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炒鞋热:真正的国货崛起,不靠炒作

这次绑架着“国货”名义的炒作,更像是作为消费品的球鞋的二次异化。以爱国为名义的炒鞋热出现,不仅可能会产生监管部门所提示的可传导金融风险,更会导致价格畸形、破坏行业的良性生态。

2021-04-10 14:00 来源:经济观察报 记者/陈白 0 18519


禹唐体育注:

当H&M、耐克、阿迪达斯在内的一批国际运动品牌都掉入了对新疆棉花的偏见陷阱,谁也没想到,其在中国市场所形成的蝴蝶效应的第一波涟漪,却映照在了“鞋圈”:“炒鞋客”们从耐克、阿迪达斯转战“安踏”、“李宁”,大肆“扫货”,一双参考售价1499元的李宁球鞋,如今在一些互联网平台上已经被炒到5万元,甚至更高。


人们对“炒鞋热”并不陌生,但这一次,炒鞋的主角从以往的椰子、AJ等,一夜之间转换成为了国产运动品牌李宁、安踏。在引发舆论关注后,相关购物平台发表声明称网传的天价球鞋价格均为卖家个人所设定,已进行下架处理,平台不参与定价。此后,APP上的这些球鞋价格已趋于正常。


但炒鞋的暗流并未随着平台的辟谣而平息。球鞋不属于公共产品,价格由经营者自主确定,所以即使价格很高也无可厚非。炒鞋起源于大洋彼岸的美国,由于耐克及阿迪达斯在全球会不定期发行联名款、限量款鞋,由于数量有限,不少人出于对球鞋以及这两个品牌的热爱,也愿意排队买鞋。这些使得部分鞋款价格水涨船高。


在此前的数轮炒鞋热炒中,作为使用品的球鞋被炒作成“期货”,是球鞋的第一次异化——从消费品进而转变成为了金融产品。监管对此也早有关注。2019年,央行上海分行就曾发布《警惕“炒鞋”热潮防范金融风险》其中提醒:“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各业务机构应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此类风险。”


而当前的“国货热”,显然和此前的炒鞋还存在一定差异:如果说此前的炒鞋更多是对稀缺性的热捧,如今的炒鞋却似乎变成了国货崛起的“证明”。


这次绑架着“国货”名义的炒作,更像是作为消费品的球鞋的二次异化。“国货”被炒鞋者绑架成为炒作的消费标签之一。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在近年来国产消费品牌早已经不再是当年的代工和制造,一批具有鲜明品牌力、且从产品质量到外观设计均不输于全球一线品牌的国货已经开始独当一面,特别是伴随着Z世代的消费逐渐走入舞台中央,国货早已经告别假冒伪劣的标签,开始成为时尚潮流的定义者。


但是,一双鞋在一夜之间价格暴涨数十倍,并非是国货崛起的功劳,不过是借由国货的概念实现炒作的目的。


这样的炒作,对于国产品牌商来说并无好处。从当下来看,国产鞋不同于耐克、阿迪等海外品牌,它们的主要受众目前还是国内将鞋视为平价穿着品的消费者群体,而不是将鞋视为“金融产品”的炒鞋客。据媒体报道,炒鞋客的大量涌入,最终导致的就是不仅联名款、限量款在涨,就连普通款也在涨的神秘行情。这无疑会对其主要目标受众群体造成冲击。


而且,看起来一双鞋被炒出来了数十倍的溢价,但作为品牌方,实际上并不可能从中获得收益,中间的差价,都会落入炒鞋客囊中;更为重要的是,许多A货鞋、“莆田鞋”看到有利可图跟风进入造假,只会进一步对品牌造成冲击。


我们当然乐见国货崛起,但是应当是以更为让人信服的方式。


中国制造正处于转型的关键窗口期,能否借由天量国内市场的崛起完成品牌形象的转身,甚至成为行业潮流的领军者,当下至关重要。以爱国为名义的炒鞋热出现,不仅可能会产生监管部门所提示的可传导金融风险,更会导致价格畸形、破坏行业的良性生态。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以炒鞋为代表的“创新”形式的炒作热潮,我们的市场法律体系建设还需要加快进程。


本文转载自经济观察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穿透炒鞋热:真正的国货崛起,不靠炒作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