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夺冠是偶然还是必然?湛江基层体校运作机制调查

“对于跳水项目而言,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2021-08-14 10: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黄浩博、郑玮 0 24063


禹唐体育注:

起跳,翻腾,入水,水花消失!


东京奥运的女子单人十米台上,全红婵,这个14岁的广东女孩,用三跳满分的成绩惊艳了世界。


“中国代表团年龄最小运动员”“想赚钱给妈妈看病”……这些采访中不经意流露出的细节,让她成为近期热议的话题。


当人们感叹于一位“跳水天才”横空出世时,甚少留意到全红婵出生成长的湛江,还走出过劳丽诗、何冲、何超等13个跳水世界冠军。


事实上,跳水一直是广东的优势项目,从中国跳水首位世界冠军陈肖霞到中国跳水首位国际裁判陈国能,广东跳水创造了多项“第一”。这其中,湛江因其突出的群众基础以及一代代跳水冠军的涌现,有着“跳水之乡”的美誉。


日前,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来到全红婵的母校——湛江市体育学校(下称“湛江体校”),探究湛江跳水运动的成功秘诀。


湛江是中国海岸线最长的地级市,立秋后依旧炎热,空气中带着淡淡的海水味。走进跳水训练场,“我以红婵师姐为荣”“我与红婵师姐共成长!”的标语格外显眼。显然,全红婵已经成为这些年轻孩子的榜样。


“对于跳水项目而言,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广东省跳水项目管理中心主任凌海婵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分析,湛江在人才选拔、教练组成、体育文化、体校基地数量等方面都具备突出优势,这也是湛江能够在跳水项目上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


选才


“教练看了孩子之后觉得是中上等素质!”训练场边,慕名带孩子来应选的林先生略显兴奋地告诉记者。


全红婵人生的改变也始于教练最初的肯定。2014年5月,湛江体校资深跳水教练陈华明照例走访湛江市五县四区的小学选拔人才。来到迈合小学时,正逢孩子们在课间玩“跳房子”,全红婵瘦小、轻盈的身姿瞬间吸引了陈华明的目光。


“当时她身高1.2米,立定跳远能达到1.7米,这样的成绩很突出,说明她爆发力不错。”多年的经验让陈华明认定这是一个好苗子。


跳水选才是一门学问。湛江体校跳水教练吴建忠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选才首先要看外形,包括腿形、手形等,还会通过跑步、立定跳远等方式,检测他们的爆发力、柔韧性和协调性。“跳水项目的技术特点导致运动员太高或者太胖都会有影响,我们选才时也会考虑孩子父母身材的遗传影响。”


除了身体素质之外,学生的意志力和胆量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大部分孩子都是零基础,如果胆子比较小或者怕水,这在后面的训练中可能会先被淘汰。”吴建忠表示,像全红婵就不怕水,敢大胆做动作。


全红婵的夺冠再次激发了湛江孩子学习跳水的热情。“这几天每天都有家长带孩子过来。”吴建忠说。事实上,从近年的选才情况来看,湛江并不缺优质的跳水苗子。


对此,湛江体校校长黄科认为,跳水人才辈出与湛江的气候环境密不可分。湛江靠海,人们对水有普遍的亲近性,加之气候较热,孩子学习跳水的兴趣自然较高。同时,吃海鲜的饮食习惯也让湛江人能够从小摄入优质蛋白质。“湛江跳水队员普遍看起来瘦小,但爆发力很强。”


从2004年的劳丽诗、2008年的何冲,再到如今的全红婵,湛江奥运冠军的不断涌现,也得益于男女队员比例平衡与各年龄段人才梯队的完善。


“每一波人才里总有运动员可以冲出来,这没有规律,从市体校到省队的培养周期大约要四五年,因此七八岁的孩子是每年选才的重点,现在女孩子生源相对少一些,我们也会有所侧重。”吴建忠说。


选材之后,如何将他们推向更大的舞台是教练们重点考虑的问题。吴建忠介绍,目前教练推荐、大型集训以及参加比赛,是学校向省队输送人才的主要渠道。“省队教练也会主动来学校选拔,良好的沟通机制保障了人才选拔通道畅通。”


“全红婵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但湛江一定还会有跳水冠军。”对于跳水人才培养,黄科充满信心。


育才


抬手、踮脚、起跳……


下午5点,顶着近30度的高温和骄阳,一个个“小全红婵”依次从不同高度的室外跳台跃下。


“注意姿势!不要往外跳,往上拉一点。”跳水池边,全红婵此前的训练教练郭艺时刻关注着运动员的每次下落,“再做五组。”成功跳下后,教练又不断发出指令。


每天下午两点半到五点半,是跳水队的固定训练时间。从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到成千上万次的技术基本功训练,从陆地训练到一米跳板、三米跳台……每月只有两天,跳水运动员能从日复一日的训练节奏中抽离出来,从体校回家享受难得的周末假期。


露天跳台在风吹雨打下褪去了颜色,也见证着一代代湛江跳水人的刻苦勤奋。“风里锻炼,雨里考验,我们是一群展翅高飞的海燕。”正如《女跳水队员》的歌曲所唱,在吴建忠看来,跳水是阳光下的运动,也是勇敢者的游戏。


“一开始挺害怕的,不知道来干什么,现在慢慢适应了。”湛江体校跳水队队员梁易(化名)说,自从二年级被教练从小学选进跳水队后,他已经在湛江市体校练习跳水一年多了。目前,湛江市体校跳水队在训运动员共有30名,其中男女各15名,教练4名。


从零基础的“白板”到成为职业跳水运动员,基层体校在体育人才培育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打基础”任务。


“我们主要还是侧重培养运动员对运动项目的兴趣,并通过练习基础动作‘塑形’,省队会在基础底子上进一步改进提高技术水平,入选国家队后就是对各项技术动作再进行‘精雕细琢’了。”吴建忠表示,各级体校肩负着不同的职责。


值得注意的是,除湛江市体校外,目前湛江辖内还有3所体校设有跳水训练点,包括赤坎区体校、霞山区体校和湛江市跳水运动学校,运作模式也各有不同。


前身为湛江市赤坎游泳场管理中心的湛江市跳水运动学校主要采取的是“一集中”训练模式,即“走训”——运动员的文化课程由附近小学负责,跳水队仅负责在课后安排集中训练。


与湛江市体校的集中读书、集中训练、集中生活“三集中办学”模式不同,“走训”模式下,专业训练时间被压缩,只能利用课后及寒暑假开展训练。


“每天各学校放学时间不同,只能先来先练,一般是先做10-15分钟体能训练,然后开始陆地技术训练,接着进跳水台开始实操跳水训练。”湛江市跳水运动学校跳水教练杨车善说。


“我们会分梯队开展训练,刚进校前一两个月主要培养兴趣,确实感兴趣的会留下来继续进行更高难度、更高要求的训练。”杨车善表示,“刚开始训练都会有恐惧感,我们会从池边跳水、一米板、三米台、三米板、五米台等逐步提升高度,让运动员慢慢适应,刚开始适应新高度时也会安排使用辅助绳索,最大程度保证安全。”


“我们在培训过程中使用的器械都是统一标准的,也是采用系统化训练方法,但在实践过程中会针对每一个运动员设计安排不同的训练计划,不断引导运动员往正确方向调整。”郭艺说,其实训练方法上也没有太特别的“秘诀”,主要还是因材施教。


如何判断什么“材”需要怎么“教”?因材施教也考验着教练员的智慧。


“资深教练们会从最优秀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不断累积更正确的、更高效的训练经验,从而形成一个正向循环,持续发掘、培育一代代的‘好苗子’。”黄科表示,目前体校4名跳水教练中既有经验老到的资深教练员,也有刚从省队退役、积累丰富大赛经验的“健将级”教练,共同组成复合型教练团队。


困境与突破


盛名之下,困境仍存。


对于全红婵本人而言,在比赛和专业训练压力下,文化课也是一个难以兼顾的问题。


“针对运动员的文化教学,我们其实很头疼。”黄科说,“不同的比赛安排把教学进度完全打乱,功课落下了,回来再补也很难快速跟上。”这也是现阶段各级体校落实体教融合的难题之一。


为了打破体育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的体系壁垒,目前湛江市正在探索实行体教“共管”模式。


“目前湛江体校是由湛江市文广旅体局主管、教育局共管的单位,这也进一步疏通了教育资源进入体校校园的通道。”黄科透露,近日湛江市文广旅体局已与教育局达成“共管”协议,未来将合力推动湛江市体育人才培育体系健全发展。


“去年我们与湛江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开展联合培训,选派100名学生过去上课,但效果不太好,体校学生不能适应他们的教学节奏。今年我们打算让他们的老师进入体校教学,适应运动员的学习节奏。”黄科说,在教育部门支持下,湛江体校也在逐步探索解决文化课教学问题的新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目前湛江市县区级业余体校均未实现“三集中”办学,学生只能以“走训”方式参加训练,受训练时间和生源地区的限制,参训人数越来越少,这也导致青少年业余训练工作基本由市级训练机构承担,压力较大。


“县区级体校发展的确面临瓶颈。”黄科表示,“湛江也在尝试将市级训练项目下放到县区级体校,让每个县区级体校只负责1-2个训练项目。比如遂溪县体校就负责市级体操项目训练,减轻基层体校人财物压力的同时,也减轻市级训练机构的培训压力。”


针对颇受外界关注的“训练设施老旧”等问题,黄科表示,学校经费确实相对紧张,“我们每人每学期只收取480元住宿费用,其余训练、伙食费用全由国家财政拨款支持。今年受疫情影响,经费紧张,我们也是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把钱花在刀刃上。”


湛江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针对跳水和游泳两个传统优势项目,下一步湛江将持续加大投入,争取尽快对场地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和维护修缮,改善训练条件,引进高水平人才,建设一支老中青结合、梯次配备完善的教练员队伍,增加优秀后备人才培养厚度。


在省级层面,近年广东省体育局也探索出台《广东省体育局关于“省级示范项目后备人才基地”管理办法(试行)》,通过推动各地市“强强联合”,进一步完善全省体育后备人才培训体系。


“联合培养机制打破了传统人才输送模式,将广州、深圳打造成两个省体校名义的‘示范基地’。” 凌海婵说,“广深两地经济条件比较好,可以从全省其他地市体校选才,选完后双方签协议,由地市出人才,广深出经费,之后运动员获得的成绩,也是两个联合培养的地市都受益,从而实现全省多地联合发展。”


“除广深外,还有许多其他城市也在与我们接洽,希望进行联合培养。”吴建忠说,开展联合培养也是希望能够通过各地优势互补,留住人才,为体育后备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想把跳水项目做大做强,人才是最关键的。联合培养机制进一步打通,也拓展了职业运动员向上发展的路径。未来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进一步加大相关人才扶持力度,扩大试点范围,不仅仅在广州、深圳设立示范基地,可以尝试拓展到其他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市,提高各地培育体育后备人才的积极性。”凌海婵表示。


本文转载自21世纪经济报道,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全红婵夺冠是偶然还是必然?湛江基层体校运作机制调查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