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丝带”里的“那块冰”:力争最快,力求完美

在参与本次“相约北京”冬季体育冰上项目测试活动的5座场馆中,“冰丝带”是最后一个接受比赛检验的竞赛场馆,颇有压轴登场的意味。

2021-04-11 14: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记者/岳川 0 27794


禹唐体育注:

作为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被称作“冰丝带”的国家速滑馆已成为红透网络的建筑。伴随着7日冬奥测试赛开启,建成后首次迎来正式比赛的“冰丝带”再度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

  

在参与本次“相约北京”冬季体育冰上项目测试活动的5座场馆中,“冰丝带”是最后一个接受比赛检验的竞赛场馆,颇有压轴登场的意味。这座采用全冰面设计的全新场馆,将在北京冬奥会上承办速度滑冰赛事。顾名思义,这是一项以“速度”为核心的运动,因此就对冰面质量等硬件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两天的测试赛中,被谈论最多的当属场馆内的那块冰面。在完成实际滑行后,参加测试赛的运动员均对它给予了很高评价,其中不乏“最好”一类的形容。而力争打造“最快的冰”,帮助选手在北京冬奥会上创造佳绩,这也正是场馆制冰团队的目标。

  

这是一块特殊的冰面,首先体现在它的尺寸上——“冰丝带”拥有亚洲最大全冰面,面积近1.2万平方米。这也是一块依托前沿科技而生的冰面,它在追求“最快的冰”时还在环保、节能等领域实现了跨越。为达成这一系列突破,幕后的制冰团队付出了大量心血。


据国家速滑馆制冰专家马克-麦瑟介绍,“冰丝带”启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这是不同于以往的新系统,环保且高效。有数据显示,在全冰面模式下,“冰丝带”每年仅制冷部分就可节省200多万度电,且整个制冷系统的碳排放趋近于零。

  

除环保等因素外,这项技术之于竞赛层面最大的优点在于,用它制成的冰面冰温非常均匀,基本可以控制在0.5度以内。国家速滑馆设施副经理冯刚表示,这给参赛运动员最直观的反馈就是冰面硬度始终一致。若冰面温差过大,则会导致场地软硬不一,不利于选手滑行。


作为曾经中国女子速度滑冰队的一员,现为国家速滑馆竞赛主任的王北星对此便深有感触。在她看来,场内任何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冰面的质量,特别是对冰面温度的把控,保持均匀恒温会有助于打造“最快的冰”。

  

“在温度控制这方面,国家速滑馆是比较好的。”昨天的测试赛中,王北星把比赛视频发给了国际滑联相关技术代表,得到了积极的反馈。冯刚也认为,目前这块冰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但后续还有很多工作。通过测试掌握冰面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进一步打造、磨合团队,充分了解、掌握新制冰技术,这些都是重要任务。


前沿技术的应用,往往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尽管马克-麦瑟拥有丰富的奥运制冰经验,但用他的话说,“每个场馆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会带来不同的挑战。”为“冰丝带”制冰,也是如此。

  

这就凸显出本次测试赛的价值。“我们可以看到做出的改变对冰面产生的影响,比如室温等可以控制的变量。现在运动员有机会上冰,我们会收集反馈信息,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与改进。”马克-麦瑟说。

  

冯刚也透露,这是“压力”较高的一种制冰技术,整个团队一直与专家、厂商保持着沟通,通过测试总结它与传统技术的不同,进而掌握这项技术的特点,最终制定出适合的方案,力争打造“最快的冰”。他希望帮助运动员们在“冰丝带”创造更多好成绩,最好能打破纪录,这也是制冰团队的初衷。


正如王北星所说,“最快的冰”是所有制冰师的目标,也是所有运动员对赛场的期待。对此马克-麦瑟认为,“没有理由说这里不能成为最快的速滑馆,我们会努力找到正确的参数并将之转化为现实。我们还有很多提高的空间,因此每天都在不断学习。距离冬奥会还剩9个多月,时间上会有一些压力,但是一切没问题。我们的目标就是为冬奥会制出完美的冰。”

  

对于“冰丝带”,马克-麦瑟还有着自己的期待,他希望在这里弥补过去的遗憾。


“我们想在这里留下‘遗产’。之前的奥运会,我们在制完冰后就离开了。而这个场馆有完善的可持续计划,所以我想确保在我们离开之后,会有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继续维护这‘遗产’。”

  

按照规划,“冰丝带”在奥运会结束后会建成以冰雪运动为核心,促进全民健身、体育消费的城市文体综合体。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中国冰雪运动的新地标。


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网,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冰丝带”里的“那块冰”:力争最快,力求完美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