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发布“氮科技”,国产品牌距离耐克阿迪还有多远?

在国潮消费渐盛的当下,专注“搞技术”不止安踏一家。

2021-10-01 14:00 来源:36氪财经 记者/谢芸子 0 27744


禹唐体育注:

近日,安踏发布最新研发的中底技术——氮科技。


“氮气超临界物理发泡、一体成型。”据安踏品牌鞋创新管理中心高级总监蔡之本介绍,氮科技加持下的材料实现能量回归率高达86.8%,材料密度仅为0.09g/cm³,耐久性方面提升30%,综合性能表现远高于同行。


此外,蔡之本还向36氪表示,“氮科技”的中底技术将在2025年应用于75%的安踏集团产品上。“未来五年内,安踏计划在科技研发上再投入超过40亿元。”


在国潮消费渐盛的当下,专注“搞技术”不止安踏一家。


运动鞋缓震,还有哪些黑科技?


历时三年发布新的中底技术,在某些程度上,或许可以弥补安踏在创新研发上的不足。


一直以来,各大跑鞋厂商们纷纷投入中底领域的钻研,相关专利集中到了材料和鞋底填充,而运动鞋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缓震效果。


但纵观国际市场,在材料缓冲领域,依然以耐克的Zoomx缓震科技与阿迪达斯的Boost颗粒为主。


2019年,李宁“䨻”轻弹缓震科技发布,相较于传统的EVA材质更加轻便。内嵌式全掌异构碳板与轻弹科技结合,大幅度提高能量回弹,外底GCU加强止滑耐磨性能。而在更早些时候,李宁还研发了革命性的双渡跑鞋,致力于解决后跟着地、中足着地减震以及它们之间过渡的问题。


反观另一边安踏,2017年,安踏曾推出A-FLASHFOAM“虫洞科技”,该技术被安踏当年成为“最强科技”,能在运动触地时通过无数高强度压缩粒子,像弹簧一样反弹,快速提供能量回馈。


除了上文中依靠材料来实现的缓震效果,行业内还有通过结构的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的结构缓震。如阿迪达斯的Springblade系列、李宁弧、李宁弓、安踏的“能量环”等。


尽管如此,在包括部分“虎扑网友”在内的消费者看来,安踏在“鞋”产品上的技术创新始终没有太大声量。不过“氮科技”加快应用后,或许能改变这一现象。


据介绍,安踏的氮科技已应用于包括C202 GT专业竞速马拉松跑鞋、2022冬奥会领奖鞋、火炬传递鞋等。2020年财报数据也显示,安踏的研发投入略高于李宁,达到8.71亿,研发投入比为2.45%。


阿迪的“替补队员”?


从2021年开始,安踏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成功将市值做到了5千亿港元。6月29日,安踏集团总市值突破5千亿港币,成为超越阿迪达斯的全球第二大运动集团。


而在国产运动品牌强势进击的同时,阿迪达斯、耐克在中国市场的业绩却表现低迷。


阿迪达斯第二财季报告显示,4月1日至6月30日,虽然其营收上涨52%至50.77亿欧元,净利润为3.97亿欧元,均高过分析师预期,但大中华区收入下滑近16%至10.03亿欧元。其中电商是大中华区受影响最大的业务。


耐克2021财年第四财季的报告也能看出其在大中华地区的增速放缓。


截至5月31日,耐克大中华区销售额虽增长17.4%至19.33亿美元,但排除汇率影响后增速仅9%,远低于2019年同期增速22%和市场预期。耐克集团首席财务官Matthew Friend也曾披露中国市场3-5月的数字销售出现下滑。


另外,作为耐克、阿迪达斯的中国经销商宝胜国际,在今年7月的综合经营收益净仅为17.45亿元,同比下跌13.3%,这一指标已连跌四个月。资料显示,宝胜国际90%的营收来自于耐克、阿迪达斯、匡威、彪马等品牌的收入。


那么,国际运动品牌的“腾退”,就会成为国产品牌的机会吗?


至少从研发科技投入来看,国产品牌相比国际一线品牌相差甚远。


财报数据也显示,李宁与安踏的研发投入比始终保持在2%-3%,而阿迪和耐克的研发投入比常年维持在7%以上,国产运动品牌在研发创新方面仍有较大的追赶空间。


且在更多业内人士看来,阿迪达斯的失误还在于没有做好“时尚”与“专业”的平衡。


另一个足以警醒的例子是安德玛。作为市值曾力压阿迪、位居全球第二的体育用品公司,安德玛在2017年走向衰败,市值蒸发 50 亿 美金。究其原因,除了因为安德玛没有跟上“全民运动”的潮流外,也在于市场对其估值过高。


可以肯定的是,今天的消费者,在选择购买一款运动产品时,除了会考虑外观设计、代言人等问题,也会关注其在科技、面料上的研发投入,考虑购买一款产品的真正性价比。


本文转载自36氪财经,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安踏发布“氮科技”,国产品牌距离耐克阿迪还有多远?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