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冠戳破中国足球青训的“牛皮”!

中国青少年足球培养的所有问题再一次全面而清晰地通过亚冠这个平台展示在国人面前,中国足球的未来在哪里?

2021-07-17 14:00 来源:德兴社 0 18967


禹唐体育注:

2021亚冠联赛东亚区的小组赛已经全部结束,四支韩国球会、三支日本球会以及一家泰国球会获得了出线权,将连同西亚区的8强,从9月开始展开1/8决赛。对中超球队而言,12场比赛1平11负、进4球丢40球的耻辱性纪录,让两家俱乐部在球队被淘汰之后只能选择沉默,甚至不敢再提所谓的年轻球员得到了锻炼。某种程度上,今年的亚冠联赛之于中国足球有着更现实的意义,那就是:它彻底戳破了中超俱乐部近年来一再鼓吹的“我们青训做得很好”的“牛皮”!中国青少年足球培养的所有问题再一次全面而清晰地通过亚冠这个平台展示在国人面前,中国足球的未来在哪里?


锻炼?更像是一种“摧残”!


就像ESPN亚洲足球网站一篇题为《广州北京亚冠惨败放大了中国足球青少年(广泛存在的)难以捉摸的问题》的文章中所评述的那样,“广州、北京两队在亚冠联赛中的表现应该给中国足球足够多的忧虑与担心了。这并不是攻击富有朝气的年轻球员,他们被投入了虎口之中,没有在球场上发现通过努力所想要的东西,但是,就质量而言,在他们和对手之间存在着一条清晰的鸿沟,而这应该是令这个拥有14亿人口真正为之担忧的,因为他们的国家队依然被认为是亚洲的强队之一。而且,必须要承认的一个假设是,你很难想象,如果是日本或韩国的青年军参赛,他们也会以同样的处境遭遇如此失望的结果吗?”


笔者曾以《中国足球的“战略性失败”》为题,对此次中超出战亚冠联赛进行了深入剖析,引来不少争议。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人家俱乐部一开始就说了,是为“年轻球员创造机会”、“让年轻球员得到锻炼”。名义上,看似锻炼年轻球员,但实质上用拔苗助长式的“摧残”来描绘或形容更为贴切。


当一帮20岁上下的年轻人在连续半个月的时间里,接连以0比3、0比4、0比5、0比7这样的大比分惨败时,身为当事人更希望这样的折磨尽快结束、甚至是彻底遗忘,还是更愿意不断回味?


同样是锻炼年轻球员,去年亚冠联赛上海申花队出战时,包括像朱越、蒋圣龙、周俊辰等这样的99年龄段、01年龄段球员都获得了出场机会,但他们是在“以老带新”的情况下,由老队员带着出战。虽然也是输球,但朱越重新回到01年龄段国青队、再出战今年的中乙联赛时,明显感觉“长球”了。而他本人也感觉去年底随申花队出战亚冠联赛,虽然只是累计出场了三场比赛,但自身对足球的认识、以及比赛对自身的提高帮助非常大!这才是真正的锻炼年轻球员。


记得国安在2比0领先的情况下,下半时三球被菲律宾联城以3比2逆转后,主教练佐兰·扬科维奇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这样感慨道:“这就是没有经验的结果,也是我们事前就预料到的,特别是年轻球员面对压力时总是会出现的情况。所以,为什么我来到这里(乌兹别克)之前,希望能够从一线队中多带几名球员来支援我们,如果多一名成年队的中后卫,可能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而且,我可以确信的是,如果我们有几名老队员压阵,我们就足以表现得更好,不会在2比0领先的情况下被逆转。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什么也做不了。”


什么才是为年轻球员创造锻炼机会、加快年轻球员的成长?扬科维奇的点评已经说明了一切。而且,从球员的成长过程来说,一名年轻球员跟着老队员不断地去经历胜利而慢慢长大,与这种连续经历惨败、甚至已经输到麻木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球员相比,哪一种球员更有机会成才?这本质上就是中国的俱乐部管理层“无知者无畏”所产生的必然恶果,是“外行指挥内行”的结果。


曾有人这样说过:“一个一直在失败中成长的球员是永远长不大的。”类似像广州队与国安队的年轻球员,通过这次亚冠联赛,就可以更快成长起来了?未来一段时间里,参加过这次亚冠的两支青年军中,究竟会有多少人最终能够进入到各自的一线队并成为球队的主力、甚至核心球员?我们可以拭目以待,让时间来做出最好的回答。


青训,还记得吹过的“牛”吗?


据称,国安与广州两队之所以此番敢于派出青年军出战,除了受国内联赛、国家队出战40强赛以及防疫政策的要求等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影响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两支青年军在国内的比赛中表现与成绩都还不错,让俱乐部有底气敢于派青年军出战。甚至还有这样的趣闻:因俱乐部是临时组团参赛,很多工作人员都只是签订的短期临时合同。因而有人曾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小组赛出线了,合同怎么办?这让俱乐部方面无法给出一个答案,只能答复称:“到时候再看吧。”


这虽然只是小插曲,多少也反应出了出征前是有信心打好亚冠的,可最终的结果却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只能说,对于自身的认知与定位,对亚冠的水准还是缺乏一个正确的判断。可是,反过来,这次亚冠何尝又不是让国内俱乐部对自己的青少年梯队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与反思?


每每中国足球成年一线队遭遇失败,青少年培养就被不断反复提及。重视青少年、组建梯队等,这本身没有错,但是,如果仅仅只是把它当作一个“秀场”,仅仅只是用于俱乐部宣传的“工具”,青训则注定只是一个形式。所以,最近几年来,中国青少年足球出现了这样一个“怪现象”:一方面,中国国字号青少年队伍在洲际青少年大赛中表现每况愈下、成绩一年不如一年;另一方面,国内的诸多俱乐部热衷于搞所谓的“正能量”的宣传,本俱乐部的青训做得何其之出色,“搞青训,我们是认真的!”


稍微留意一下,说“青训”做得好的那些俱乐部或单位,无非就是这样一些功利性的用词或套话:在青年队队伍建设方面不惜成本、10年已经投入了2、30个亿;这些年拿了多少冠军,包括中国足协主办的全国性赛事冠军多少个;为中国各级青少年国字号队伍输送了几十个、上百个甚至超过200名小国脚,云云。


当所有人都在说着中国足球要重视青训,自然有人一定要紧跟形势,不仅重视且“成绩斐然”。领导听了当然高兴,至于接下来的事情,其实大家都懂的。但领导未必知道或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青训”、什么是真正的“青训做得好”。


一个最简单或最基本的逻辑:如果这些地方俱乐部在青训方面真的重视、做得好,中国的各级青少年国字号队伍何以在亚洲的各级青少年预选赛中出线、进入亚洲前16都越来越困难?过去,进入亚洲前四、拿到世青与世少赛的入场券,会让人短暂高兴一下。时至今日,能从预选赛中出线、拿到亚洲青少年赛事决赛阶段比赛的入场券,主管部门或单位就像是“过年”一样,甚至已经迫不及待地“邀功”了。这就是我们“青训做得好”的具体的体现?进而,各地方俱乐部、地方单位有何颜面站出来“吹牛皮”,说自己“青训做得好”?


面对今年亚冠联赛中超青年军的如此表现,是不是可以更进一步提出这样的疑问:这些球员是以怎样的表现、能力和水准,如何进入到中国青少年的各级国字号队伍之中的?这其中难道没有猫腻?于是,这些所谓“青训做得好”的俱乐部或单位,真的是在用心培养青少年球员吗?


“青训”好坏标准需再认识


笔者并没有全盘否定之意,花钱建梯队总比不愿意花钱建梯队要好,否则,世界各国职业足球发展就没有必要要求各俱乐部必须拥有自己的梯队,中国足协也没有必要在准入标准中对梯队提出具体的要求了。笔者真正想要说的是,青训做得好与坏,衡量的标准不是拿了多少冠军、花了多少钱,而应该是梯队每年为一线队输送了多少名球员。


实际上,从事青少年球员培养工作的都清楚,它从来就是一个“苦差事”,需要脚踏实地、默默无闻地展开工作,需要“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能耐得住寂寞。但是,看看现在的国内青少年球员培养,青训做得好与坏,不是以向上输送、培养了多少人作为起码的衡量标准,反而是以拿了多少冠军、多少人进入青少年国字号队伍为标准,都在比谁花的钱多。很显然,这就是“金元足球”种下的恶果,“金元足球”已经完全吞噬了中国的青少年足坛。而且,“吹牛皮的”比“干实事的”多很多。从事青训,更多地不是想着往上输送人才,而是想着能够卖出好价钱。如此青少年培养,何以培养出真正的足球好苗子、好球员?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中国青少年这个低水平的竞争层面,某队拿了上百个冠军又如何?至于国字号队伍,这些年来围绕着选拔过程中所存在着的种种“猫腻”、将国字号作为“私下交易的平台”等诸多传闻,还少吗?那么,何以能够证明青训工作做得好?


如果真正是“青训做得好”,为什么这些俱乐部在执行“U23政策”时,不是从本俱乐部梯队中直接提拔、而是宁愿花大价钱去外面引进?回答“青训做得好与否”,其实一句便足矣,“在一线队里,究竟有多少名球员来自于本俱乐部的梯队之中?”


世界足坛的确存在着不少豪门俱乐部,其梯队建设工作相当不错、但很少能往一线队输送的情况,更多的则是自己培养、自己使用,然后再放入转会市场,争取收回成本,努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才是基本规律、基本原则。中国的职业足球处于起步阶段,但在疯狂的“金元足球时代”,“买、买、买”取代一切。不止是一线队球员到处“买”,甚至连十三四岁的青少年球员都是“买”。至于买来后是否能够培养成才、输送进入到一线队,则并不是他们所关心的,因为老板给了钱,就是让我花钱组梯队,钱花完了、队伍建起来了,任务就完成了。这就是现在的中国职业俱乐部梯队的所谓青训!


于是,今年的亚冠联赛,在各种客观形势影响与冲击之下,终于让这些习惯于“吹牛皮”的豪门俱乐部可以展现一下青训的成果了。1平11负、进4球失40球,这就是他们所交出的答卷。


笔者之所以说中国足球的青训之路这些年来完全“走歪”了,根本就在于:一线队与梯队之间的那道“门”在金元时代被彻底“封”死了。金元时代之前,不管是大连也好、山东鲁能也罢,上海申花等等,都是从自己的青少年队伍中提拔上来,打出一片天下。但如今呢?就以上海申花为例,徐根宝的99年龄段球员是他心血的结晶,最多时有9人入选U19国青队,甚至现在的U23国足中出现六七人、七八人也是常事,但是,当申花俱乐部花钱从根宝手中全部引进过来之后,这个年龄段的球员至今还没有几个可以在申花一线队中亮相的,甚至在一线队报名的也不多。


技战术含量,已几近“绝望”


青年军出战亚冠联赛,笔者同意“成绩已经不再是第一位”的意见与说法。但是,整个比赛过程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只要稍微看一下亚足联官方所提供的数据,可以直接用“近乎绝望”来形容,很难让人看到中国足球未来的希望。请看笔者整理出来的这张足球比赛几项核心数据的统计对照表。


作为年轻球员,面对对方的成年一线队球员,我们可以理解在整体实力、对抗等方面处于下风,控球方面也不占优势,但在最基础的传球方面,不管是国安还是广州队,都不像是已经从事了相当长的专业球员。


根据亚足联的官方数据,今年亚冠联赛小组赛10个小组总共进行了120场比赛,累计传球为105746次,场均为881.2次。国安队6场比赛的累计传球1749次、场均为291.5次;广州队6场比赛累计传球1854次、场均为309次。两支中超青年军的场均传球几乎正好就是300次,于是,对照场均881.2次的传球,两支队伍是一种怎样的情况,也就不难想象了。更为重要的是,在传球次数这么少的情况下,传球成功率才73%左右,真正有效的传球能够有多少?更无需多言了。对照一下两个小组同组对手的情况,差距也就不用多谈了。而且,这其中还没有具体统计后场传球次数、中场传球次数以及进入前场进攻三区内的传球次数,后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从射门次数、角球次数方面的统计中就可以看出。


由于整体实力与水平有限,采用先稳固防守的策略,也无可厚非。但是,真正令人绝望的数据是:一对一、尤其是空中一对一争抢的数据。如果说,两支中超青年军因为年龄小,在一对一的对抗中“吃亏”尚情有可原。但是,无论国安还是广州,球员的身材普遍比韩、日、菲律宾、泰国球员要高,可是,在争抢头球时,我们的球员居然抢不到第一点。而面对对方的高中锋时,我们的球员更是手足无措。


记得国安在大比分惨败川崎前锋之后,在第三轮对阵韩国大邱队的比赛中再一次以0比5惨败,国安队主帅扬科维奇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曾无奈地感慨道:“我们拿对方的席尔瓦毫无办法。我们根本就无法与拥有像席尔瓦这样的高中锋球队展开对抗,球员们根本就不听我的指导,我告诉过他们应该如何盯防这样的高中锋,但他们完全没有按我指示的去做。我要求我的球员跳起来去争抢第一点、阻止席尔瓦争抢到第一点,但我们根本就没法去争抢到第一点,所以,我们开局就轻而易举地丢掉了两个球,所以我们只能输掉这场比赛。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输球的原因。”


在这场比赛中,国安队的中后卫组合是梁少文与阮奇龙,前者1.87米、后者1.83米,作为中后卫组合,这样的身高不算矮,但面对1.91米的中锋席尔瓦,就是抢不到第一点。


曾几何时,中国队被外界戏称为“头球队”,对付东南亚球队不用其他,就是安排像黎兵、宿茂臻、谢晖、张玉宁(大)等这样的高中锋上场头球“生砸”,就可以解决问题。但如今,中国球员的身体条件、身材较以往更好,可是,放眼现在的中国足坛,国家队想找一个头球好一些的中锋都找不到。放眼青少年,空有身高,同样是找不出头球稍好一些的球员。在技术无法与对手比拼的情况下,如今连身体优势都已经不会用了。这次亚冠赛场上,据不完全统计,国安与广州两队的40个丢球中,超过1/3全部是被对方头球攻入的,甚至像日本球员、泰国球员都可以轻松头球得手,可笑吗?可悲!但这就是现实,中国足球的未来何在?这些青年军的希望何在?


这里,笔者丝毫没有批评或指责年轻球员的意思,也不想批评或指责两位临时率队出征的教练扬科维奇和刘智宇。年轻球员的技战术、能力、水平不足,固然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应该从从小培养他们的教练、管理等方面去寻找原因。当我们都在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不会教书的老师、只有不会管理的校长”时,培养青少年球员是一个教育工程,而不是一个“吹牛皮工程”。但是,我们在从事青少年球员培养的过程中,有多少时间与精力是用于足球技术、战术,特别是打磨各种个人技术的?


今天请这个外教,明天再换一个外教,后天再来一个,带着各种所谓的“冠军光环”;今天说这个“理念先进”,明天说那个“理念更好”。各种宣传、各种忽悠,正好符合相关宣传部门的胃口。但是,这么多年来,中国足球自身的特点、传统已经全部被摒弃,造就了如今中国青少年足球之尴尬。都说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才有今日中国之辉煌,缘何中国足球非要走到今天这一步?


中国足球的青少年培养已经不能再“瞎折腾”了!


本文转载自德兴社,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亚冠戳破中国足球青训的“牛皮”!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