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的首张“遗产”答卷

伴随筹办工作有序推进,一批有影响、可持续的冬奥遗产正逐步显现,并对国家、区域和主办城市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2021-07-08 14: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记者/梁璇 0 33689


禹唐体育注:

在北京冬奥会即将迎来倒计时200天的决战决胜阶段,“奥运遗产”率先交出首份答卷——近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2020)》正式发布,集中展示了自2015年8月北京申冬奥成功至2019年年底各项重要遗产成果。

  

“举办奥运会为主办城市提供了为可持续发展创造长期收益的独特机遇,也带来了一份责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表示,办一届奥运会,其目的除了为广大运动员搭建竞技平台,更大价值还在于为公众、主办城市、国家及奥林匹克运动带来更多可长期受益的有形或无形的奥运遗产。

  

创造可持续的遗产是《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核心要义,北京冬奥会是该议程颁布后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伴随筹办工作有序推进,一批有影响、可持续的冬奥遗产正逐步显现,并对国家、区域和主办城市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3亿人上冰雪渐成现实

  

“‘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是北京冬奥会为中国冰雪运动留下的最重要遗产。”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主任倪会忠表示,受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及项目发展历史等因素制约,我国冰雪运动与世界冰雪强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冰上和雪上两项目间发展也不均衡,但随着冬奥筹办工作推进,冰雪运动不仅“走进”山海关,还“迈过”秦岭淮河,逐渐实现全国覆盖。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年初,全国已有654块标准冰场、803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较2015年分别增长317%和41%。可统计参与冰雪运动人数大幅度增长,以2020~2021雪季为例,在确保疫情防控安全的前提下,全国31个省(区、市)共184个地级市开展了超过1200场次群众性冰雪赛事活动,直接参与和间接影响的人数规模近亿人次。

  

“冰雪运动的广泛普及正从愿景走向现实。”倪会忠说。以青少年冰雪运动发展为例,根据《报告》,冬奥会筹办期间,教育部门持续推动“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和“校园冰雪计划”, 印发《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推动中小学校将冰雪运动知识教育纳入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支持“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建设,至 2019年,已认定并命名1036所全国青少年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

  

校外青少年冰雪活动也日趋丰富。以北京市为例,青少年冰球、滑雪、花样滑冰赛事迅猛发展,其中,北京青少年冰球俱乐部联赛已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青少年冰球赛事,2019年联赛共有31家俱乐部、199 支代表队、2613 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场次达 824 场。可这样如火如荼的场面在几年前很难想象。2019年,北京冰雪运动青年注册运动员人数为2007人,但2016年该数据仅20人,足足翻了100倍。

  

在竞技体育层面,发展更加进入快车道。短短几年,我国竞技冰雪运动实现了北京冬奥会109个小项“全项目开展”“全项目建队”和“全项目训练”。而2018年平昌冬奥会,中国代表团参加了55个小项的角逐,已是参赛历史上最多的一次。

  

截至目前,各冰雪项目国家(集训)队共有在训运动员509人,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22个民族,平均年龄21岁。倪会忠表示,这样一支年轻的中国冰雪军团为我国冰雪运动的长远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其中一部分运动员已经开始转型,投身冰雪运动普及和后备人才培养,北京冬奥会参赛准备工作带来的红利将持续释放。”

  

积累了“人”的财富,随之而来的便是产业机遇。“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倪会忠提到,以健身休闲为主,竞赛表演、场馆服务、运动培训、装备制造和冰雪旅游等业态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已逐步建立,越来越多国产冰雪运动器材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冰雪运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正在涌现。

  

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力争到2022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超过8000亿元。

  

从场馆到空气的“绿色”遗产

  

大型体育赛事场馆赛后利用几乎是“世界难题”,但作为“双奥之城”的北京,不仅在冬奥场馆新建时就进行了赛后利用规划,更将2008年奥运会的场馆遗产再次“焕新”。

  

“北京曾举办夏奥会,拥有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遗产,筹办冬奥会首先考虑的就是要用好这些场馆。”北京冬奥组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韩子荣介绍,北京冬奥会共使用12个竞赛场馆,5个现有场馆中有4个是利用2008年奥运会的比赛场馆,7个为新建场馆,“对于既有场馆,我们采用创新科技手段,改造扩展现有场馆功能,多数场馆实现了冬夏两用。而新建场馆规划的设计阶段,提前考虑了赛后利用,聚焦群众体育健身需求。”

  

以国家速滑馆为例,其前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射箭场和曲棍球场,蜕变为“冰丝带”后将在冬奥会期间举办速度滑冰比赛。场馆采取全冰面设计,面积约1.2万平方米,可满足速度滑冰、短道滑冰、花样滑冰、冰壶、冰球等五大类冰上运动项目的竞赛和运动需求。赛后,这里将打造成集“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五位一体的多功能冰上中心,成为市民参与冰上运动的好去处。

  

而作为中国唯一的雪车雪橇场馆,位于延庆赛区的“雪游龙”赛后不仅能承接各类高级别相关赛事,为国家队提供专业训练场地,更早已在赛道预留大众体验出发口,兼顾大众在专业安全保障情况下体验该项运动。

  

“对一些新建的非竞赛场馆,我们也提前谋划了赛后利用方式。比如北京冬奥村,赛后将转变为人才公寓,面向首都高级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延庆冬奥村赛后将转变为酒店,满足高品质度假需求。张家口冬奥村赛后将主要作为酒店式公寓及康养中心运营。”韩子荣说。

  

但无论是竞赛场馆还是非竞赛场馆,绿色、低碳、可持续都贯穿始终,这也是确保奥运遗产能留存发展的关键。甚至对各赛区而言,通过坚持绿色转型升级还能促进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

  

据韩子荣介绍,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加速了主办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步伐。

  

《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北京、张家口市空气质量状况明显改善,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较2015年分别下降47.9%和26%。京张治沙覆绿成效显著,两市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北京市森林覆盖率2019年达到44%,与2015年相比增加了2.4%;张家口市林木绿化率2019年达到50%,比2015年提高13%。京张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2019年北京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4.5%,比2015年提升了6.6%。

  

让城市更加便利、包容

  

除了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交通设施相连相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同样也是以冬奥会为牵引的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体现。在韩子荣看来,这也是北京冬奥遗产工作的重要内容。

  

京张高铁和京礼高速运营通车,赛区内外多条干线和客运枢纽的完工和推进,不仅满足奥运需求,也为赛后区域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京张高铁于2019年年底开通运营,北京清河站至延庆站仅需要20 分钟、至张家口太子城站仅需要 50分钟,大大缩短了北京冬奥会3个赛区的通行时间, 据统计,京张高铁开通运营1个月运送旅客近140万人次。而全线贯通的京礼高速使延庆赛区至张家口赛区的转场时间由原先的两个半小时缩短到50分钟,也使自北京六环转京礼高速至太子城赛场由原来的3个小时缩短一半时间。

  

缓解交通压力的同时,降低办赛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更将张家口直接纳入首都1小时生活圈,促进张家口和延庆地区冰雪、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据北京冬奥组委张家口运行中心常务副主任李莉介绍,截至2019年年底,崇礼区每5人中就有1人从事冰雪相关工作,直接或间接从事冰雪产业和旅游服务人员达3万多人,有滑雪教练,也有酒店服务人员等。

  

而延庆区副区长叶大华也表示,延庆大力培育现代园艺、冰雪体育、新能源和能源互联网、无人机四大重点产业,2.4万名中小学生掌握冰雪运动技能,越来越多延庆人吃上“冰雪饭”。

  

以冬奥筹办为契机,京张地区还加大了在通信设施、住宿餐饮、医疗服务、市政服务等方面投入,并建立健全协同共享机制。而在完善城市功能的过程中,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营造包容性社会氛围至关重要。

  

“赛会所有场馆将按照国际标准和要求建设无障碍设施,这些设施赛后会继续使用,也将为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可借鉴样板。”据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王梅梅介绍,北京市全域缘石坡道基本实现全覆盖,“断头路”明显减少,初步形成连贯的无障碍交通出行体系;张家口市加大各区无障碍设施建设力度,持续加强盲道、缘石坡道,无障碍电梯、卫生间、车位、标识,接待和服务区域低位设施的改造,使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更加便利。

  

但仅有无障碍设施还不够,王梅梅表示,还需鼓励残疾人群体以志愿者、建言献策等方式关注和参与各类冬奥、冬残奥活动,更需呼吁社会对残疾人群体予以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当助残的主动性、专业性有了新的提升,残健融合、平等共享的社会环境不断优化,这就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留给残疾人最有价值的遗产。”


本文转载自中国青年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北京冬奥会的首张“遗产”答卷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