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赴美IPO,Keep深陷“商业变现”之困

单靠内容产出的Keep目前既做不到微博的体量,又有资本遇冷的担忧,不商业化是很难走得远的。

2021-07-20 10:00 来源:品途商业评论 文/江湖老刘 0 34372


禹唐体育注:

早在今年3月,有媒体报道称,Keep将冲刺IPO,最快将于今年第二季度申请在美国上市。据Keep官方宣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3月累积3亿用户,600万日活跃用户,4000万月活跃用户。从运动打卡延伸到布局消费品领域,一路狂奔的Keep从摸索流量成为当下的寻求变现。如今时机未到,终究不能掩盖住难以上市的沧桑。


巧用营销突围,商业化难以摸索成上市难题


据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0-2026年中国在线运动健身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2018年我国在线健身市场用户规模增长迅速,2019年用户规模达到1.65亿人。预计到2022年,中国运动健身市场将达到2115亿。


线上健身以Keep为头部品牌,Keep在健身类应用中占有87.73%的市场份额。然后是偏跑步的咕咚和健走的悦动圈,分别在各自的领域占有30.53%和49.21%的市场份额。


有了定位,要获取更多的用户,实现一到多的裂变,更要让用户看到Keep的价值。早先Keep并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产品,通过减肥、健身的干货把目标用户吸引到Keep。在用户有一定的规模圈层之后,Keep开始从工具到社区转变,由用户自己产出内容,形成工具-产品-内容的生态闭环。


Keep因为具有优秀的互联网基因,因此非常善于营销。以APP和微博为主要战场开展一些活动,譬如训练打卡、有奖活动等等,事实证明策略的正确性,一次#抛开借口#微博话题的阅读量达到1.4亿,讨论30.3万。


财经江湖认为,获取用户是最基本的,Keep推出健身激励,分享自己的动态,当然主要针对轻度健身爱好者。在满足用户需求,扩大流量的同时,靠什么变现的问题来了。但是至今Keep商业化之路还没摸索出来,可能是上市困难症的原因。


流量多元变现,这条路到底行得通吗


单靠内容产出的Keep目前既做不到微博的体量,又有资本遇冷的担忧,不商业化是很难走得远的。既是从用户角度出发,也是商业变现,Keep试水各种模式。


在2017年,Keep推出智能硬件产品跑步机,随即推出瑜伽垫、智能手环等健身器械及相关产品。随着健康生活的深化,智能化硬件产品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


虽然运动消费产品占据Keep总营收超过一半,但当面临小米、华为等在产品制造到在淘宝、京东等在电商渠道的竞争上些许举步维艰。


除了智能硬件之外,Keep也进行了多种其它变现尝试。


首先是做起了线下健身房。在2018年3月首家线下健身房北京华贸Keepland正式营业。线下健身房开店和运营成本耗资巨大,没有私教课等高毛利产品,况且Keep核心团队还是互联网基因,在线下运营一块较为欠缺。也涉及过餐饮,在2019年上线小程序,主打轻食沙拉外卖,而后因为无实体店涉嫌违规。


财经江湖认为,在当今互联网进入存量时代,靠营销收割流量的路终究走不远。Keep经过聪明的营销,旋涡式地获取流量之后,靠流量多元变现反而暴露商业化能力的短板。可见最终或许还是要归于内容营销,在迎来风口之后,产品营销才能迈上新的台阶。


“滴滴”前车之鉴,上市难题何解?


业界认为,Keep取消赴美IPO计划之前滴滴的“前车之鉴”。滴滴6月30日晚正式在纽交所IPO挂牌上市,市值达786亿美元。 然而,上市不足48小时,网信办宣布滴滴出行App由于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现已被下架。


正是有了滴滴的前车之鉴,那我们试想一下,Keep的上市难题又该如何解决,还是归于内容营销呢?内容生态决定营销的上限,决定品牌最终能走多远。况且内容即广告,内容和广告的界限正在模糊,广告已经是常态,在好的内容面前,全看广告和内容的权重是否合理。


财经江湖认为,Keep的终点还是内容产品的延伸到变现,资本看重的除了在线健身市场的潜力,还有Keep的内容生态。若是Keep将注意力太多放在商业模式的变现上只会舍本逐末,连最价值的部分也岌岌可危。


Keep作为国内云健身的头部平台,靠品牌营销积累的口碑已经不太经得住折腾了。在商业化变现上难以向资本诉说价值,不如专注内容生态营销或许能取得意外的惊喜,要不然一味的流量变现真的是难上加难了。


本文转载自品途商业评论,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取消赴美IPO,Keep深陷“商业变现”之困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