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竞技体育插上翅膀

在新兴科技的推动下,竞技体育不断进步。

2021-07-28 14:00 来源:中国体育报 0 25610


禹唐体育注:

东京奥运会正如火如荼进行,我们在观看运动员争金夺银的过程中,处处能感受到科技的存在和力量。在新兴科技的推动下,竞技体育不断进步。在东京奥运周期,国家队在训练备战中采用先进的科学训练理念,根据专项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检测分析,提升训练效率。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不仅能提高运动训练水平,也能让备战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专家保障营为国家队提供坚实后盾 


7月26日晚上7点10分,位于体育总局科研所的东京奥运会北京保障营依然灯火通明,当日值班的是科研所运动训练研究中心主任程燕,她同时也是国家游泳队科研团队负责人。记者见到她时,程燕和搭档张明飞以及研究生尚明宇正在全神贯注地分析着游泳赛场上的动态,“他快了0.1”“这个选手身体状态不太好”东京赛场上的瞬息变幻时刻牵动着北京后方保障团队的心。


借鉴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国家体育总局参赛保障营的经验,本次东京奥运会总局成立了规模更大的专家保障营团队,作为国家队科技助力工作的补充,承担国家队体能训练、机能监控、伤病防治、运动营养、心理调控、技战术分析、数据管理与分析等科技保障工作,主动询问队伍需求、保障营内外协同联动,全方位做好各个国家队的协同保障工作。“这次保障营除了人数有所增加外,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吸纳了跨行业跨领域的专家,举国家之力为运动员提供科技保障,除了科研所、运医所外,信息中心、气象局、中科院、实验所、高新技术公司等都有人参与到保障营的工作中,大家分工不同,有人在前线有人在后方,群策群力、协同配合、克服一切困难,为国家队提供精准、迅速、高效的科技服务,全力做好东京奥运会的科技保障工作。”程燕说道,“这次虽然保障营因为疫情被一分为二,一半留在北京,但我们同样密切关注着前方的一举一动,并且与前方互为补充。像徐嘉余在100米仰泳预赛之后身体产生不适,保障营就快速反应,让前方把徐嘉余吃的餐食图片发来,联系运动生理专家、营养专家还有队医,针对掉体重和肠胃问题及时给出建议,大家及时联动。”


依托体育总局科研所,近年来,国家队的基础体能科学体系正在不断完善,科学、系统、规范、可操作性强的机能监测制度和工作程序以及机能监测专家库的建立也让国家队的体能备战更加科学、精细。“去年我们在抓基础体能,奥运会延期给了我们时间让基础打得更牢,今年各个队伍都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把专项体能这一块加进来,更加结合比赛和对手情况强化综合素质。”程燕说,“田径、游泳、体操、三人篮球都在不断强化综合素质,尤其是三人篮球体能的提升对于队员们成绩提高特别明显。女子组比赛刚开始时,法国队无论从技术还是排名都比我们强,开始我们一直落后,但是打到后面的时候除了比赛的斗志和技战术之外,完全靠体能支撑,谁的体能练得好谁就有更大胜算,我们最终取得了逆转胜利,这是科技助力项目带来的进步。”


为了促进科研和实践紧密结合,制定有利于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实践的应用性研究,近年来,体育总局将备战亚运会、奥运会的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的具体管理职能转移至运动项目中心(协会),基于这一改变,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协会得以充分调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优质科技资源,引进高新技术团队,广泛调动社会优质资源开展体育科技服务,围绕运动项目和学科领域建立科技助力战略合作。像程燕及其团队就承担着国家游泳队的科技保障服务,程燕介绍说:“我们要关注每一场比赛每一个对手,及时做好信息反馈。对于其他项目我们也要在保障营里做好相应的协同保障,确保每一个队伍都关注到,提供科技助力。”


“奥运会对我们来说就像过节一样,就算不是保障团的成员大家也自发参与过来,像张明飞是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的教授,一到大型比赛就来支援我们,做信息采集工作。大家不管是不是这个项目的成员都围在一起收集分析,碰撞出更大的火花。”程燕说道。


场地自行车训练数据化 让突破随时可见


两排功率车面对面排列,十几名运动员骑在上面蓄势待发。“10秒……5、4、3、2、1”伴随指令,中国场地自行车短组的运动员开始加速蹬动,站在一旁的工作人员和教练组成员根据训练计划提示叫喊,促使每个人都在朝着自己的最大极限不断突破。这热火朝天的训练场面,发生在备战东京奥运会前冬训的很长一段时间。功率车训练,即耐乳酸专项训练,每一组训练结束后,运动员们所有的数据指标会直接传送至工作人员的电脑上,当即被打印出来。教练员根据数据指标,随时制定或者更改每一名运动员下一轮次的训练计划,有的放矢提升每一个人的能力。


7月27日,钟天使与队友们出征东京奥运会,为了再一次捍卫中国自行车的荣耀披甲上阵。在五年的漫长周期内,钟天使与小伙伴们在教练的指导下运用科技助力手段,实力稳中有升。科技助力、科研保障,已成为队伍训练的常态,一切用数据说话,已成为运动队科学训练的依据基础。


“太酸了!”一组训练结束,宫金杰的汗水不但打湿了脸颊和头发,连功率车上都留下了汗水滴落的痕迹,“这样的耐乳酸课过程很煎熬,需要克服身体乳酸堆积的酸痛,还要克服心理上对酸痛的抗拒。”为了带动年轻队员努力训练,宫金杰复出冲在一线,成为全队的训练标杆。“这种数据化的方式非常科学有效,可以让教练员和运动员清晰地了解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获得提高,对于我这样的老运动员更有意义,会让训练更为精准。”耐乳酸训练是宫金杰的短板,之前从未尝试过,但她表示,看到数据的不断变化,对坚持完成训练是很大的鼓励。


钟天使对耐乳酸训练并不陌生,但一组训练下来也是眉头紧锁,汗湿满面。“腿上的肌肉反应特别大,特别是到每组的后面两个,腿部会特别僵硬,只能凭借本能和意志坚持。最后那10秒、5秒感觉好漫长。”虽然练到濒临“崩溃”,但钟天使的信心却在逐渐恢复,“每堂课都能看到自己的数据,都能看到哪方面存在不足,或者说哪方面需要在下一节课继续加强。”


大强度的耐乳酸训练后,运动员的训练课还没结束,他们必须在午饭前去冷热浴房间,进行冷热交替的“排酸”过程,“冷热浴对‘排酸’非常有帮助,肌肉感觉轻松很多,没有那么酸痛了,不会影响下午的训练。”主教练梁效忠介绍说。

面对东京奥运会,中国场地自行车队坚定了信念。“利用冬训以及赛前备战训练,我们必须夯实基础,练好‘内功’。大家都很清楚,如果再一次冲击金牌,必须练到具有打破世界纪录的能力水平才有机会。”梁效忠说。


赛艇队“智慧餐盘”武装到牙齿


东京奥运会赛艇比赛,中国组合张亮、刘治宇成功晋级男子双人双桨决赛。而在备战的训练场上,科技的力量已几乎无处不在。如果将科技的力量武装到我们吃的每一顿饭,按照每餐20分钟计算,一天就整整多出1个小时的备战时间,这可能吗?


答案是肯定的。中国赛艇队的“智慧餐盘”就可谓将高科技武装到了“牙齿”。进入中国赛艇队的餐厅,第一步要进行“刷脸”识别,从这一刻起,你的这顿饭就没有任何秘密了。打进餐盘里的每一勺菜、每一份主食都会进入大数据的分析系统。众所周知,赛艇运动员需要良好的体能,但是轻量级运动员又需要控制体重,怎么让大家吃得更加科学,光靠营养师讲和教练看着远远不够,于是“智慧餐盘”就被引进了中国赛艇队的餐厅。每位队员的数据会提前输入到电脑,拿到装有芯片的餐盘进入人脸识别系统后,运动员就和这个餐盘进行了绑定。餐饮区的餐盘下面是一个智能称重系统,餐盘上方的屏幕是热量显示系统,放置餐盘的区域则是辐射系统,可以读取餐盘的芯片。更神奇的是,从人脸和餐盘绑定的那一刻起,运动员当天摄入食物的热量、重量就传输到了营养师和保障人员的手机上,他们每天都会认真分析队员的饮食,再给出第二天的合理化建议。


除此之外,中国赛艇队还采用了康复理疗“黑科技”,比如“冷热交替”疗法,每次训练后要冷热交替来泡,这种疗法可以促进运动员的恢复。当然每次要怎么泡,泡多长时间,依然要根据训练的数据来进行判定。


在大赛期间,中国赛艇队更是从赛前战术、比赛过程、体能、营养、赛后恢复等诸多方面呈现着科技的元素。比赛期间,科研人员每天的工作重点是记录分析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划行情况,比如,运动员每50米的桨频速度、桨距等。通过结合运动员当天身体状态、场地风速等,同对手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战术合理性,因时因地制宜,及时调整赛前训练与下一阶段比赛方案,帮助运动员提升比赛成绩。


2020年9月,中国国家队人体运动表现和健康发展中心在北京成立,这里配备了世界顶尖的体能训练设备,还有精确度领先的数据监控系统,可以快速、全面、客观地反映运动员的身体情况、运动机能等。从运动员的表现来看,体能中心的设立对提高他们的体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硬核”科技提升举重队训练效率


举重队在东京奥运会开赛3天就为中国军团斩获3金1银,除了运动员的天赋和汗水,也少不了科技的助力。


国家举重队一直都高度重视科技在训练和比赛中的作用,在东京奥运周期,科技助奥的理念更是在举重队得到了充分实践。新的训练设备、新的监测方式、新的恢复手段,给国家举重队的备战增添了更多保障。


在东京奥运会延期的消息传来后,国家举重队从战略高度将体能训练作为奥运延期的应对之策。训练馆配备了先进的体能训练设备,实现了科技支撑体能训练设备的全方位应用。国家举重队科研团队负责人李清正介绍,在没有使用上下肢力量均衡测试仪前,运动员和教练员大都认为举重运动员的上下肢力量均衡能力无需担心,但经过专业的仪器测试,发现还是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这就让训练能有的放矢。


李清正说:“每个运动员都配备了专属心率变异和脑电测试设备,我们建议运动员每天睡觉前和早上醒来对自己进行测试,了解对训练负荷的适应程度和恢复情况。运动员最了解自己的身体,通过手机让他们直接看到测试结果,并与自己的身体感觉对应,可以帮助他们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训练负荷和恢复方式,从而有效减少伤病。”


在训练基地,无论微压氧舱还是下肢脉冲加压空气泵和加压冷疗系统都可以帮助运动员消除疲劳,加速恢复。从最开始机体恢复实验室少有人问津,到后来大家都排队使用,运动员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科技康复的力量。


本文转载自中国体育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科技为竞技体育插上翅膀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