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面临全新机遇

中国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增长速度非常快。

2021-05-05 10:00 来源:人民网 记者/刘志华、张帆、曹启昭、胡雪蓉 0 59983


禹唐体育注:

近期,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城市马拉松热潮回归。据统计,仅4月10日、11日和4月17日、18日两个周末,全国已举办了40多场马拉松赛事。随着各项体育活动的热度快速攀升,下一阶段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引发广泛讨论。在此背景下,人民网研究院近日召开“新发展格局下的体育产业发展趋势”研讨会,围绕疫情背景下体育需求的新变化、体育消费的新特征和城市如何更好发展体育产业等话题展开讨论。


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三级职员王军;人民日报体育部主任薛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亚洲休闲产业促进会会长王琪延;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人民网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研究院院长唐维红;新华社高级记者,首都媒体跑团创始人、领队汪涌;安踏集团副总裁李玲;中迹体育董事长张思杰;众辉致跑总经理李璐;中奥路跑(北京)体育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婧楠;凯乐石集团品牌运营副总裁程蔚;人民网文体健康采访部副主任张帆、社交媒体部副主任郑紫豪;人民网资深记者,“丁丁runner”陈远丁等参加研讨会。研讨会由人民网研究院副院长、舆论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刘志华主持。


体育产业整体发展势头强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体育强国,扩大体育消费,发展健身休闲、户外运动等体育产业;发展服务消费,推动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等消费提质扩容,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体育市场主体不断增加,体育健身和体育消费潜力加快释放,体育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2018年末,体育产业法人单位23.8万个,从业人员443.9万人,占全部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1%和1.2%。体育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突破3万亿元,达到31498.2亿元,占全部二、三产业比重为0.3%。体育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23460.4亿元,占全部二、三产业企业比重为0.8%。体育行政事业及民间非营利组织法人单位支出(费用)合计2002.3亿元,占全部二、三产业行政事业及民间非营利组织比重为0.9%。


今年1-2月份,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5.6%,增速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7.8个百分点;一季度,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0.4%,两年平均增长4.8%。从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单位各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速均超过10%。其中,体育娱乐用品等8类商品零售额基本恢复至疫情前增长水平,两年平均增速超过10%。从月度数据看,3月份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9.9%,两年平均增长6.9%,增速比1-2月份加快3.1个百分点。


王裕雄表示,中国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增长速度非常快。从2016年到2019年,中国体育产业的实际增速超过了16%。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未来体育产业仍将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


王琪延认为,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总体面临八大趋势,即体育运作模式由政府行为走向市场化;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科技等融合化;体育产品从价格优势走向品牌优势;体育运动由精英体育走向大众体育;体育发展战略由着眼于国内走向国际化;体育产业进一步标准化;体育环境生态化与体育产品的分时化、网络化。


体育消费关键词:年轻人、女性、场景化


李玲表示,Z世代,即85后、90后、95后这一批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已经成为体育产业发展非常重要的消费力量。目前这部分人群总数约2.6亿,这2.6亿人每年的消费增速超过28%,很多零售渠道已经在关注这一趋势。体育产业的发展一定要关注年轻人。


陈远丁提出,女性开始引领体育消费习惯和消费趋势。例如,阿里体育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在滑雪、潜水、跳伞等极限运动商品的预订上,女性玩家占比均超六成,订单量是男性的近2倍。在天猫国际上,女性银发族购买运动户外类用品的金额过去半年同比增长41%。过去一年,天猫上女性购买拳击手套的人数翻了一倍。另外,相比去年同期,“增肌”必备的蛋白粉消费增速女性是男性2倍。其中95后和00后女性是“增肌”消费的主要力量。


程蔚认为,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几乎重新定义了大众消费市场和消费习惯。通过终端店铺的反馈可以发现,用户的消费习惯越来越理性化,消费的目标越来越清晰。顾客购买专业户外品牌产品和专业户外服装,都与运动场景的连接更加紧密。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消费的需求和驱动力越来越明显。


科技与数字化助力体育商业模式重塑


唐维红提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人民群众对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体育锻炼需求日益增加,极大地撬动了体育产业的内在动力和外在需求。在疫情防控过程中,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疫情防控、经济发展、工作生活、体育娱乐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后疫情时代,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也会为赛事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撑和可能。一些马拉松赛事应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跑者检录,通过随身设备实时监测跑者的身体状况……她认为,随着新技术的研发,包括马拉松在内的体育产业还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李玲表示,当前“好看+科技”的产品更加好卖。体育产业的一大趋势就是无论本国品牌还是国际品牌,都在运动科技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精力。以安踏为例,每年科技研发的投入占整体销售成本5%-6%。可持续发展在体育行业也成为一种新力量,例如安踏对鞋底研发所使用的材料都是可再生材料。同时,数字化转型和变革的趋势不可忽视,包括商品售卖渠道数字化、与消费者沟通数字化和供应链数字化等等。无论是体育赛事的举办,还是体育行业最前沿的变化,都离不开数字化转型。


王裕雄也提出,要特别关注科技对体育产业、商业模式的塑造,比如大数据可以为产品营销和消费者沟通提供很大便利,也能够重塑体育产业的商业模式,增加新的盈利模式,对体育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城市体育产业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唐维红提出,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注重树立城市品牌,增强城市竞争力。不过城市只打造“知名度”还不够,也要提升“亲近度”,让民众不仅知道它,更要有走进它的愿望和途径,与城市亲密接触,同城市建立“强关系”;而举办马拉松等大众参与的体育赛事就是增强城市“亲近度”的重要抓手和平台,让众多民众在参赛、消费的同时,也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跑一场马爱上一座城。


专家提示,未来的城市体育产业必须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应重视几个关键问题。薛原提出,城市发展体育产业要注重软硬件的结合,在打造硬件的同时,要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更多关注当地老百姓的需求。如现在各地都竞相建设奥林匹克中心、大型场馆,但就近就便服务群众的小型多样、因地制宜的场地建设仍然存在短板和软肋。他强调,发展体育产业要把握好内与外的关系,以马拉松为例,不少地方政府举办马拉松赛事的初衷是宣传自身,作为地方的名片向外推介。但眼光也要向内看,体育产业本质上是民生事业,是幸福工程,归根到底还是要服务当地的群众。


同时,城市发展体育产业应注意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赛事活动,注重赛事丰富性,做好与日常大众体育活动的结合。李璐以众辉致跑举办的“越山向海人车接力赛”为例指出,选择赛事城市其实是在着重和城市探讨赛事能为城市做什么,也就是城市的诉求究竟是什么。众辉致跑的赛事是超长距离,融合了户外、露营、派对的形式,因此选择城市会更关注旅游产业和户外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应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发展。马婧楠以马拉松赛事为例提出,城市应进一步增加赛事的丰富性,下一阶段应发展覆盖各个区县的、各种距离的、各种性质的赛事,以服务更多群众。一座体育之城不仅仅是举办大型赛事多的城市,更多的还应该体现在市民参与体育运动多、市民的健康状态好。只有丰富的赛事才能进一步降低运动的门槛,让更多还没有开始运动的人参与进来,而不是只有半马和马拉松这样的比赛能够选择。作为体育公司首先要从服务参赛者出发,进而服务城市的跑者,服务城市的居民,这是一个体育公司的责任所在。


同时,专家表示,发展体育产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关键要培养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特别是青少年体质和习惯的培养是整个体育事业发展最根本的东西。张思杰提出,学校要培养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让青少年爱上体育,养成陪伴一生的运动习惯,最终走向全民健身。他还建议,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要加强IP建设。讲起体育IP,人们想到的可能是美国四大联盟、环法自行车赛,而中国自身的内容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一个品牌建设没有三五年、十年是起不来的,如果有政策支持,扬长避短,深挖资源,就能够形成吸引全世界来参加的体育IP,这是体育人应该去追求的。


汪涌认为,融合营销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他举例说,河北正定滹沱河附近已经打造成类似于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地方,集生态、健身、休闲功能为一体。未来体育产业要和这些产业融合,带着项目、带着服务、带着装备融入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体育公园里去。未来生态公园复合体是城市的标配,也是小镇的标配,居住区的标配,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面临无限可能。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进一步强化对体育产业发展规律的认知,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以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未来体育产业必将奔跑在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上。


本文转载自人民网,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面临全新机遇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