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观众:体育赛事继续空场进行,媒体该如何进行转播?

种种改变,得归咎于疫情,它除了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之外,也影响着体育赛事的转播和呈现形式。

2021-01-19 10:00 来源:全媒派 0 115725


禹唐体育注:

马伦达·米查姆是NBA孟菲斯灰熊队的一名超级球迷,2020年8月,本该在现场观看比赛的她,却坐在自家客厅沙发上,她身穿粉蓝色定制球衣,对着电脑大喊道:“我们人手都应该拿一个手鼓。”她是这场比赛中的线上虚拟观众之一。


自2020年7月底在奥兰多泡泡球场(Orlando bubble)重新开赛起,NBA现场不再有热烈的观赛气氛,观众席上一度空无一人,新赛季开始后,也只有少数球队允许少数球迷入场。为此,组织方和转播方想了一个办法,他们每场比赛会邀请300多位球迷,这些球迷不是直接出现在现场,而是出现在球场周围3米远的视频板上。这一方式,实现了虚拟观众的远程在场。


种种改变,得归咎于疫情,它除了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之外,也影响着体育赛事的转播和呈现形式。


一想到比赛,我们脑海中冒出的画面往往是十分热闹的场景,运动员挥汗如雨,观众们尖叫欢呼。而如今,观众无法聚集到现场观看比赛,一切都与原来不一样了。


最近这段时间,东京奥运会或将取消的传闻愈发多了起来,而在此之前,也有消息称,即便顺利,本届奥运会各项赛事也将选择空场举行。


本期全媒派带来汇编文章,梳理现在有哪些有意思的空场比赛转播小技巧,探讨观众现场观赛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媒介在体育赛事转播中的重要性。


虚拟观众:流于形式还是以假乱真?


为了应对空场比赛,各路赛事组织者和转播方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活跃现场气氛。光是电视转播镜头捕捉到的“虚拟观众”,就包括以下几种:


“纸片人”观众


首先,就是看起来有点“恐怖”的纸片人观众。在曼联坐镇主场迎战谢菲尔德联的一场比赛里,主场看台上放置了巨幅海报,上面印刷着“虚拟球迷”,能看出来,组织者在尽力地营造人多热闹的场面。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些“球迷”不会动,而且是平铺在看台上的。这种方法的视觉效果比较差,可谓是糊弄界的大师了,从电视里看,整个场面相当“诡异”。


德甲的部分俱乐部,也采取了跟曼联迎战谢菲尔德联盟同样的应对方式,他们放的是球迷的人形纸片,没有声音,不会动,也没有互动。


“机器人”观众


第二种,就是纸片人的进阶版:机器人形式。软银集团为日本职业棒球比赛准备了一些机器人球迷——20只波士顿机器狗(一种动力平衡四足机器人)和19个Pepper机器人(一款人形机器人,由日本软银集团和法国Aldebaran Robotics研发),这些机器人价值1000多万美元。


“线上投屏”观众


第三种形式被应用得更加广泛,案例也更多一些。NBA比赛中的300多位球迷实时出现在现场视频板上,是怎么做到的呢?NBA采用了微软的Teams应用中的“Together Mode”来观赛,这是一种多人视频聊天模式,通过摄像头抓取到用户的真实头像,然后将每一位参与聊天的用户头像投放到同一个虚拟场景中。同时,巨屏设置在球场的三个方向,而机器人摄像机位靠近球员,模拟平日里观赛的球迷视角。


只有画面还不够生动,声音助阵更显真实。在西甲重启后,西甲与挪威的公司Vizrt(Vizrt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为电视广播行业提供高端三维虚拟演播室系统、在线三维图形包装软件和媒资管理系统的软件研发企业)合作,应用了AR虚拟技术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看体验,看台上有虚拟球迷的形象,同时电视或网络转播里也会出现球迷的庆祝声。


2020年5月,丹麦超级联赛重启,在球场上,奥胡斯俱乐部放了几个巨幅屏幕,这些屏幕上可以显示球迷在家中的实时视频,一块屏幕同时可以容纳22个不同窗口,现场的球员也可以听到球迷们的加油声。


而声音又可以分现场声音和虚拟声音。2020年7月底,中超新赛季的揭幕战中,主办方为了能让通过电视和网络观赛的球迷感受到现场气氛,使用了虚拟现场声。其中虚拟声音取自联赛以往的现场音、观众呐喊声以及加油声,作为比赛全程的底噪氛围。每当进球或者一些比赛的精彩片段出现时,模拟的观众欢呼声会响起来,为在屏幕前的球迷尽可能带来身临其境的听觉冲击。这时,混音师就成为营造比赛氛围的重要角色,他们跟随比赛情绪,进行素材播出与混音制作,提升虚拟声效的层次感与丰满度。


中超的比赛现场还有两块100平方米的巨大屏幕,参赛双方球队的球迷在观看直播的时候,他们的连线画面可以交替出现在大屏幕上,球迷还可以为球员加油助威。球员在比赛结束后依旧要感谢球迷,他们会走到大屏幕前向球迷鞠躬致敬。这块屏幕,也成为球员与球迷建立互动仪式的重要媒介。


现场观赛,真的不可替代吗?


身体在场——— “场景理论”不可或缺的要素


场景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特里·克拉克认为,对于城市来说,场景包括邻里社区、城市基础设施、多样性人群。比如图书馆、咖啡厅、酒吧等,不仅能给城市的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同时也能吸引不同的人群,为人们提供专属于这个场景的愉悦。

传播学者约书亚·梅罗维茨在 《消失的地域: 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中,将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和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场景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媒介场景理论”。他认为,电子媒介改变场景,场景则改变人的行为。


上面两位学者提到的“场景”,与 “在场” 中的 “场”含义基本一致,场景的核心要素一个是环境,另外一个是人在其中的活动,人身体的在场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线下观赛,身体在场,与环境一同构建出一种特定的场景,球迷和球员的行为都会因此受到影响。


尤其是对于球员来说,“他人在场效应”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教授罗曼·特里普雷特曾经设计过一个实验,参加实验的孩子们以单独或两人一组的形式来缠绕钓鱼线。结果50%的孩子在其他参赛者在场时,绕线速度比单独一人时快得多;25%的孩子则因为他人在场而兴奋过度,表现失常; 另有25%的孩子只受轻微影响。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参赛的球队如果处于主场,获胜的几率会更大。根据ESPN的统计数据,自德甲重新开赛以来,主队赢得比赛有21.7%的概率,而在停赛前该百分比为43.3%,场均进球数也从此前的1.75降低为1.28。而客队在德甲复赛后的获胜概率居然为47.8%。

线下观赛的观众也会因为兴奋而相互鼓励、甚至相互击掌、拥抱,这种身体的相互接触目前无法通过线上观赛达到。


如果是线上观赛,身体以虚拟的形式存在,对于粉丝来说,没有相互之间的呐喊声集结,主客队的影响对于比赛的比分影响也会相对减弱。


现场互动——提供仪式感与谈资


为什么现场观赛能给观众这么大的吸引力?


美国文化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詹姆斯·凯瑞提出了“传播的仪式观”,他认为传播的仪式观不是指空间上讯息的拓展,而是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不是强调传递信息或影响行为,而是对共同信仰的创造、表征和庆典,传播的仪式观的核心,是将人们聚集在一起,以共同体的形式加入某种仪式。


而观众聚到现场观看比赛,不仅是来接收比赛现场的信息和看球员如何进球的。更内核也更重要的是,众多球迷聚在一起,共同构建了一种观赛的仪式,相互鼓励、呐喊。


比如美国的橄榄球比赛,几乎每一所知名的大学都会有一个“死对头”,就像哈佛大学VS耶鲁大学,与对手学校的比赛,是同校师生的集体记忆和共同仪式,甚至会吸引许多毕业的校友返校观看。其实,他们来看的不仅是比赛,更是重温那种在学校、在集体中的温暖和氛围感。


同时,观看比赛能够帮许多体育迷建立起谈资,因为体育相对来说不涉及严肃的立场,不同国家、不同信仰的人也可以因为喜欢同一支球队找到共同点,进而产生共鸣。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说,自己看比赛,是被人“带”起来的,一开始不感兴趣,但是他们可以通过与其他人的交谈和互动,逐渐找到看比赛的乐趣。


那么,说了这么多,仪式感、谈资是否只能由现场观看比赛带来呢?


不得不说,到现场观看比赛的热烈氛围,还有比赛现场的温度、气味、声音等真实的场景因素,目前的确很难完全被虚拟现实技术模拟。


尽管线上观赛也是一个不错的可选项,但依然有很多体育迷认为去现场观赛、为心仪的队伍加油助威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经历。在一项调查中,85%的受访者认为体育比赛若没有粉丝就毫无意义,66%的受访者认为成为粉丝意味着要去现场观赛,55%的受访者认为粉丝支持心仪队伍的方式就是掏钱购买比赛门票。


媒介传播与体育赛事的强绑定早就存在


线上虚拟观众的出现,除了让人们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思索现场观赛的意义,也更加凸显了媒体的作用。比如,媒体的转播创新和记者更多维的采访等。


其实,在现代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媒体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19世纪,体育新闻出现,并且获得了长期发展;19世纪末,许多欧美国家都开辟了体育专栏,体育类刊物也越来越多。


20世纪开始,诸多重要体育领域的赛事除了由专业的官方机构或公司创办外,也有由媒体创办。报刊杂志和电视赞助体育比赛,然后报道比赛,受众通过这些媒介了解比赛,然后对比赛产生兴趣,进而增加媒介销量,可谓是一举两得。著名的环法自行车赛就是被法国的体育日报L’Auto创办的;美国棒球全明星赛和美国大学全明星橄榄球赛,则是由《芝加哥论坛报》的一位体育编辑创立的。


可以说,从历史传统来看,是媒体让体育比赛具有了知名度和热度,进而“创造”了体育比赛的观众;而在现如今,受到疫情影响,媒体转播和宣传方式的创新也对体育比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空场比赛继续,哪些变化正在发生?


将比赛和受众搬到线上,将会带来一系列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就像多米诺骨牌,只要有一个发生变化,其他的就会顺势变化。比如记者采访、媒体转播、广告形式等。哪些变化正在发生以及如何应对变化,有媒体给出了一些建议。


记者从面对面采访到线上问答


以前的体育记者就站在场地旁,往往是离现场最近的人,但是如今,很多记者就像普通受众一样,无法进入比赛现场,只能通过线上问答的方式来采访运动员和观众。


在这种情况下,记者需要额外掌握线上采访技巧。首先,因为网络的延时问题和双方交流的不确定性,需要记者更加积极地确认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流畅性。其次,记者应该比线下采访做更全面的准备工作。最后,记者要熟练掌握关于线上采访的技术,比如说运用更专业的声音设备和画面设备,打造一个合适的采访空间等。


媒体需积极创新转播技术


媒体应该积极运用新的转播方式,将线上观赛的劣势转化为优势,给受众不一样的新体验。


观看方式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也意味着受众的视角从某个固定视角转变为多视角,甚至是上帝视角。这些视角能帮助受众更全面地了解整场比赛,媒体转播方还可以利用VR技术,让受众自己当“编导”自主选择观看的视角。


而且,在不同运动场景中,媒体需要采用不同的转播方式。比如在跳水项目中,可以在运动员身上安装传感器和摄像头,跟随选手一起旋转、入水,让观众变成选手,身临其境。如果是足球运动,可以采用无人机航拍的拍摄方式,切入上帝视角。


此外,正如前文列举的,可以采用线上虚拟人像+虚拟声音的方式增强比赛氛围。如果资金不够,可以采用“纸片人”的方式,印刷巨幅海报,铺在赛场周围,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现场的空荡感。


声音部分,除了接入观众声音,在比赛过程中模拟现场的噪声效,还可以提高声效质量。


疫情出现前也不乏一些创新案例:2019年8月,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赛事制作与转播实验室利用5G+8K+5.1环绕声直播了2019“丝路杯”国际女子冰球联赛首站比赛,在直播中组织了14场大型用户视听体验活动,共有1000余名观众在直播现场感受新科技带来的新型观赛震撼。这次直播也打通了信号采集、信号传输、信号输出及观众收看的全流程,同时还进行了第一次5G+8K用户体验调查,也是对沉浸式观赛的效果评估。


但是活跃、模拟现场气氛还涉及必不可少的触觉,未来的可穿戴设备和智能终端,也许能够实现触觉模拟,甚至连比赛现场的气味和风向都能模仿。媒体可以和技术公司合力开发这种新型技术产品,既可以作为投资,又能增加收视率,甚至增加广告营收。


技术类与智能推荐类广告增多


首先是技术类广告的增加:软银集团将自家投资的机器人产品放入比赛的现场,不仅能够增强现场气氛,还为自家产品打了广告,一举两得;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东方卫视让人工智能主播微软小冰进行了“奥运早间新闻”的播报,而且通过大数据算法预测比赛结果,技术产品在比赛中的应用,就是品牌和产品最好的广告之一。


另一方面,因为线上行为增加,用户会产生更多的体育相关的线上数据。媒体可以和一些广告商进行合作,通过数据分析和算法推荐技术等,为受众推送更贴近需求的产品。


在2021年,线上观赛也许依然是绝大多数人看比赛的主要模式乃至唯一模式。但希望随着技术的发展,媒体可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不断优化观赛体验,同时推动赛事转播方式本身的革新。


本文转载自全媒派,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消失的观众:体育赛事继续空场进行,媒体该如何进行转播?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