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动”起来

竞技体育的发展,塔尖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塔基的丰厚。

2021-06-10 14:00 来源:中国体育报 记者/卢苇、林剑、刘昕彤 0 58914


禹唐体育注:

在温州市第十七中学综合楼8楼,有一家名为“正人”的跆拳道俱乐部,已是放学时间,俱乐部里依旧人声鼎沸。课时“关门”服务学生,课外“开门”接纳社会学员。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在温州市第十七中学,这样的校企合作模式早已成为现实。


早在2008年,温州市第十七中学就开始尝试把社会力量引入校园,学校出场地,社会俱乐部负责建设运营。在校长周青旦看来,学校通过与社会俱乐部联办的形式,一方面盘活了场地资源,解决了学校发展特色体育项目的师资和装备难题,也让俱乐部有了更广阔的人才选拔、人才储备平台。通过课时“关门”服务学生,课外“开门”接纳社会学员的方式,也进一步提升了俱乐部的造血能力,让俱乐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奠定了基础。


竞技体育的发展,塔尖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塔基的丰厚。对于后备人才培养来说,痛点和难点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渠道单一,过度依赖体校;社会俱乐部的运动员、教练员通路受限;运动员难以顺畅流动……尽管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国家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体教融合高度重视,出台了一揽子政策,但许多矛盾仍需要调和,许多短板需要补齐。在这方面,温州积极探索多元化体育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大胆创新,让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动”起来。


拓宽体育后备人才“入口”


多年来,我国竞技体育苗子选拔“入口”过于单一的问题亟待解决。在扩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数方面,温州尝试全面打破过去单纯依靠各级体校培养人才的路径依赖,通过政府定标准、供场地、授牌子、派教练、给奖补等途径,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育。


温州市第十七中学就对射击项目进行了有益探索。作为射击奥运冠军朱启南的母校,学校发展射击项目拥有天然土壤。2014年,朱启南与母校联手建起了启南射击馆,温州市体育局也将市射击队的训练组队一并交由学校。如今,市队校办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敢于把射击这样的“特殊项目”落户校园,温州又一次开了全国的先河。


射击队教练杨静是温州体育运动学校派驻温十七中的专业教练。她告诉记者,市队落户校园一方面为射击这样的小众项目打开了多样化选材渠道。在普通学校上课、训练,也打消了家长对孩子文化课学习的顾虑,让“入口”更为通畅。目前设立于学校的射击队约有20名队员,学校还建有射击社团作为人才补充。


据了解,截至2020年9月,温州市已有153家社会体育机构承担竞技人才训练任务,涉及22个项目,在训人数5890人,占总竞训人数的66%。


打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通路”


“入口”问题解决后,下一个要破除的壁垒就是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成长“通路”。在温州龙港市,这一问题已经有了解决方案。


“我们当地有20几所小学,几乎全都在发展校园足球,每个学校有自己的校队,每个班还有自己的班队。”说起当地的足球发展,龙港市社会事业部训竞中心负责人陈广东无比自豪。作为新生代“国脚”张玉宁的故乡,龙港的足球氛围非常浓郁。


说这话时,陈广东正站在龙港实验中学的操场上,背后的足球场上,实验中学的校园足球联赛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由于参赛队伍众多,赛事需要持续好几天时间。而操场的另一边,坐落着张玉宁青少年足球基地,更高级别的训练也从未停歇。


但即便是在这里,也逃不开校园足球所面临的普遍问题——缺乏相关政策支撑,小学的优秀苗子很难进入特色初中,初中的优秀苗子很难进入特色高中,优秀体育人才的升学出口成为难题。


陈广东坦言,由于政策壁垒,造成近些年龙港的足球人才大量流失。很多从幼儿园、小学练起的孩子,到初中、高中找不到自己的归属学校,有的不得不放弃,有的则去了外地寻求发展。面对这样的情况,目前龙港正在尝试打造小学、初中、高中贯通的体育特长生入学模式,通过当地政府和体育部门的强力政策,实现优秀足球运动员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一条龙”升学体系,保证其不会因为升学中断足球道路。


除此之外,温州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打破的政策壁垒还有很多,比如全面清理歧视性政策,做到两个“一视同仁”,让民办公办公平分享公共资源的“阳光”:在运动员等级认定、参赛选拔、成绩奖励、培养输送等方面,实行与公办体校一视同仁的政策;对社会体育训练机构教练员和体校在职教练员赋予一视同仁的权益,支持体校等事业单位在职教练员到社会训练机构兼职,其兼职或在职创办社会训练机构所取得的成绩可以作为职称评聘、考核评先的依据,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机构还会给予资金奖励。


这些实践和创举,已在温州市、浙江省乃至全国很多地方推广开来。


让体育后备人才“动”起来


2017年,温州成为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全国试点,为温州民营资本投资发展体育事业提供了契机,也为温州打破人才流动的区域壁垒奠定了基础。


作为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典型,温州体校心桥体操艺术俱乐部是最大的受益者。俱乐部负责人徐炳兴告诉记者,在社会力量办体育试点改革以前,注册运动员是不能跨省交流的,送不出去,导致大量的优秀苗子“窝”在手里,而其他有需求的省市队又“可望而不可及”,无形中造成人才的浪费。他坦言这在当时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因为我的老本行是搞运输的,所以对‘输送’二字情有独钟。”就在徐炳兴处于放弃的边缘时,2017年,体育改革的春风吹到了温州。试点落户后,各级体育部门高度重视,多次到俱乐部调研,温州市政府更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其中就包括跨区域后备人才输送。


一通百通。近年来,仅心桥体操艺术俱乐部一家就为浙江省队输送了200多名优秀体操人才,更有15名跨地区交流到外省,让竞技体育人尽其才。


受益于此的不仅是心桥俱乐部。在兴华羽毛球俱乐部,秉承着“培养好每一个人才”的理念,俱乐部在为浙江省队输送苗子的同时,还向其他省区市输送人才,无法继续走竞技道路的孩子,俱乐部则会努力向高校输送,扫除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而在温州的另一所“老牌民办体校”——平阳育英体校,跨区域输送也为更多孩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走上了更大的舞台。多年来,学校学生不仅在国内外众多武术、散打比赛中争金夺银,更为全国各高校和公安、保全等系统培养了数千名人才。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是平阳育英体校董事长谢孝财的座右铭,这句话不但让平阳育英体校“破圈”成为当地炙手可热的文武学校,体育教学和文化课教育并驾齐驱,也让有教无类、改革创新的温州体育理念、教育理念走向全国,为体教融合、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生动的实践和案例。


本文转载自中国体育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让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动”起来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