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训相长——北大男足探寻体教融合之路

对于体教融合,毛智和有着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北大足球队就是体教融合的一个模板。

2021-02-05 14:00 来源:新华社 记者/林德韧 0 19592


禹唐体育注:

北京大学男足近年来取得了成绩上的飞速提升,培养了一批既有足球专业水平,又有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在足球专业方面,球队打入全国高校最高水平赛事的八强,成绩方面,许多队员文化课成绩优异,预计能够顺利留学深造或者保研。北大的足球队员们,是“体”与“教”融合大潮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的探索,或许将为未来的足球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很好的借鉴。

  

“我们的队员好学、好研究,自律性强,我觉得这个跟学校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党总支副书记毛智和说。

  

在严格的招生政策和严苛的院系学业要求下,北大男足的训练面临着许多其他高校足球队没有的问题。

  

“目前球队有队员30人,分布在几个学院,繁重的课业任务之外还有每周五次的训练课,由于队员分布在不同的学院,学与训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经常人员不齐甚至有时候参加训练的不足十人。”助理教练金雪舟介绍道。

  

队员们平时的课程时间不同,如何合理安排训练,让训练既不耽误比赛也不耽误学业,成了教练组制定训练计划时面对的最大问题之一。

  

球队主教练闵东旭说:“我们球员的训练时间是自行安排的,有的下午练,有的上午练,有的周中练,有的周末练,这也是跟队员们的来源有很大关系。”“自助餐”式的训练,时段要求没法统一,教练组就在出勤率上做了更严格的要求。闵东旭透露,上个赛季,因为出勤率不合格,就有两名队员没有获得比赛的报名资格。

  

在纪律上严格要求的同时,球队也充分寻求对外合作,与一八九八足球俱乐部合作,加强了教练组的人员配置,还聘任了中国足协在册的职业级主教练、助理教练,强化球队的日常管理,变换引进职业队训练方式、调整训练时间、加大训练强度。

  

毛智和认为,大学足球队的管理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就是只管训练不管课业。“如果只抓训练,不管学生的课业,那么学生运动员就会很伤心。我的观点就是让学生运动员在各自院系里发挥自己的特长,因为体育的各种属性和功能很强,运动员在各自院系的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体育方面的专长,有的还进了学生会,这样学生就有了归属感和存在感。”

  

就读于国际关系学院的队员雷欣洋说:“一支球队的氛围、文化需要多元化的内容去填充,将队员们在各个院系的学习生活中领会的知识、在体育与教育结合中的感悟综合起来,如此构成的球队文化将会是非常丰富且值得球队去慢慢吸收的。在这一彼此促进的过程中,球队的氛围将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球队凝聚力将会达到非常可观的程度。”

  

对于体教融合,毛智和有着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北大足球队就是体教融合的一个模板。这里的学生运动员有的成绩很突出,运动成绩又相当好,他们的例子,很好地破除了“练球、学习只能选一样”的传统思维,让人们看到了一条体教融合、学训相长的新路。

  

闵东旭和助理教练马庆都希望大学将来成为中国职业足球运动员的培养渠道。马庆说:“希望运动员们在大学里面,通过大学的训练,保持一个高水平,为中国足球的人才培养开辟一个新的路径。”

  

当然,在这条体教融合的路上,未来的挑战仍多。比如球员毕业后的出路问题,比如体育特长生在文化课方面的竞争力问题等等。

  

作为北大男足恢复招生后第一批入校的队员,就读于元培学院的任为已经进入了毕业季,对于毕业后的出路,他有着自己的思索。“校园足球目前的终点是上大学,但是上大学后这些队员要怎么发展还是比较模糊的,只能靠自己去寻找,目前大学生去踢职业的道路并没有大范围打开,而要特长生按照自己专业去找工作,和其他普通生怎么拼?这也是个问题。”任为说。

  

闵东旭介绍,即将毕业的这批学生,有考研的、有保研的,有些找到了地方体育局、发改委的工作,还有一些准备出国。作为一名足球教练,闵东旭希望将来职业足球的梯队能够与大学校队共建,让大学成为职业联赛人才培养的基地,这样也会为校园足球人才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前景。

  

“完善人格、体育育人、追求进步”一直是北大男足的建队理念。“希望能够以体教融合的发展为契机,践行体育教育实践,为北大足球的提高和发展而努力,为北大足球的示范效应而努力,为中国足球的人才培养开创一条新的路径而努力。”毛智和说。


本文转载自新华社,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学训相长——北大男足探寻体教融合之路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