防控能力离不开较为严格的防控措施。对于赛事而言,太过严苛的防疫措施有时候并不利于赛事的举办。目前来看,当出现疫情时,如若目标群体为国内运动员参与的竞赛表演类赛事,大部分赛事会待疫情好转择期举办。但需要承认的是,尽管大部分参与者会选择继续等待赛事的举办,但仍一小部分参与者可能会因为时间的不确定性而选择放弃比赛机会。对于竞赛表演类赛事来说,版权、票房、赞助和周边产品是赛事是否盈利的关键。同时,他们也是相辅相成的,赛事的规模直接影响了赞助商赞助规模的大小。因此,延期举办有时会成为赛事规模降级的导火索。对于许多大型赛事而言,当受疫情原因导致的延期问题出现时,一些赛事方忽略了对赛事情况的实时更新,更不用说拓展其他可能的赛事,如儿童赛、青少年赛等其他可以帮助地方政府留住热度的IP。

 

另一方面,如若赛事定位为全球性综合赛事,考虑到国外选手的时间以及国内防疫尺度问题,一些赛事便不得不面临易地等情况。例如,原计划5月23日在苏州举行的2021年苏迪曼杯羽毛球比赛本该是继2015年世乒赛、2016年汤尤杯之后,第三个落户苏州的国际A类赛事,但受疫情影响不得不改为9月26日在芬兰万塔举行。尽管之后苏州凭借出色的筹备能力重新获得了2023年苏迪曼杯羽毛球比赛的承办权,但未来的赛事能否如期举办、能否扩大甚至保持现有的受众群体一切都还是未知数。诚然,赛事易地导致了许多不可逆的损失,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破局之术。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易地也许会成为新的机遇。例如,利用充足的时间打造运动之城,依托该大型赛事积极宣传开展一系列能够推广该运动的群众参与类赛事。当民众的关注度上升时,该赛事重新回到当地,自然不用担心招商、宣传等问题。

 

(图为2020-2021年中国部分受疫情影响延期或易地举办的大型赛事)


无法融入当地文化


地方政府面对大多数竞赛表演类赛事产生的最大问题便是并不能通过一次比赛便能成功的宣传当地文化。当赛事仅仅只是在某地举办并不宣传文化,便失去了地方政府想要承办它的意义。目前来看,能够较好的融合当地文化的要数永久落户或落户周期性较长的竞赛表演类赛事。而尽管每年更换举办地的竞赛表演类赛事及商业赛也能起到对当地文化的宣传作用,但对运营商的要求较高。

 

群众参与类赛事


宣传能力较为薄弱


依据美国营销学专家杰罗姆·麦卡锡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4P理论,他将营销组合策略定义为:产品(promotion) 、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对于一场赛事而言,拥有较为新颖的想法、高质量的服务和相对有竞争力的价格定位自然能够吸引到其目标群体。然而,仅仅只是依靠地理、价格、产品等优势却远远不足以支撑一个赛事的发展。促销存在的意义是企业和社会组织利用各种信息的载体与目标市场进行沟通的传播活动,主要包括了广告、人员销售、推广宣传、公关。而通过推广宣传,赛事可以提高一定的知名度、观众可以得到适当的信息、赞助商可以增加利润、城市可以收获一定的客流量。因此,推广宣传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一般来说,政府举办体育比赛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宣传城市形象,另一方面则是想要拉动城市的消费。然而,从目前形势来看,除较为大型的全民参与赛事外,大部分赛事的宣传能力较为薄弱。对于一场赛事来说,版权、票房、赞助、周边产品直接决定了赛事举办的是否成功。而宣传则是这些标准的基石。倘若赛事缺少宣传或者宣传不到位,则面临曝光度较差、民众参与度较低等问题,那么自然赛事便不会成功举办。例如,由于疫情原因,部分比赛官网的信息停滞在2019年。长时间的信息停滞会导致部分爱好者的活跃度及粘度下降,转而投向其他运动的怀抱。除此之外,由于宣传能力薄弱,大部分赛事并没有在社交平台上形成一定的话题量,甚至一些新开发的赛事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官方网站,部分群众只能通过零散的新闻报道了解比赛的进程。用户活跃度不高直接导致一些相关的业余体育爱好者无法第一时间获取到比赛信息,而赛事的关注度不高直接导致政府无法吸引企业进行赞助及潜在消费者进行消费。长此以往,一旦形成了恶性循坏,赛事便无法进行下去。

 

部分赛事因为运营单位的能力而导致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


从参赛者的角度来看,是否决定参与一场赛事首要的问题便是自身的安全能否得到保障。依据1981年布姆特和比特纳提出的服务营销组合(7P理论),当参赛者面临赛事二选一甚至多选一的情况时,一场赛事若想吸引参赛者及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就势必应该向参赛者提供比其他竞争对手更优质的服务、更坚实的安全保障。只有提高了参赛者的满意度,才会有更多的选手愿意参与该赛事。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各类赛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然而频繁地举办赛事并不代表每一位组织者早已准备好万全之策,后方供应不足、安全保障不到位等问题频频被曝出。运营单位的能力参差不齐是造成行业乱象的主要原因。良好的赛事举办可以作为一张优秀的城市名片成为宣传的窗口,而不规范的赛事则被大众所诟病甚至会影响城市形象,最终可能会导致赛事降级。

 

2021年5月22日,第四届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开赛,该赛事吸引了不少国内马拉松圈顶级选手的参与。然而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及大赛组委会应急预案不够完善,使得选手安全并没有得到保障,失温成为这次事故的夺命杀手。据悉,这场只有172名参赛选手的比赛却有21人遇难,死亡率高达12.2%。景泰县市位于腾格里沙漠的南缘,旅游资源丰富却不为众人所知。当地政府希望能够通过一些比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他们致力于开发多种与城市特色相结合的赛事,如:全国越野滑雪夏季轮滑积分赛、万人国际徒步大赛、国际自行车越野赛、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等。因此,作为“城市体育+旅游融合发展”赛事,百公里越野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白银市政府的重视与扶持。通过这些赛事,黄河石林大景区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得到空前的提升。然而,经历这次事故后,景泰县的旅游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重创。除此之外,国家体育总局发布重要通知,自2021年6月2日起暂停山地越野、戈壁穿越、翼装飞行、超长距离跑等新型高危体育赛事活动,梳理排查各地的路跑赛事(包括马拉松、半程马拉松、10公里、5公里等),加强安全管理工作。这对于很多依靠群众参与性体育赛事拉动旅游经济的城市来说都是不小的冲击。


结语


目前,虽然与欧美等地区体育产业仍有一定距离,但我国体育产业正朝着良好势头飞速发展,《“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颁布更是为我国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到2025年要达到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超过2.8万亿元,从业人员超过800万人。体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板块,正在朝着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要想发展体育产业,就必须对我国体育赛事现状进行深度剖析,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为之后的体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